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新闻

精准发力 补齐均衡“短板” ——教育系统攻坚克难“全面改薄”

在地处三峡库区的湖北省秭归县两河口镇中心小学,几名学生在操场上踢足球。该校是一所农村乡镇小学,不仅有漂亮的校舍,还有塑胶跑道和人工草皮球场。(资料图片)

教育一年来 两会特稿⑫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全面改薄”指向*教育均衡,既是一项扶贫工程,利在当代,功在千秋,也是兜底工程,底兜不住,均衡发展就是空谈。

补齐民生短板 均衡配置资源

走进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土城子镇总校的宿舍,左右两旁摆放着4张上下铺床,每张床上铺着统一样式的床单,被子叠得方方正正。该校初三学生王雨朦说,几年前她们睡的还是大通铺。

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向来都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最薄弱环节。让这些地区的教室、图书等教学设施满足教学需要,宿舍、厕所等生活设施满足生活需要,教师的数量、结构、素质适应教育教学需求,控制辍学率、消除县镇“大班额”,“全面改薄”的每一项任务都艰巨而迫切。

从最困难的地区、条件最差的学校做起,以中西部农村贫困地区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主,“全面改薄”集中力量补齐民生最短板,着力推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学校早达标,学生早受益。《关于进一步加强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中期有关工作的通知》出台,为如期完成“全面改薄”提出了完善规划、加快实施进度、强化资金落实、把控安全和质量“红线”等具体要求,吹响了对标倒计时的“集结号”。

回望一年来,“全面改薄”不仅超额完成了目标,还与中西部校舍改造、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营养改善计划、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农村教师特岗计划等系列工程形成协同效应,极大地改善了贫困地区学校的办学条件。

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学校的教学、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提升,截至目前,全国新建、改扩建校舍1.86亿平方米,采购了909亿元的设施设备,分别完成5年规划任务的90%和88%,双双超过年初预定的“超七成”工作目标,提前一年实现2018年“过九成”工作目标。其中,全国840个贫困县的10.9万所义务教育学校“底线要求”分项达标率均为94%以上。

位置更加偏僻的教学点的教学条件也得到保障,截至目前,全国共投入260亿元用于建设教学点校园校舍1300多万平方米,购置了45亿元设备设施。在甘肃、宁夏等西北省份的部分教学点,充分利用太阳光能源集热系统,彻底告别了“热了怕烫伤学生、冷了怕冻病学生、晚上怕煤烟中毒”的取暖“危时代”。

“全面改薄”不仅重视硬件工程,同时也强调“软件”建设,它以教师队伍建设和信息化为抓手,加快优质教育资源向薄弱学校倾斜,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宁夏通过合作培养、畅通教师晋升渠道、建立奖励机制,补强了农村师资的短板;河北省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如今,每百名中小学生拥有计算机数量由2012年的8台增加为13台,全国大部分农村学校里的孩子,也能通过网络了解外面的世界,享受互联网教育带来的红利。

把短板垫起来、把漏洞补起来,“全面改薄”让城乡义务教育的差距得到弥补,睡“大通铺”、自带桌椅上课、在D级危房上课等现象正成为历史,“乡村弱”“城镇挤”的问题也在得到有效缓解。

强化督导考核 守住质量底线

有时限意识,也要坚守项目质量和施工安全这根“红线”。

“完成任务说起来很简单,但这中间需要做好土地供应、项目审批、项目推进、质量监管等大量工作。”在河南省“全面改薄”民生实事新闻发布会上,该省教育厅副厅长毛杰坦言。为此,河南省采取了保障建设用地、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实行联审联批、强化督导考核问责、建立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制度等措施,确保项目进度和质量。

守住质量底线,还在于摒弃数字脱贫、功利扶贫的思想,确保“全面改薄”不折不扣真落实。

根据国家对各省份义务教育均衡检查的反馈意见,以及各地全面改薄的专项督导结果,“大班额”“大校额”仍然是各地“全面改薄”的痛点,超标准班额的现象仍较多,在一些地区甚至存在超过6000人的学校。这背后折射出学校布局不合理、学校资源不足等深层次问题。而一些地区也存在项目进展缓慢、农村体音美等教师数量不足、教师结构不合理、生活设施配置不足等问题。这些均成为2018年“全面改薄”的改革着力点。

面对“全面改薄”和“20条底线”达标中存在的问题,云南省教育厅副厅长曾继贤认为,要进一步增强“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

等不起、坐不住的焦虑,来自“全面改薄”的特殊性。它是一项奠基工程、达标工程,而在达标背后,是我国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走向优质均衡的大跨越,这场战役里谁都不允许掉队。

但我们同时看到,在一些极度贫困、自然条件恶劣的“末梢”地区,仍呼唤扶贫攻坚的持续发力。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