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沈因洛把一切——青春、热血、生命和遗体,都奉献给了党和人民。以下是小编带来的学习沈因洛心得体会,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学习沈因洛心得体会(一)
在很多人看来,退休了就该歇歇了,但是沈因洛离休后,始终对党和国家的事业忠贞不渝。在岗时牢记使命,奋力拼搏,实实在在的行动换来了百姓生活的改变;退休后不忘本色,砥砺前行,点点滴滴的平凡铸就了精神高地的不凡。之于他,党员身份不是一阵子的坚持,而当是一辈子的坚守。
“退休的是岗位,不休的是党性”。历史的刻度里,我们不乏这样的榜样典型。被乡亲们亲切地叫着“老黄爸”的信访老干部老党员黄庆新,退休后依然没有停下奉献的脚步,为群众做实事做好事;“草鞋书记”杨善洲退休后仍殚精竭虑,20多年绿荒山,为人民留下一片绿洲,践行着“干革命要干到脚直眼闭”的诺言,他们用行动证明了共产党员身份的永不退休。
然而,这样的党性坚守、英雄底色,却在部分党员身上黯然失色。一些离退休、已退休干部,以为“不在其位”了,精神就开始懈怠。或是诸见报端的因“临近退休”放松要求,廉洁的小船轻易就翻的例子;或是退休后恋权贪钱,借着余热享受“幕后待遇”的反面教材;亦或是变相的“退而不休”,摇身一变成为“活动家”谋取私利的负面典型……无不是因为党性的早退,才出现了行为的偏差。
正如所说:“全党同志要强化党的意识,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任何时候都与党同心同德。”作为共产党员,“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入党誓词、庄严承诺,不仅是“在其位谋其职”的履职尽责,更当是“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的守望初心。“党”字不忘,信仰不失,才能在风浪考验前无所畏惧,在诱惑吸引前立场坚定,竖立起共产党人的一杆旗。
也当看到,党性不是天生的,信仰也不是自发的,关键是要在党内生活中永葆党章意识。时下,“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在全体党员中间铺开,作为又一次精神“补钙”,学习党章是明确的要求。党章意识决定着共产党人的政治成色,决定着党员队伍党性修养的水平,也决定着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浮躁的社会里,我们需要“党章意识”的精神引领。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党员练好学习党章的基本功,把学习党章当作正身修心的终身课,铭记于心、付诸于行。
“时代向前,精神不怠。”发展攻坚期、历史机遇期,把改革推向深入,把我们的国家发展得更好,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党性的力量。传承共产党人的大公无私,演绎清正廉洁的时代强音,党员身份当是每一名共产党员的一辈子坚守。
学习沈因洛心得体会(二)
在湖北省武汉市,有一座专为遗体捐献者树立的纪念碑,1540位捐献者的姓名按照捐献时间依次镌刻在上面。其中的一位捐献者是一位96岁的老者,是一位从抗战的烽火中走来的老共产党人,他生前履行着誓言,身后留下了口碑。他的名字叫沈因洛。
1937年,日本军机的轰炸击碎了沈因洛医学救国的梦想,他来到延安,进入抗大,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投笔从戎,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分别参加了“百团大战”和中原突围,枪林弹雨,出生入死。有一张照片是解放后他在解放军某部任政治部副主任时拍下的。60年代初,正在广东的他突然接到上级命令,让他告别部队,去武钢工作。
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加上苏联中止援建,撤走专家,使武钢处境艰难,沈因洛来这里担任副经理,他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环境。
他注意到,武钢职工上下班大都乘坐闷罐车,车里不仅没有座位,而且采光不好,通风不畅,更危险的是,铁路的路基与地面有较大落差,而上下车却没有站台。几万人上班,天天都要爬上去,沈因洛建起了站台。
建好了站台,加装了遮雨篷和照明灯,沈因洛又专程赶到北京请示领导,将闷罐车改成了客运车,之后还增开了班车。他觉得,大伙儿上班已经够辛苦了,如果在上下班的路上还要付出这么多辛苦,那便是领导工作不到位。做领导,凡事要想着职工。
文革期间,沈因洛受到了冲击和排挤,但在关键时刻,他依然像军人一样勇于担当。1970年,武钢发生一起煤气爆炸,连续五六声巨响,房屋倒塌,浓烟一片。
这时沈因洛来了,他带领大家切断电源和煤气,清点人数,把伤者送往医院抢救,然后组织恢复生产,直到一切就绪他才回去。
那个时候的钢产量是中国工业化的“第一标志”,为了完成出钢任务,沈因洛两次累倒在平炉旁边。为了让武钢站上新的平台,1972年到1981年,他作为企业一把手,带领大家完成了一米七轧机的建设,这个项目的投产一举改变了我国钢材品种结构。
1982年,沈因洛从武钢调任湖北省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本来同在武钢工作的爱人可以随调到省直单位,可他不同意,非但不同意,还动员爱人提前退休,怕因为他而受到特殊照顾。
沈因洛认为,担任组织部长是组织对自己的信任,而要确保秉公办事,就要减少亲属接受照顾的可能。同时,更不放松对自身的要求。
沈因洛生前秘书胡爱民说,他从来没有收过任何一个市县的土特产。有一次,一个市委书记给他一点新茶,沈因洛拒绝了。大家说出钱买吧,沈因洛说,买也不可以,要买就去商场买,而不是在官场。
在担任湖北省委主要领导之后,他担任了省政协第六届委员会主席、党组书记。多名政协老干部反映,他当主席五年,为湖北省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制度化、规范化打下了坚实基础。1995年8月,沈因洛离休了,而在离休之后,他依然关注时事,关注热点。省纪委的工作人员就曾收到他寄来的署名信。
这封信反映的是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特别是党风政风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包括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以权谋私。这封信通篇没有涉及到个人的任何利益诉求,而是完全站在党的事业和国家发展的角度来提出问题,落款就是沈因洛。
到了,沈因洛已是94岁高龄,他走不动了,不得已坐上了轮椅。可即便这样,他依然参加所属党支部的每一次活动,依然保留着调查研究的习惯,不能实地考察,他便委托别人帮他搜集情况。
沈因洛知道,每个人的生命都会无可避免地走向终结,对于身后之事,他也早有考虑。多年来,他一直珍藏着1983年8月16号的《人民日报》,因为刊登在上面的《把遗体交给医学界利用的倡议》,他是发起人之一。为履行诺言,9年前,他就来到湖北省红十字会,在《遗体捐献申请书》上亲笔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捐献遗体除了本人自愿,还要亲属同意。沈因洛拖着病体一边宽慰家人,一边以理相劝。他说:“遗体捐献,是以有用之躯,尽最后有用之力。我就是要活着不争利,死后不占地”。
今年2月20号,沈因洛突发心脏衰竭,走完了自己的人生历程,悲痛之中,家人帮他完成了捐献遗体的遗愿。
沈因洛走后,在整理遗物时,家人从他的房间里发现了厚厚的一叠捐款收据,共计106张,捐助对象分别为省慈善总会、残联、“希望工程”、“春蕾行动”以及革命老区,还有一些日记本,大家看到,几乎每本的扉页上,他都摘抄了这两句古诗。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沈老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他近百年的人生历程,正伴随着民族从屈辱走向复兴,国家从衰败走向强盛,他亲历过、他参与了、他期盼着,所以他才那样去选择。现在他走了,他留下的精神财富其实是笔沉重的托付,接过这笔财富的人,受到他的感召的人,都有义务让老人期盼的梦想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