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大学生励志故事(一)
刘晨,80后的小伙子,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大城市里优越的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选择回到农村创业。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努力,建成了5座集种植和养殖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蔬菜大棚,每年收入达50多万元。
从市民到农民的身份转变
出生在新疆库尔勒市和什力克乡的刘晨,其父母都是当地地地道道的农民,家里面有170亩的棉花地。2010年,学化学专业的刘晨大学毕业后,顺利地进入新疆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工作,还当上了组长,每月的工资有近四千元,成了昌吉的市民。这一切让他的家人感到十分自豪。
2012年春天,库尔勒地区遭遇了“倒春寒”、“沙尘暴”等灾害性的天气,各地的棉花遭受不同程度减产,看着年迈的父母无奈的眼神,刘晨开始考虑如何保障父母的劳动成果,让父母不再“看天种地”。
“既然没有办法控制天气,那我就自己建造大棚,营造适合种植的‘小气候’。”在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后,刘晨发现设施农业的风险小、收益大,不仅能种植,还能用来发展养殖。他感觉找到了既能帮助家人,又能自主创业的好路子。
满怀兴奋的刘晨到家后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家人,却遭到了家人迎头泼来的一盆冷水。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一个大学生,父母怎么也无法接受跳出农门的孩子,又要跑回来当农民。火冒三丈的父母甚至把刘晨赶出了家门。
刘晨很理解父母当时的反应。他说,以前的那份工作年收入有五六万多元,而且在乡里他也算是个有出息的读书人,扔下好好的工作不干,跑回家当农民,一般人都难以接受,更何况是含辛茹苦把自己培养成才的父母。
理解归理解,但本着想为家里人减轻负担并干一番事业的刘晨最终还是说服了父母,获得了父母的同意。
从“看天种地”到“种植掌控”的转变
“要建就建最先进的大棚。”今年年初,辞职回家的刘晨拿出家里所有的积蓄,又向亲戚借了数十万元,投入100万元建成了5座现代化的温室大棚。让他没有想到的是,第一茬菜就丰收了,他掘得了“第一桶金”。
刘晨的水泥结构的蔬菜大棚在和什力克乡格外的显眼。刚一进大棚,一股热气迎面扑来,只见大棚里种植的黄瓜青翠欲滴,生长开的藤蔓足有一米多高,沿着吊在空中的绳子蔓延,行距株距均匀得几乎一致。刘晨正在大棚里干活施肥、浇水、剪枝……动作轻巧而娴熟。他开心地说:“这批黄瓜和西红柿元旦过后就能上市,库尔勒市市民过年就能吃上我种的菜了。”
“别看这几个大棚只占地十几亩,一年下来赚的钱可不比种170亩地的棉花挣的钱少,最关键的是,现在我们再也不用看天种地了,我们现在是自己调节大棚的温度和湿度,自己掌控种植环境。”刘晨母亲程会兰高兴地说,今年种了两个棚的葫芦瓜,10月份就熟了,卖完一算净利润3万多元。按一年种两茬菜算,5个棚一年种菜就能纯赚10万元;等到夏季,在大棚里养鸡,一年算下来,收入能达50万元。
“除库尔勒市农业局育苗中心外,刘晨建的温室大棚可以说是库尔勒市现有大棚中最现代化的。”据库尔勒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刘晨的温室大棚配备了放风膜和自动化增温设备,可以随时控制棚内的温度,而且墙体里层和外层都是砖混结构的水泥墙,比普通大棚的墙要厚的多,这样不仅结实而且保温性很强。刘晨说,自己实现了从“看天种地”到“种植掌控”的转变。
说起刘晨和他的事业,他上个月刚娶进家门的媳妇刘春花也是满心欢喜。“嫁给农民没有什么不好,只要我们俩好好的干,一年的收入不比城里人挣的少。”刘春花说。
“下一步,我想成立农民合作社,把村里的菜农都带动起来,向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对于未来的打算,目前,村里不少菜农种植蔬菜不是很规范,由于种植规模较小,又缺乏销售渠道和技术的指导,经常导致蔬菜卖不上好的价钱。因此,他想通过合作社的形式,把菜农组织起来对蔬菜统一技术、统一销售,实现最大效益,共同致富。
农村大学生励志故事(二)
石磊从清华毕业时,宿舍的8位同学,3位出国深造,2位去中科院读研,还有2位分别去了外企和国企。听说他要当村官,亲友们大多反对。“我的想法很简单,我觉得到农村当村官很有意义。”石磊对记者说。
2008年7月,石磊就任南京市栖霞区栖霞街道石埠村村委会主任助理。刚到石埠村时,村干部给他的第一件工作是整理档案。虽然想不通自己成了村里的档案管理员,但是石磊耐着性子在电脑前坐了5个月,完成了这项工作。因为浑身的劲没地方使,小村的日子又让石磊有些失落,难过的时候他就跑到山上吹曲子散心励志故事:大学生村官们成长在基层励志故事:大学生村官们成长在基层。
“当上了村官,就要为民办实事。”石磊的第一个想法是让农民增收。他费尽心思查资料、找方法,当他看到苏北大学生村官创建了蔬菜大棚,收益良好,就仔细地研究他们的经验,写了一份大棚种植方案,兴冲冲地交给了老支书。老支书看了以后批了四个字:脱离实际。老支书告诉石磊,石埠村地处城乡结合部,但早已是一个工业化社区,不可能划出土地,搞低附加值的种植业。这次事件让石磊深刻反省,他明白了虽然自己的书本知识头头是道,但是村里需要什么、该做什么,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此后,石磊从走家串户、走访村企业做起,细心观察老书记处理村务的方式方法。他开始帮着村民维修农用设备、给村里的孩子补课、管理远教站点,事情做得越来越多,村民们开始叫他“小石头”。
当石磊到西花村走马上任时,干起工作来已经有模有样了。西华村坐落在山脚下,土地稀缺,除了山地,村民人均耕地只有两三分,没有条件发展农业经济。要想增加村民和集体收入,石磊知道只有鼓励他们多向二、三产业转移。全社区只有一家电厂,作为社区集体经济命脉的西花物业公司也只有20多人的规模,每年仅有80万元的服务订单。石磊决定一方面联络社区附近的企业吸纳村民就业,另一方面积极做大西花物业公司。半年多后,在石磊的不懈努力下,社区近百名村民在驻区企业中就业,每人每年可增加工资性收入1.5万元。物业公司的服务项目大大扩展,年订单提高到400万元,为150名村民提供了就业的机会。集体有了钱,就能为村民办事,共享发展成果励志故事:大学生村官们成长在基层文章励志故事:大学生村官们成长在基层出自经过全体村干部、群众共同商议,西花村社区决定拿出集体收益给村里的孩子提供助学金,为村民安排体检,还提高村里老人的生活补贴。村民反映,社区里的路不好走,石磊就带着大家修道路、水渠,修建桥梁,改变水系,美化村容。又有村民反映,一些路口没有路灯,已经发生了几起盗窃案,大伙儿晚上出门也不安全。石磊和村干部们就筹资10万元,安装50多盏路灯、10个监控探头,给每家每户按上防盗报警器,还组织党员义务巡逻队,开展夜间安全巡逻。这些小事关系着村民的切身利益,看到这些变化村民们很高兴,都说小书记有本事。
“村官虽小,舞台却大。还有什么职业能像这样,让刚毕业两三年的大学生能带着一帮人干事情,而且还影响着千多号人?”石磊兴奋地说。
此事具有长远战略意义
“现在农村有了大学生村官,我们城市社区也需要大学生‘社官’。” 11月8日,十八大代表、江西省景德镇昌江区西郊街道森林社区党工委书记、主任李金霞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可见,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推进,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同。
2007年,党的十七大结束之后,中组部在全国开展了一次大范围的调研活动,对山东、江苏、河南、湖北、四川、陕西6省1386个单位进行抽样调查。在被调查的8580名35岁以下的公务员中,直接从高校毕业生中招考的占44.53%,有2年以上务农经历的仅占0.15%,有社区工作经历的占0.98%,有企业工作经历的6.08%,有教师、医生、战士经历的占16.47%,有其他工作经历的占31.78%,并且这部分人多数也是高校毕业后不满2年就考上公务员的。此次调查证实,省级党政机关35岁以下的公务员中大部分是“三门”干部,而且机关层次越高,来自基层和生产一线的就越少。各级党政机关迫切需要经过基层艰苦锻炼、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党政干部。于是,中央决策在全国推开大学生村官工作。胡锦涛同志亲自批准实施这项计划,强调“此事具有长远战略意义”。
2008年4月,按照党中央部署,中组部联合教育部、财政部、人社部下发了《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由此拉开了全国范围内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帷幕。
2008年~2011年,全国共下达选聘计划名额16万名,各地实际选聘30万名,全国累计有230多万名高校毕业生报名应聘大学生村官。目前,全国在岗大学生村官21.2万名。截至2011年底,全国35.6%的行政村都至少有1名大学生村官。北京市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其中62.6%的村有2名大学生村官。2010年,在北京市应聘的14477名应届高校毕业生中,有博士74人。2011年,北京市明确规定,具有北京市户籍的留学生也可以参加大学生村官选聘,20名海归报考,最终4名成功应聘。如今,从珠三角、长三角等沿海地区到内陆地区,村官应聘中出现越来越多的海归竞聘者励志故事:大学生村官们成长在基层故事。
为了解决“下得去、待得住”的问题,各地在选聘大学生村官时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北京市昌平区把基层当考场、让村民当考官,建立55个大学生农村实习见习基地,组织初选人员到实习基地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实习,根据实习表现,结合双方意愿,签署正式聘用合同。上海市在选聘工作中明确了“三优先”原则,即党员及优秀学生干部优先、涉农专业优先、回原籍工作优先,并试行定向从重点高校选聘优秀大学生,通过考生自主报名、高校考察推荐、区县审核面试、公示体检等环节,从复旦、上海交大、同济等在沪9所部属高校和重点院校选聘大学生村官。近两年,江苏省选聘的大学生村官中,来自985和211高校的有2007名,占25.7%。2012年江苏省选聘的1.6万名大学生村官,全部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中共党员和学生干部比例达到80%。
大学生村官工作是中央从党和国家长远发展需要出发,着眼于为新农村建设培养骨干力量、改善基层党政干部来源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经过4年多来的扎实推进,大学生村官工作这项“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计划,已经为党政后备干部的培养储备了大量人才。30万名大学生村官与农民群众一起摸爬滚打,加深了对国情社情的了解,建立了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
目前,他们当中已有8.2万人进入村“两委”班子,3万多人进入各级党政机关,3200人走上乡科级领导岗位,有37人当选省级党代会代表,4人当选党的十八大代表。
“选择当村官的时候,对于这份工作到底是什么样的、我将在这份工作中收获什么都是未知的。在这几年的实践中,我有了答案:大学生村官是把自己的理想追求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的良好途径和载体。所以,越来越多优秀的年轻人选择这条路。”石磊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