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素养教育应该把财富与人生维度纳入其中,给财经素养教育赋予价值目的。缺少这个目的,财经知识技能就只能停留在“技术层面”,也淡化了教育意蕴。
校园贷、现金贷、学生网贷等近来出现的问题,使学生财经素养教育迫在眉睫。中小学生财经素养教育是世界发达国家普遍关注的问题,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12年首次将财经素养纳入测评范围。近来,中国学生也参与了该组织的测试,并且在财经素养方面获得优的成绩。这是不是说明中国学生的财经素养已经很好了呢?
为何需要财经素养教育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关于财经素养的测评题,很大程度上更像是以财经为内容的“数学题”,考查的是学生理解题意、运用数学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成绩数据也显示上海学生的财经成绩与数学成绩相关系数达到0.88。如果撇开考试成绩的优秀表现,反观现实,我们会发现中国学生的财经素养,其实还存在很多问题。由于中小学生基本远离生产、分配、投资乃至消费环节,他们对家庭财富的产生过程缺乏感受,不能体会父母的艰辛,经常出于攀比心态而非理性消费,并且希望通过以最少的努力实现“一夜致富”。
我国学生的财经素养在财经技术方面也许比较强,欠缺的是蕴含于其中的态度、品格等维度。受到市场经济以及负面社会风气之影响,中国社会群体里一些人存在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倾向。这些财富观也在潜移默化地对中小学生发生影响。中国的财富在急剧增长,不可否认的是,财富增长与财富观倒退这对畸形关系存在于包括中小学生在内的国民生活中。这种财经素养的现状不仅严重影响个人的生活品质,也对国家的财经安全造成了危害。不少国家把财经素养教育置于国家战略高度,就是希望能够通过教育,使国民懂得只有通过诚实且有智力的劳动才能创造财富,知道如何依法保护和增加自己的财富,理性又可持续地使用财富,在确保自身幸福生活的同时,在财经知识、行为、价值观各方面为国家营造稳定、有序、安全的经济制度环境,降低财经生活的国家管理成本。因此,财经素养教育应该把财富与人生维度纳入其中,给财经素养教育赋予价值目的。缺少这个目的,财经知识技能就只能停留在“技术层面”,也淡化了教育意蕴。
开展财经素养教育的原则
开展财经素养教育,必须坚持一些原则。
首先,学生原则。财经素养教育免不了要将学生社会生活中财经方面的内容演变成学习材料。素材变成教材的创造性工作需要依据心理学、教育学原则。最根本的原则是奉行针对性先于系统性的原则。中小学的财经素养教育不是让学生学习系统的财经知识,而是针对学生的财经生活需要,依据学生的生活逻辑来编写。所以,教材应该从具体问题情境出发,巧妙融入财经方面的知识、技能和态度。韩国教育部门甚至要求在中小学开展财经素养教育时不需要出现财经方面的专门概念,而是使用学生能够理解的生活化语言,对相关的情境进行一般性描述。
其次,文化原则。学生不仅要了解基本的财经知识,在适当情况下通过参与或模拟参与社会生活里的经济活动,从经济学的角度认识社会、体验社会,更要形成正确的金钱观,将财富与幸福生活、与社会的公平正义责任统一起来。其实,我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把经济与道德合在一起思考,相信财富不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存在,而是人的价值的具体展现,从而形成了有*的义利观。孔子重义轻利,主张义在利先,并且以独富为耻。荀子所言“仁之所在无贫穷,仁之所亡无富贵”,几乎就是孔子观点的翻版。这种文化发展到商贸繁荣的唐代,饱受儒家义利观影响的儒士却一边赞义,一边哭穷。财与德的纠结成为日常生活无法回避的难题。时至今日,在财经素养教育上,固守重义轻利的传统是没有出路的,抛弃义利统一的理念也是危险的。中国学校的财经素养教育无法脱域于*的社会历史,在市场经济环境里,中国人那种主、客体统一的人生哲学更是开展财经素养教育的核心灵魂。财经素养,既需要有财经学方面的生活技术,也需要义利统一、天人合一的财经智慧。
再其次,历史原则。作为在财经领域“受过教育”的人,学生有必要养成财经方面的历史唯物主义素养,能够从历史的高度理解财经现象,形成财经理念与智慧,成为推进我国财经事业健康发展、顺利转型的有生力量。人们的财富形式、财富观念、理财思路、消费态度与特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分配、交易方式以及消费能力密切相关。在古代,无论中国、外国,都把满足人需要的实物作为财富,比如土地、牛羊等。农耕文明以财富作为维持社会稳定的因素,并且比较重视个人的道义在赚取、使用财富中的作用。工商文明突破了熟人圈,逐渐走向经济全球化,它把经济活动建立在人际平等与大量的物流和经贸之上,所以,制度的作用变得很重要。相比于个人道德,制度更具有根本性、全局性和长期性,是最稳定和可靠的“人际关系”,可以无声地调节利益冲突,降低交易成本,提供交易双方可以预见的行为框架。所以,制度资本被号称为*财富的关键要素,甚至是财经素养非常核心的内容。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了创造财富的源泉和力量。知识资本是最“亲民”的资本,因为无论家庭出身,国家为一切人都提供了学习知识的基础教育平台。古代“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名言得到了最现代的诠释和落实。财经素养的教育内容应该以丰富真实的事例展现农业文明财经观念对社会发展的制约,现代财经生活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及知识创造财富、改变人生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财经素养教育的课程与教学
有意识、有组织的财经素养教育已经在一些中小学进行了尝试,然而,作为国家层面的教育战略,从制定相关的课程标准来做顶层设计显得很有必要。
课程标准可以涉及比较全面和体系化的财经内容,但是,应该立足于财经常识的普及而非专业知识的学习,应该指向学生素养的形成而非知识点的掌握,应该针对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财经现象而非财经概念体系的构建。尤其在较低学段,更应该围绕个人感性生活经验呈现课程标准。基于学生经验的财经素养教育与专业的财经知识体系,在表现内容及其序列上会有学校的特征。比如,学生作为一个消费群体,应该从“消费”入手牵涉出“收入”这个概念。小学生较多“消费”的攀比,初中生较多“收入”的攀比,这些现象会影响学段课标与教材内容的差异。当然,学生的接受能力往往超乎我们的想象,课程的生活化并不局限于让课程去尾随生活、诠释生活,学生的可能性要由教育来开发和引领。尤其是随着学段的提升,教育对人的引领功能愈加重要。将价值观融入财经素养,使本课程归入学校德育的范畴,是最能够体现我国文化特征的做法。作为一门具有德育特征的课程,其教学载体也是以学科融合、社团活动或者专门课的形式落实在学校教学中。我国区域差异比较大,城市与乡村以及不同区域的生活环境导致财经生活素材有差异,我们应该允许、鼓励使用本土性的素材来阐释财经知识。
在学校教育之外,尤其要重视家庭生活的财经素材。与学校脱域的或者相对抽象的财经情境不同的是,学生在家庭的日常财经活动中,最容易浸淫于真实的财富感受。财经生活是家庭最基本也是最真实的教育经验,家长的财经行为和价值取向对学生的财经素养影响最为直接。所以,家校合作在财经素养教育上显得尤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