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新闻

治理校园欺凌,家庭教育不该缺位

时下,校园欺凌已经成为一个既敏感又让学校和教育管理者头痛的事情。校园欺凌事件频发,学校对学生教育引导不够是一方面的原因,但却不是主要原因。我通过对多起校园欺凌事件原因的分析认为,校园欺凌的发生,家庭教育难逃其咎。

校园里,实施欺凌的学生大多是“问题学生”,这些“问题学生”也大多来自“问题家庭”。这些“问题家庭”有三类??

第一类是残缺家庭型,即失去父母或父母离异,留守儿童也可算是一种暂时性的家庭残缺。这种孩子家庭教育缺失,在校外被坏习气诱导,会以错误的方式宣泄孤独情绪。

第二类是“溺爱家庭型”,家长过分娇惯和放纵孩子,孩子吸收的是自私自利的霸道思想,习惯的是“唯我优先”的行为方式,这种孩子所受的教育是一种负教育。

第三类是“暴力家庭型”,家长对孩子既不能施加正教育,也不会纵容孩子,但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孩子如果犯错,就以暴力进行惩罚。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产生以暴制暴的心理倾向。

家庭教育缺失是导致校园欺凌的客观因素,家庭负教育和暴力教育则是导致校园欺凌的主观因素。要治理校园欺凌,就要根据“问题家庭”的不同特点,对症下药。

“残缺家庭型”孩子的转变相对要容易一些。这些孩子主要是缺少正面引导,他们的“熊”心理是教育缺位造成的。作为家长,要与他们建立和谐的沟通和联络,填补缺位的家庭角色和感情空白; 作为学校要建立“弱势儿童之家”,加强对他们的关爱,向他们伸出温暖的手,很容易就会把他们引到正路上来。

“溺爱家庭型”是家长教育理念出了偏差。他们一味地惯着孩子,不管孩子的需求对不对,都会毫不犹豫地满足,孩子的行为正确与否,都会给予支持,由此使孩子形成“唯我独尊”的霸道思想。如果受到阻力,孩子就会拳脚相加,校园欺凌就发生了。如果这样一群孩子抱成团,以集体的力量对同学实施欺凌,校园“黑势力”也就形成了。

作为人生第一任老师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具有原初性导向作用。如果是正教育,孩子就会受益终生;如果是负教育,学校和老师要想矫正过来,就要花费巨大心力。在学校和教师进行矫正时,家长若能够积极配合,虽然费力,也会见效果,但怕就怕在学校和教师进行矫正时,家长不但不配合,还继续施加负能量,抵触学校和老师的正教育。这样,正教育不但失去效力,孩子的“熊”心理还会腾起烈焰。所以,要转变“溺爱家庭型”造成的校园欺凌,首先要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这仅凭学校单方之力是行不通的,需要社区、学校和司法部门协调教育,才可奏效。一旦家长正确的教育观念形成了,“熊孩子”的改造才会指日可待。

“暴力家庭型”学生的转变相对“溺爱家庭”学生的转变也要容易一些。学校只要通过对家长进行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引导,使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对孩子施予爱心,孩子的暴力倾向就会减弱和消失。

实际上,学生很多的错误行为虽然发生在校园,其根源却在校外,只有家校形成合力,校园欺凌才会从根本上得到治理。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