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成功的企业,团队对自己的事业往往有一种宗教般的信仰。这种信仰也可以说是一种企业文化,而企业文化则是一个公司的灵魂,指引着公司的发展。
泰康人寿董事长陈东升先生是“92派”的典型代表,但泰康人寿却成立于1996年。在这之前,陈东升已经创办了嘉德拍卖和宅急送两家企业。事实上三家公司是同时谋划,只是一张人寿保险的牌照,让他苦苦等了4年。“财险的,其他险的,我都不要,只要人寿险的牌照”,陈东升说,他看中了“从摇篮到天堂”里的机遇,笃信自己要从事的事业围绕于此。
于是,你就很好理解,泰康为什么要建养老社区,为什么要引进国际一流的医疗资源,为什么要倡导“终极关怀”?一切都是围绕“人寿保险”。泰康的养老社区,实质不是地产,而是一款理财产品;泰康引进医疗资源,不是要进军医疗行业,而是源自其“医养融合”的理念;甚至于泰康下一步的国际化,也是因为“客户有更多国际化的需求”。
这样的观点似曾相识。王石曾经讲过,万科国际化的逻辑之一,就是“跟随纷纷移民的老客户”。阿里巴巴在美国上市,马云的话题自然绕不过国际化,但他同样表示,阿里巴巴的国际化,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中小企业开展国际业务,“国际化绝不等于在国外有业务,绝不等于在国外有工厂,我们希望未来十五年能够为无数中国企业积累更多的经验,去跟世界各国文化、商业打交道。”
无论业务怎么多元化,地域如何全球化,成功企业开疆辟土背后的逻辑,核心都是围绕自己认定的事业。公司*和团队对自己选定的事业拥有宗教般的信仰,愿意为此“像一团火一样”燃|烧——这是公司需要建立的价值观,也是驱动公司发展的灵魂所在。
中国的公司,讲崇拜较多,谈信仰很少。对公司*的崇拜,可以引发追随,但却不一定能形成发自内心的力量。只有从心底形成对事业的信仰,才能形成源源不断的动力。如何把员工对*个人的崇拜,提升成对公司事业的信仰,是公司走向伟大的一道坎。迈过这道坎的,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而更多的企业,经历过短暂的成功后便倒在坎前。
松下幸之助是一位让员工建立信仰的高手。当他意识到信仰所能带来的巨大动力时,开始做了三件事:一是不断提出能够征服人心的理念,建立公司的信仰体系;二是身体力行,鼓舞团队的执行力;三是建立严密可行的有效组织。
松下给中国企业最大的启示是,信仰不是空谈情怀,而是建立在身体力行的行动之上,建立在严密可行的组织之上。这一点,现在已经在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身上看到了,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