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高考

青岛科技大学有什么专业,青岛科技大学文科理科专业排名一览

发布时间:2023-12-10 23:43:44 思而思学网

高等院校专业有几千个,每个学校开始的专业也不同,不同的高校相同的专业排名录取分数线也不同,所以导致很多高考考生和家长在志愿填报的时候很难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本文思而思学小编帮大家整理青岛科技大学最新的开始专业目录表,包含青岛科技大学文科专业、青岛科技大学理科专业、青岛科技大学特色专业目录,数据仅供参考,具体以青岛科技大学的招生目录为准。

一、青岛科技大学有什么专业

类别专业名称
法学类(本)法学
社会学类(本)社会工作
中国语言文学类(本)汉语言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类(本)朝鲜语

德语

日语

英语

俄语

新闻传播学类(本)编辑出版学

广告学

数学类(本)数学与应用数学
物理学类(本)应用物理学
化学类(本)化学

应用化学

分子科学与工程

机械类(本)工业设计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机械工程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智能制造工程

机械工程(高机)

仪器类(本)测控技术与仪器
材料类(本)金属材料工程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材料化学

材料物理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复合材料与工程

功能材料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橡胶)(合成)(塑料)

能源动力类(本)能源与动力工程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电气类(本)智能电网信息工程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电子信息类(本)信息工程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通信工程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人工智能

自动化类(本)自动化

机器人工程

计算机类(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测试方向)(软件开发方向)

化工与制药类(本)化学工程与工艺

化学工程与工艺(精细化工方向)

化学工程与工艺(精细方向)

矿业类(本)油气储运工程
轻工类(本)包装工程
海洋工程类(本)船舶与海洋工程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本)环境工程

环境科学

安全科学与工程类(本)安全工程

安全工程(应急管理方向)

工商管理类(本)财务管理

市场营销

公共管理类(本)城市管理
其他(本)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二、青岛科技大学比较好的特色重点专业目录

国家特色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应用化学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三、青岛科技大学相关资讯推荐

2021年青岛科技大学新生怎么转专业难不难,附转专业的要求和条件2021级青岛科技大学宿舍条件怎么样,有独立卫生间吗2021年青岛科技大学新生在哪个校区,总共有几个校区青岛科技大学哪些专业比较好,青岛科技大学文科理科专业排名
2021年青岛科技大学多少分能考上,预测青岛科技大学多少分录取青岛科技大学有哪些文科专业哪些理科专业 附全部专业一览表2021年青岛科技大学教务处登录入口2021青岛科技大学录取分数线,青岛科技大学高考分数线查询入口
青岛科技大学教务处入口https://jw.qust.edu.cn/青岛科技大学教务管理系统入口http://jw.qust.edu.cn/

四、青岛科技大学简介介绍

青岛科技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文、经、管、医、法、艺、教等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学校是国家“111计划”立项建设单位、山东省属重点建设的大学、山东省“强特色”高水平大学、山东省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被教育部评估为“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和“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荣获“山东省第一届省级文明校园”荣誉称号,被社会赞誉为“中国橡胶工业的黄埔”。

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50年的沈阳轻工业高级职业学校,1956年迁至青岛。1958年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组建为山东化工学院,开始了正式举办高等教育的历程。1984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青岛化工学院,1998年由化学工业部划转到山东省;2001年青岛工艺美术学校并入,200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青岛科技大学。2002年8月崂山校区投入使用,2009年高密校区投入使用,2016年山东省化工研究院整建制并入,2019年中德国际合作区(中德校区)投入使用,学校事业发展不断谱写新篇章。

当前,学校形成了青岛、高密、济南“三地五校区”的办学格局,校舍面积92万平方米,图书馆馆藏各类文献资料340余万册、中外文数据库74个,固定资产总值37亿元。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2800余人,其中院士2人、双聘院士11人,中科院“*”人选3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教学名师)2人,*1人,国家杰青3人,国家优青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3人,全国优秀教师1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46人,“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团队领军人才”2人,“泰山学者”特聘专家(教授)、海外特聘专家和青年专家43人,省级教学名师17人,山东省重点学科(实验室)“首席专家”4人,山东省高校十大优秀教师3人,山东省杰青1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8人。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