教育新闻

文化进校园要“依山傍水”,因地制宜才好

近日,由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文化厅、教育厅主办的四川省第三届中小学川剧传习普及展演在四川剧院举行。来自四川省13个地、市23所中小学600余名中小学生,演出了《花木兰》《贵妃醉酒》等23个精彩的川剧节目,在展演中弘扬了传统文化。(11月28日中国青年网)

四川省有关部门此次举办的中小学生川剧节目的展演活动,应该说其本身就是一次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可以肯定此次展演活动同时也是全省对文化进校园活动情况的一次检阅。在我看来,这次活动有两点值得我们分析、研究并去借鉴:

首先,是活动组织的系统性。从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出,此次展演活动是第三届,有来自全省13个地、市23所小学600余名中小学生参加。由此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判断:四川开展文化进校园活动是一项长期坚持的行为,而且还是全省各中小学校有组织的统一行动。相关部门确实应该依托本地文化,有计划地开展文化进校园活动,不能各自为政、盲目跟风。

其次,是活动的地方特色。众所周知,川剧是流传于重庆、贵州及云南部分地区的剧种。它历史悠久,是我国戏曲宝库中的一颗光彩照人的明珠。毫无疑问,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必备条件应是以优质为前提的。

此外,我认为还有另外两个方面值得考虑:

一是它的地域性。川剧无论是演员的行头装束,还是节目的内容情节等均脱离不了本地特色。二是它比较接地气。在通常情况下,川剧的表演形式不仅仅是专业剧团的独自演出,民间会唱、会演的也很常见。这就为“文化进校园”活动,提供了环境条件和气候氛围。

四川省开展的“文化进校园”活动,在形式和内容上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启示:地方有自身的民族风情和文化特色,文化进校园要“依山傍水”,因地制宜才是。

文化进校园,对中小学而言是推进教育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环节,学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也是基础教育的基本内容。它对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审美观念和民族自豪感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学校要充分理解和牢牢把握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内涵,在“引进”的手段和形式上常试常新。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