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高考分数线

山西高考多少分可以上昆明学院 排名多少能上?附历年分数线

发布时间:2024-05-08 11:06:06 思而思学网

据最新昆明学院招生网和山西招生考试院公布的录取数据,山西高考的考生需要成绩在428分左右,位次排名需要在85028名左右,才可以考上昆明学院,不过每年昆明学院在山西招生人数不同、试卷难度也不同,所以录取的分数也不会相同。

一、山西高考多少分可以上昆明学院

1、山西高考2022年考生上昆明学院(B)的理科最低分需要428分,录取最低位次为85028名;

2、山西高考2021年考生上昆明学院(B)的理科最低分需要440分,录取最低位次为73992名;

3、山西高考2020年考生上昆明学院(B)的理科最低分需要470分,录取最低位次为76495名;

4、山西高考2022年考生上昆明学院(B)的文科最低分需要450分,录取最低位次为25733名;

5、山西高考2021年考生上昆明学院(B)的文科最低分需要480分,录取最低位次为20748名;

6、山西高考2020年考生上昆明学院(B)的文科最低分需要484分,录取最低位次为21321名;

二、昆明学院在山西的近三年的排名多少可以上

1、2022年昆明学院在山西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和最低位次

年份 招生省份 科目类型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率属于
2022 山西 理科 本二B 428 85028 省政府
2022 山西 文科 本二B 450 25733 省政府

2、2021年昆明学院在山西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和最低位次

年份 招生省份 科目类型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率属于
2021 山西 理科 本二B 440 73992 省政府
2021 山西 文科 本二B 480 20748 省政府

3、2020年昆明学院在山西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和最低位次

年份 招生省份 科目类型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率属于
2020 山西 理科 本二B 470 76495 省政府
2020 山西 文科 本二B 484 21321 省政府

一本二本三本的不同

1、办学层次

一本、二本和三本之间,其实层次不同办学的水平也是各有不同,实际上在办学实力上是一本>二本>三本这样的情况,而这种不同的层次对于高校和学生而言,可以享受到的资源其实也是有很大的不同。

2、学校的实力和水平

虽然同样都是本科的院校,但是,一本二本和三本之间的实力和水平是不一样的,毕竟越高层次的实力自然也就会越来,学生们也能够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在高校中也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内容。

3、录取分数

学生在填报志愿的时候,也会清楚地发现,其实越好的大学分数线也就越高,所以不用层次的本科院校在招生的录取分数线上其实也是有很大的不同,学生们想要考上更好层次的大学自然也是需要更高的分数。

高考志愿顺序重要吗

从平行志愿的投档规则看,院校的排序非常重要。考生在同一批次的6个院校志愿平行之间不是平等关系,存在着先后顺序,6个院校的顺序也是计算机检索和投档的顺序。

平行志愿投档时,计算机先将所有批次线上的未录取考生,分文科和理科按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排序,使每个考生都确定位置;再由计算机将排好序的考生按其所填的6个院校依次进行检索。

先投分数较高、排序在前的考生,再投排序在后的考生。对单个考生而言,按排序轮到该考生投档时,就按考生填报的6个院校志愿顺序依次进行检索,一旦检索到符合条件的高校,档案就投出,不再对其后面志愿检索投档。这个过程是一次性完成的。

对考生而言,如果分数较高,所填报的平行志愿中所有院校都可以投出去,那么档案只能投档到这些院校中排在最前面的那一所有计划余额学校。因此,考生在填报平行志愿时,最好将最想就读的学校填在靠前的位置。

三、昆明学院学校介绍

昆明学院是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在原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昆明大学合并的基础上,整合昆明市优质教育资源组建而成。学校遵循“修德、惟真、博识、笃行”的办学理念,践行“明德至善,知行利物”的校训,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坚持立德树人,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致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内涵发展。2012年学校高质量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被列为云南省应用型整体转型试点高校;2017年成为云南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院校;2018年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云南省应用型高校联盟首届理事长单位。此外,学校还加入全国新建本科院校联盟、全国地方院校教师教育联盟、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师教育联盟。 不断夯实基本办学条件,有力保障本科人才培养。校区总占地面积2439.18亩,其中洋浦主校区占地1817.73亩,校外实习基地621.45亩;主校区规划建筑面积60余万平方米,现已建成50万平方米,完成投资总额20亿元,其中教学行政用房34.40万平方米,生均17.5平方米。图书馆馆藏图书328万册,其中纸质图书210.8万册,电子图书117.2万册,生均纸质图书100.46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32405.21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54万元。 不断加强本科专业建设,致力凝练特色凸显优势。学校现有22个教学单位,60个本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11个学科门类,是云南省学科门类最齐全的高校。现有专业中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和特殊教育专业的交叉融合开创了云南省学前融合教育的先河,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在全国同类专业排名中名列前茅;此外,学校还有省部级优势专业5个,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4个,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群1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3项,省级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建设项目2项,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项,省部级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4项,省部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 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竭力输送优秀应用型人才。学校面向全国2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9657人。以“思想品德优,理论基础实,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为基本目标,着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培养“上手快、后劲足、能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近三年,学生竞赛成绩优秀,参加各级各类竞赛获得国家级奖项一等奖15项,二等奖55项,三等奖66项,优秀奖16项;省级特等奖2项,一等奖152项,二等奖183项,三等奖255项,优胜奖14项;创新创业卓有成效,获得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80项,1000余名学生组建了101支创新创业团队,已注册企业20家;毕业生质量受到肯定,近三年共有省级优秀毕业生713人,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7%以上,专业对口率在75%以上,就业满意度在80%以上。学校连续10年获得云南省高校就业创业工作目标责任考核一等奖,人才培养质量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全力支撑本科教学工作。学校现有教职工1502人,其中专任教师990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500人,占比50.51%,其中教授110人(含二级教授6人),占比11.11%;具有博士学位的193人,占比19.49%;双师双能型和具有工程、行业背景教师257人,占比25.96%。专任教师中有云岭教学名师1人,云南省高校教学名师7人,云南省优秀教师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人,“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3人;“昆明市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16人,“昆明市学术专家”3人,“昆明市挂牌十大名匠工作室首席名匠”1人。 不断增强学科建设水平,着力辅助教学提高质量。近年来,学校获得各级各类纵向课题571项(含国家基金项目27项),横向课题12项;出版学术著作61部,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被三大检索、CSSCI收录的论文1338篇,专利授权199项,其中发明专利76项;获得省部级奖励9项。目前有省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云南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2个,省级科技服务平台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1支,市级科技创新团队3支;云南省中青年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才6名,昆明市中青年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才23名;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省级硕士学位授权建设学科7个,省级优势特色重点学科2个。 不断强化地方高校职能,大力开展社会服务。依托昆明科学发展研究院/昆明科学发展智库(云南省高校智库,中国智库索引来源智库)、昆明滇池(湖泊)污染防治合作研究中心、昆明南亚东南亚合作战略研究院、昆明物联网及泛在工程研究中心等一批省、市级平台,积极开展社会服务。《“中巴经济走廊”安全报告》在《清华国家战略研究报告》上全文发表,并送中央及驻外有关部门参阅;《关于高位推动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医疗卫生与健康辐射中心的建议》直送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昆明市人口发展规划(2011—2020)》获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昆明市科学决策咨询优秀成果一等奖,成为推进昆明市人口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滇池(湖泊)流域生态建设与生态文化数字化信息平台是昆明市首家环保类信息平台。 不断深化交流与合作,合力构建优质育人环境。国际方面,学校与18个国家和地区的72所院校、教育机构签订了109份合作备忘录和协议,建有“中国—上合组织青年交流中心”等11个国际合作平台;2017年有全日制本科留学生206人。近年来,接受国(境)外1400人次的师生到学校交流学习。国内方面,先后与南京大学、兰州大学等多所国内一流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在人才培养、科研合作、师资培训等方面开展合作;与沈阳军区雷锋团雷锋班共建校内“雷锋班”,将雷锋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创建立德树人新模式。 今后,昆明学院将继续围绕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和战略主题,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抢抓转型发展机遇,着力建设一流本科,科学谋划,稳步实施,向着全国知名、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应用型高水平地方大学的目标砥砺奋进。 2018年11月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