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金融学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周骏受访者供图
即便已经90岁高龄,周骏的大脑依然灵活如初。
比如,2017年前8个月,他买股票赚了40万元,投资收益率为25%。
周骏笑言:“我喜欢用贴近实际的方式来研究资本市场。”
除了看看股市,他还喜欢去附近的市场遛弯。购买生活用品之余,他还会顺便看看商品的价格信息。他说,物价是经济的风向标,及时关注市场的变化,也是感受经济运行的一种土方法。
带着这种实实在在做学问的精神,他数十年如一日,潜心金融理论研究,继而将马克思货币金融理论中国化,为我国金融领域的建设和发展立下不朽功勋。
“活学活用”
“人一辈子啊,一直一帆风顺或者一直倒霉,这都是罕见的。人生就像股市一样,有‘牛市’也会有‘熊市’,得意不要忘形,失意不要丧志。”谈及少年时代,老教授的声音里尽是过尽千帆般的淡然。
周骏出身于小工商业主和地主家庭,但不幸生于乱世,在颠沛流离之中,他断断续续地完成初中学业。
即便如此,古文典籍里“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思想在周骏脑中播下了种子,军阀纷扰、山河破碎的残酷现实更是激起他的拳拳报国之心。
“人活着,就要为国家和社会做点事情!”少年周骏立下志愿。
解放战争期间,20岁的周骏愈发感觉到国民党统治的黑暗,个人又找不到出路。此时,恰逢*中原局创办的中原大学南下武汉,他便进入中原大学学习并留校任教。1951年,他又被学校选派到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班深造。
在中国人民大学,开始正式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周骏很快展现出浓厚的兴趣。“那时我不过星期天,不游山玩水,就是读书。读来读去,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感情。当时我定下学习目标,不仅要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文字意义,还要了解其历史条件、基本观点是否适合我国情况。”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理论,让周骏特别服膺:“新中国一穷二白,在中国建立,马克思没有任何论述。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服务工农,理论联系实际,这些都没有错。”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时,周骏领悟到了“活学活用”的道理,他树立了两点基本思想:一是为工农服务,二是理论联系实际。这也奠定了他一生从事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中国化研究的基础。
两年后,周骏以优异成绩毕业,回到更名为中南财经学院(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母校,走上了金融专业的三尺讲台,从此开始了他将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中国化的求索征程。
“多下乡”才能“打通墙”
周骏刚开始任教时,国内正在进行轰轰烈烈的改造,1956年改造完成后,计划经济体制随之确立。这时,一些学者认为,按计划生产,按需要分配,货币不再是一般等价形式,而是“劳动券”或“计划工具”。
然而,货币成为“计划工具”后,新体制带来的并不是想象中的美好,而是商品供应短缺、货币供应过多、各种票证泛滥的局面,就连肥皂、火柴等最基本的日用品都要凭票供应……
周骏感到十分疑惑,造成这样局面的原因是什么?到底怎么界定的货币性质?
他想到的唯一解决办法,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带领学生下农村,进工厂,进行实践调查,到经济生产的第一线去寻找答案。
每次调研,周骏都严格要求自己。有时接待单位会提出给身为教师的周骏单独安排一间房,周骏都是婉言谢绝。他说:“学生住哪里,我就住哪里,和学生一起打地铺,挺好。”
在乡野田间,周骏和学生们搜集了大量数据。1958年,在他的推动下,中南财经学院开办了“实验银行”,多数业务岗位均由学生担任。这种模式开创了金融教学的新方式,也激发了周骏对新中国货币理论更深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