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本栋本有机会离开中国。
他1922年5月从清华毕业,7月赴美留学,两年后就读完工学本科,又过了三年,便拿下了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的工作也很牛??在大名鼎鼎的西屋电气做研究员。
但1928年,他的精神偶像叶企孙亲自聘他,要他回国当清华的物理教授,萨本栋二话不说,整装回国。
他心里一直憋着气。那时美国排华严重,他求学时就默默隐忍,和其他留学生一道组成西部中国留学会,要以自尊自爱的风范“改换西人看不起中国人之谬见”。后来他攻下理学博士,又进了西屋拿高薪,已经是美国人眼中的佼佼者,但是心里还是念着一句,“为贫穷的中国争气”。
回国后他果然争气。他课讲得好,年纪轻轻就在名师云集的清华物理系崭露头角,学生评价他是“站在本系第一道大门上的人”,不到两年,他就入选清华教授评议会,是14位委员中最年轻的一位。
也正是他年轻有为,一腔热忱,陈嘉庚的厦门大学办不下去移交公办之时,国民政府找到他,要他接任厦大校长。他那时正值学术研究黄金年龄,但又不忍弃国不顾,抱定“个人牺牲非所当惜”的心情,临危受命,国民政府教育部遂下了聘书。
下聘书那天又是什么时候呢?1937年7月6日。
35岁,顶着全国最年轻大学校长的名号,萨本栋这一去厦大,就面临着全面抗战爆发的严峻形势,人还没认全,就立刻要准备迁校。他进入校长角色极快。战火9月刚烧至厦门,他便将厦大先行迁入时为公共租界的鼓浪屿,并立下誓言:“未到‘最后一课’的时候,就要上课!”随后为彻底解决安全问题,他力排众议,亲自选定长汀为厦大迁校最终目的地。在他的周密策划和组织下,仅用20多天,厦大就将全部家当搬至长汀,师生也流失甚少。
那时长汀不过一山区小镇,满目荒凉。悲鸣声中,萨本栋不为所动,说:“本校遭此劫后,更下最大决心,共同奋斗以期克敌制胜,再图复兴,重加建设。”此后8年,他励精图治,以身作则,在长汀办起一所一流大学。他的人格在这8年里充分体现。国民党特务来抓进步学生,他怼回去:“我为一校之长,家长把子女交付于我,我自当全力保护!”汪精卫要投敌,他携全体教授发通电:“汪氏此举,实属丧心病狂,置国家民族于不顾。”他要学生时时谨记:“我们对暴日只能‘抗’战而不能作‘惩罚’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我们的学术至今尚未独立,我们民众技能的水准,几百年来未曾提高。”
在萨本栋任内,厦大由迁入长汀时的全校师生不过200余人,发展到1945年已成为拥有4个学院15个系的综合大学,教授、副教授94人,学生达1044人,成为南方高等教育的重镇。
很难想象,萨本栋去世后,人们对他的怀念中,居然会出现这样的悲叹:“他是被活活累死的。”
从过往的经历看,萨本栋无论如何都不会是因累辞世。他身体很好,1913年11岁考入清华,受益于清华体育宗师马约翰的教导,成为清华不可多得的体育尖子,不仅入选网球校队,还多次捧回荣誉。即便在毕业多年后回归清华担任教职,他和哥哥萨本铁的网球对抗,也因精彩纷呈,时常吸引人们的观看。
但他真的就过劳辞世。他长期患有胃病,为办好厦门大学忍痛不治,直到1948年病情恶化才赴美求医,却已是胃癌晚期。1949年1月,不到47岁的萨本栋与世长辞。
他逝世后,叶企孙极为惋惜。敬佩萨本栋爱国情怀的叶企孙叹息道:“尤其令人伤心的是他刚刚死在中国逢到大转变的时候,他没有看到新中国的建立,没有参加新中国的建设。”1949年秋天,厦门大学将他的骨灰安葬在校园内,永留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