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新闻

14岁“神童”泡沫是谁吹起的,更值得追问

近几日,山东莱阳市第二实验中学的14岁初中生李向楠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自己被麻省理工学院提前签约。这一消息很快在网上热传,但随即这一事件被指疑点重重。麻省理工学院此前称不存在主动去签学生的情况。据悉,莱阳市已经成立了由莱阳市教育体育局牵头的事件相关调查组来调查此事。

14岁“神童”的争议最初源于莱阳市教育体育局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的一篇文章《莱阳一14岁少年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录取》。文章讲述了初中生李向楠“天才神童”般的经历:6岁编程,8岁建网站,13岁创办公司,14岁被麻省理工学院录取……此外,文章还列举了大量李向楠参加高峰论坛、发表主题演讲,以及参加国际大赛获奖的经历。

但在舆论由被动接受转为“手术刀解析”的氛围下,这一热点事件很快出现了情节反转。先是有网友发现了事件中麻省理工学院和麻省理工大学相关信息的不规范端倪,接着其参加的多项活动也被人质疑无法查到主办方信息,以及麻省理工学院“不存在主动去签下一个学生”的回应等,让14岁“神童”渐渐染上了尴尬的色彩。很快,当地教育部门也回应称将开展调查。

真相必然会水落石出。但关键是,倘若真相真的让我们大跌眼镜,又该如何呢?不要忘了,14岁“神童”事件的主角是一个只有14岁的未成年人。我们过分地探究真相,对于这个孩子来讲,会不会成为其生命不能承受之重?这实在难以预料。

从更深层次而言,14岁“神童”的出现和发酵,背后的推手一定是成年人。我们对于“天才”“神童”乃至“奇迹”总是有一种狂热。虽然一再强调教育不相信奇迹,人才培养应该更多得着眼于个性的呵护、个体的成长,但偏偏很多人更喜欢“拔尖”“出类拔萃”这类词语。所以,如果说14岁“神童”事件的真相需要追问,那么吹起14岁“神童”泡沫的那群人是不是更值得调查呢?

从事件本身的社会影响而言,真相的探究虽然能满足公众的“窥探欲”,但实际则并无多大意义,反而是从根本上反思“天才儿童”所带来的泡沫更有价值。假如我们没有这种追求“尖子”的观念,假如我们能理性对待人才成长,又如何会出现这么多畸形的事件?

每个陷入这个舆论狂欢事件的对象,都应该反思自己。而至于那个14岁“神童”,我们不妨就让他安静地成长下去。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