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至17日,2018年全国学生资助年度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这次年会的意义与以往有些不同。
从1997年党和政府第一次明确提出“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工作目标,到2017年实现从保障型资助逐步走向发展型资助,学生资助走过了不平凡的两个10年。
针对学生资助工作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全国各地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的主任们在会上会下进行了热烈的交流讨论。
制度建设:从逐层覆盖到精细化科学化
1999年,国家建立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制度,这是利用金融手段实现学生资助的成功探索,学生资助进入1.0时代。
2007年,国家决定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健全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学生资助站在了新的起点上,进入2.0时代。
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田祖荫表示,10年的奋进,形成了已成体系、符合*的学生资助制度,以及政府为主、学校和社会广泛参与的“三位一体”资助格局,形成了“普惠、助困、奖优、引导”的复合型资助模式,实现了从保障型资助逐步走向发展型资助的重大拓展。
“过去10年,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像是‘争地盘’,资助政策实现了各学段全覆盖。下一个10年,要在紧紧围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上狠下功夫,大力推进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着力解决好学生资助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田祖荫表示,“‘健全’就是要分析制度全不全,好不好使,‘学生’之前没有了定语,说明关注的范围更广了,‘资助’之前重点是经济资助,现在要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抓资助育人促进受助学生成长成才,资助要实现精细化、科学化,必须在‘制度’建设上下功夫。”
精准资助: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
实现精准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是关键环节。
家庭经济信息难收集,主观因素多,如何判断?家庭经济困难如何量化?教育部门有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职能,认定结果是否权威?如何与相关部门共享信息数据?这些问题困扰着不少地区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负责人,各地也在积极摸索解决问题的路径。
广东以民政、扶贫、残联等部门的评估为基础,共享数据,联合相关部门形成合力调研发文,规范各级各类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以学生客观信息为基础,设计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程度评估指标体系,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分级排序,并在全国学生资助系统上,同步开发省级相关计算机信息系统,提高认定工作效率和准确度。
陕西研发了精准资助管理信息系统,主要融合了扶贫办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建档立卡人口信息、教育部学籍管理系统、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等的相关信息,建档立卡家庭学生信息精准识别后,通过系统将这些学生信息发放到各级各类学校,做到让“信息多跑路,学生少跑腿”。
学生资助如何由“大水漫灌”变为精准“滴灌”?“推动学生资助数据库与学籍、就业指导等教育数据库,以及扶贫、民政、残联等部门数据库有效对接”已明确写入2018年学生资助工作要点,并就如何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在会上广泛征求与会代表的意见。
在对受助对象进行科学评估和准确认定后,如何做到资助标准精准和资金发放时间精准,也是学生资助管理者们关心的问题。根据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确定资助标准,根据不同对象的受助需求进行精准帮扶,要改进和完善资助资金发放机制和发放办法,努力实现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把资助资金发放到他们手中,成为大家的共识。
资助育人:从圆求学梦到圆成才梦
经过10多年的不懈努力,学生资助基本实现“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工作目标。下一步如何深入推进?在、立德树人的指引下,资助育人的理念一经提出,就点燃了全国学生资助战线“再出发”的热情。从此,学生资助有了新境界,进入3.0时代。
在顶层设计上,山东构建了“资困?励志?强能?善施”的资助育人模式;东北师范大学则抓住困难学生的人格养成、素质培育、精神追求“三个关键”积极进行实践。
为了防止“单打独斗”和唱“独角戏”,福建每年在全省范围内组织一次大型资助育人主题活动,省直18个部门大联合、各地各校大联动、主流媒体齐宣传。安徽将原来“自下而上”由学生申请为主改为“自上而下,上下结合”方式,建档立卡家庭学生无需申请就能获得资助。
“我们在做好经济资助的同时,全面推进资助育人,要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人人成才教育目标融入学生资助全过程。”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副主任涂义才表示,各地各校要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机融合的“四位一体”资助育人模式,让每一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