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类诗词

诗歌主旨确定的途径精选

诗歌主旨的确定可从抓诗眼,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关注标题,意境等方面入手。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一、抓“诗眼”

古代诗词,语言力求简明、生动、形象,有丰富的内涵,尤其注重一字传神。一首诗,总有一、二个或一、两句表现诗歌主旨的词或语句,这些词和诗句或议论或抒情,起着统摄全诗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如能巧妙地引导学生找出诗中的诗眼,那么,学生在鉴赏诗歌时就不会无从下手,而是有迹可寻。我在教杜甫的《月夜》一诗时,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1、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写诗人对妻儿的思念)2、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从诗中的“独”字看出来的)3、诗中的“双照”是什么意思呢?(指二人在一起看月)4、作者和妻子在一起看月了吗?(没有)5、既然没有,那“双照”一词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思想感情呢?(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6、那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呢?(“独”和“双照”)7、现在你们能概括它的主旨吗?(它通过写诗人陷于长安时对家中亲人的思念,从而表达自己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再如讲授李清照的《如梦令》一词时,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1、这首词写的对象是什么?(海棠)2、写海棠怎样了?(海棠在狂风暴雨中凋谢了)3、词中哪一句是词眼呢?(应是绿肥红瘦)4、暴风雨夜,海棠被摧残时,词人在干什么?(借酒浇愁)5、那这首词的主旨究竟是什么呢?(词人在海棠的凋谢中寄寓着对自己青春将逝的烦闷与苦恼)通过巧妙地提问、引导,学生对诗歌的诗眼判别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对主旨的判断也越来越准确。教会学生抓诗眼,就能让学生在鉴赏诗歌时较准确地把握诗歌主旨,从而产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二、关注诗歌的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题材相同的诗,由于作者的不同,会表现出截然不同的主题立意。如杜牧的《题乌江亭》、王安石的《乌江亭》、李清照的《乌江》这三首关于项羽的诗,由于作者不同,各自所处的时代和思想境界不同,诗中表现出来的主旨也完全不同。讲析前我让学生搜集有关杜牧,王安石、李清照的相关资料,然后提问:1、这三首诗的主旨一样吗?(不一样)2、你能说说它们的主旨和原因吗?在学生回答后,我明确地告诉学生:杜牧的《题乌江亭》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王安石的《乌江亭》则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王安石这样写,其实是跟他的身份、地位有关,作为宰相的王安石,他更关注的是民心和形势。李清照的《乌江》认为人要讲求气节,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作为女人的李清照,为什么会有如此的男人气概呢?那是因为南宋初年,金兵南侵,李清照随着大批逃难人群来到乌江,她想起楚霸王兵败后不肯忍辱偷生,在此自刎,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来讽刺宋朝统治者懦弱无能,不敢抵抗金兵入侵。古人写诗,为了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常常会借他人之口发表对事物的态度和看法。如讲析朱庆馀的《闺意上张水部》一诗时,我明确告诉学生:这首诗看内容是一首表现―个女子在新婚第二天拜见公婆前的娇羞之态和小心翼翼的心理。但如果你能结合作者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来分析,就会发现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唐代人在考功名之前,都要向当时有名望的人献上自己的得意之作,以期能够先得到他们的赏识并请他们帮自己到主考、主管大人那里推荐一下,求个好印象。这首诗其实是作者在献上自己的文章却久久得不到消息的情况下探问结果的小诗。如果在鉴赏时你没有提醒学生注意作者及其写作背景,就很可能导致学生曲解诗意并闹出笑话。因此,鉴赏诗歌时对作者和背景的介绍,不仅能起到让学生准确把握主旨的作用,还能活跃课堂气氛,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

三、关注诗歌的标题

诗歌的题目往往会标明诗歌的基本内容和主题。鉴赏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诗题所提供的信息,去分析、理解诗歌的内容,就能较为准确地把握诗歌主旨。如讲析张籍的《节妇吟》一诗时,我把诗歌内容抄写在小黑板上,让学生朗读后讨论:

1、这首诗写了什么事?(写一位妇女接珠又还珠)

2、它的主旨是什么?(表现妇女顾全名节、对丈夫忠贞不渝)学生回答后,我向他们出示了诗题,并提问:这首诗的主旨究竟是什么?学生这才恍然大悟:这首诗是诗人张籍借节妇之口来婉拒李师道的拉拢而写的一封信。再如讲析柳中庸的《征人怨》一诗时,我明确告诉学生:如果不看诗题,会以为此诗是写将士勤苦训练,驰骋疆场的雄心壮志。但结合诗题看,全诗却是围绕征人的怨情来写的,他们既怨恨年年岁岁的频繁调动,怨恨时时刻刻都要练兵备战,也怨恨边地的酷寒气候和景色的单调。由此可见,关注诗歌的标题是判断诗歌主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注意诗歌的意境

引导学生体味涵咏诗歌的意境,有助于他们把握诗歌的主旨。如分析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一》的主旨时,我问学生:

1、这首诗写的是一幅风景画,你知道它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象吗?(春天)

2、诗中写了哪些意象?(太阳、春花、春草、燕子等)

3、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意境?(明净绚丽)

4、这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显示出诗人怎样的心境?(愉悦心境)

5、它的主旨是什么呢?(这首诗通过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意境图来表达诗人在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的愉悦心境。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古典诗歌受格律、字数的限制,诗歌中的形象塑造,往往只能抓住其主要特征。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补充,联系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补充细节营造意境,在脑海中自我创造诗歌形象,做到“身临其境”,以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实践证明:教会学生解读意境,就能让学生较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情感志趣。

五、关注用典、诗歌的情感等问题

因为典故既有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和表达的生动性、含蓄性的作用,又有增强作品表现力和感染力的作用,因此,古人在诗歌中往往借用典故来曲折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教学中,教师应提醒学生关注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在鉴赏时才不会乱说一通。如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中的“争席”和“海鸥相疑”这两个典故,正反结合,曲折表达了诗人淡泊宁静的情怀。另外,诗都包含着作者的情,或愉悦欢快,或沉痛哀伤,或赞美仰慕,或豪迈闲适,但不管是哪一种情感都隐含着作者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态度与观点。因此,把握诗情也是正确领悟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态度观点的方法之一。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首诗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和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感慨。

总之,鉴赏诗歌的主旨,应引导学生对构成诗歌的各要索认真梳理,做到全面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命脉,融会贯通。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鉴赏中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