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程度的提高,中国企业开始重视员工培训。但从实践来看,真正领悟培训之道者少,“克隆”形式者多。结果,用心良苦的培训并没有得到良好的收益和效果。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对员工培训还有些理解和认识上的误区。这些理解和认识上的误区有很多,但大体有以下六种:
1、对培训认识不足
一是不重视培训。不重视培训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如:有企业管理者认为,现在的员工想法多,流动性大,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培养了他,但却留不住,为他人做了嫁衣,得不偿失,所以不培训。这种情况在民营企业更为普遍。有些企业认为企业效益还好,员工的素质还可以,能够满足企业当前的需要,暂不培训。有些企业培训了几次员工,就想立竿见影,马上见效,典型的急功近利心态,等等。
二是培训“万能论”。一些企业在重视员工培训的同时,又进入一个误区,就是过分强调培训。员工技能不足了,培训;销售业绩下滑了,培训;服务态度不好了,培训……只要有危机,就会想到培训,把培训当成是解决管理问题的万能钥匙。殊不知人是最难培养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员工成才需要一个过程,还有其他许多不确定因素,仅靠几次培训就解决企业问题是远远不够的。
以上两方面都是对员工培训认识不足的表现。
2、培训只针对员工
有些企业也重视员工培训,却只对基层员工进行培训,忽视了对管理层和决策层领导的培训。这主要与管理层的认识有很大关系。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认为自己经验丰富、工作忙,不需要培训。实际上,一个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素质往往决定着企业的方向和未来。中国许多企业的*都是由昔日的员工逐步成长起来的,他们缺少相应的管理知识和必备的管理技能,他们最需要培训。有报道说中国的企业平均寿命是3.7年,这与中国企业缺少“懂经营、会管理”的企业家有密切关系。因此,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对管理者的培训。恰当的做法是组织领导者进行专题学习,还可以将他们送到产生企业家和经营者的训练基地,或者到国外企业去 “挂职”,开阔眼界、拓展思路,使其在决定企业经营方向、生产营销规划、分配制度和人力资源配置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轻视培训评估和监督
培训评估是培训效果监督、检验的重要环节,只有对培训进行全面评估,才能改进培训质量,提高培训效果,降低培训成本,提高员工的参与兴趣。在现实中,有些企业很重视培训,并为员工提供了众多的培训机会,但却忽视培训的后期评估和监督,使许多员工感觉学而无用。有些企业认识到培训评估的重要性,但对评估的投入不够,或者不知道从何处着手进行评估。更多企业的评估仅仅是对培训内容进行考核,并没有深入到员工的工作行为、态度改变、绩效改善、能力提高,及为企业带来的效益上,评估工作停留在低水平层次上。还有些企业缺乏对培训评估系统的记录,并没有将评估所用的方法、员工的学习情况、测试情况进行完整的记录和比较,缺乏对培训的专业管理,没有建立完整的培训信息系统。[next]
4、培训方式过于简单
在培训方式上,许多企业都运用传统的模式进行。有些企业怕麻烦,往往请培训师到企业上课,即采取“培训师讲,学员听”的方式。这种方式举办的少了还可以,时间长了,员工就会感到厌倦,提不起兴趣。因为培训师在培训内容、培训方式上大都千篇一律,即使做了培训前的调查,但实用性的东西很少,即使有,也仅仅是隔靴搔痒、无甚关联。还有些企业采取放录像的方式,认为这样做既降低了企业成本,又可以灵活掌握培训内容,使员工认为“培训就是放录像”。这些方式都很容易使员工对培训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使培训效果和培训效益大打折扣。国外探索出的讨论式、学习式、讲演式、游戏式、案例分析、模块培训、拓展训练等方法值得我国企业借鉴。结合企业实际,将多种培训方式有机结合,会使培训效果更好。
5、盲目跟风
由于对培训没有做认真的调查与分析,有些企业培训员工没有针对性和实用性,脱离工作实际,盲目跟风。有些企业领导往往根据自己的喜好、判断、经验,设置培训内容。看到别的企业进行“礼仪形象讲座”,自己也办一场;看到别的企业培训“执行力”或“学习型组织”,赶忙邀请有关专家进行辅导,等等。致使员工重复学习或被动学习,既耗费了员工时间,又浪费了企业资源,对企业发展没有多大帮助。
6、重视知识技能培训,忽视做人培训
国内的企业一般重视对员工的技能方面的培训,如组织协调能力、管理理论、合作精神、操作技术等,而忽视了对员工思想、人品、道德、为人处事的培训。有些人认为这是员工自己的事情,其实不然。员工的个人修养、谈吐实际上是一个企业的名片和形象,是企业文化中最本质的东西,它从根本上决定着员工的做事态度、工作质量和水平。欧、美、日企业很重视员工的做人培训,把它称为“态度培训”,通过这种培训去提升员工士气,培养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培养员工应具备的意识和态度。笔者以为,企业是一个大家庭,员工就是这个大家庭的成员。家庭不仅要教育成员成才,还要把它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讲信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