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报告

关于毛概社会实践报告范文三篇

毛概社会实践范文

中山广场建设*主义文化分析

中国共产党在8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十分重视文化建设。根据文化理论,通过在中山广场的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深化对文化理论的理解,提升了对文化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认知。

一、文化的基本理论

(一)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先进文化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反映时代进步潮流的文化。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就是文化。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记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为: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服务。

2、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4、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5、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二)以人为本,建设和谐文化

和谐文化是以和谐精神理念和价值取向的文化,具有鲜明的政治特征、浓郁的民族特征和强烈的时代特征。和谐文化建设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并且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是以

胡锦涛同志为党中心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并于十六届六中全会将其推向极至,成为党在新时期理政治国的核心理念

(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延绵不断的一种历史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民族发展进步的精神动力。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在构建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推进进程中,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团结奋斗的精神风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必须立足于的实际。

二、中山广场基本情况简介

中山广场位于和平区,始建于1913年,当时称中央广常1919年称浪速广场;国民党统治时期,浪速广场更名为中山广场,沈阳解放后仍沿用此名;文化大革命时期称红旗广场;1981年又恢复了中山广场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中山广场及周围建筑群被宣布为辽宁省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如今中山广场以清新整洁的环境和功能齐全的设施为沈阳市民、国内外游人、提供游玩和休息地方。 而且也是沈阳著名的英语角之一。中山广场四周自1910年至1945年,建有欧式、日式风格建筑8座。最出名的就是1927年建成的大和旅馆。堪称沈阳最大最豪华的宾馆。当时规定只有少佐以上的日本军官才有资格进入。中山广场,中央巨大的毛泽东塑像,总高近19米,其中塑像高10.5米,基座高约8米。塑像的独特,在于毛泽东塑像的周围,有高3.5米巨型群雕,塑像的底部建有以建党以来,武装夺取政权,新中国成立,为主题的革命纪念群雕。

三、中山广场建设*主义文化的几点认识

(一)日伪建筑的保留与民族精神的培育

中山广场以其独有的姿态坐落在城市中,日伪时期建筑的永久保留,使其成为了一个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是中华民族培育民族精神的最佳场所。中华民族精神已经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它真实的存在于这个城市的一角,它所折

射出的底蕴和更深一层的内涵则是纯真的爱国主义精神。 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植根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培育民族精神要在历史传承中提升,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合理成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五千多年来,勤劳智慧的先辈们为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优秀的民族传统,有爱国爱民、忧国忧民、救国救民的使命感,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和全民富强的整体观念,“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人生观,“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气节观,自强不息、自力更生的奋斗意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感,同甘共苦、团结互助、严以律己、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这些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升华,是中华民族崇高思想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灵魂,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动力。

(二)沈阳中山广场的英语角与文化交流

中山广场的英语角在沈阳非常有名,每年夏天都有很多人在此交流语言,文化, 已经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文化承接着过去又昭示着未来,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广场上人们的交流,是传播中国文化和吸收外国优秀文化的场所。结合时代特点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加以继承和发扬,从中国实际出发,对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加以积极借鉴,做到洋为中用,博彩众长。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文化的交流提高了国民的综合素质,为*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三)中山广场与和谐文化 现如今中山广场以清新整洁的环境和功能齐全的设施为沈阳市民、国内外游人、提供游玩和休息地方。广场主题雕塑已然成为年轻一代了解中国文化发展,和国际友人了解中国历史的媒介。在这里,整洁的环境,悠久的历史,休息游玩的人们,构成了一个和谐的环境,和谐的文化在这里生根发芽。和谐文化主导人的思想意识,引导全社会向着和谐、健康的方向发展;和谐文化影响人的思维、生活方式,有助于构建和谐、健康的社会规范;和谐文化引导人类与自然建立和谐合作、共同发展的关系。建设和谐文化,不断吸收现代精神文明成果,实现传统文明与时代精神趋向的优化组合,努力推动传统和谐文化的现代创新。同时,学习、借鉴、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发展文化,构建和谐社会。

文化,必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一个中山广场并不能完全满足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国家和政府应开放和建设更多这样

的场所,为文化交流的促进,民族精神的培育,和谐文化的养成,创造条件。使文化植根中国,走向世界,持续稳步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矗

曲寨观后感――共同富裕

引言:在石家庄市郊坐落着一个被称为“都市农村”的曲寨村。曲寨村地理位置优越,,矿山资源丰富、交通发达,同时集团拥有自备货站,交通十分便利,是河北盛石家庄市农村现代化建设试点村。曲寨村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曲寨村是当地出了名的穷村,经过三十年的努力和探索,曲寨村人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从而成为全国闻名的富裕村。曲寨缘何取得目前辉煌的成绩,当前社会下,曲寨模式对我们有着怎样的启发?

关键词:曲寨、共同富裕、包容性增长

正文:很早就在课堂上听王老师提及曲寨,在老师的描述中,我了解到曲寨是,有着“都市农村”之称,其经济实力十分雄厚,村民人居收入超过很多县市的平均收入水平。很早就实现了共同富裕,它甚至可以和华西村,南街村等相提并论。带着种种好奇和疑问,我们于11月7号在王老师的带领下驱车参观曲寨新农村建设。

当车开进曲寨时,首先引入眼帘的是“都市农村”四个鲜红的大字,字迹落落大方,流露出村民对当前农村建设稳步发展的肯定和喜悦。下了车,我们首先参观了曲寨文化广场和活动中心。文化广场张贴着曲寨村委会管理机构和近些年来的发展概况。从这些宣传资料我们得知曲寨现在全村拥有16家股份制企业,村民家家有股份,户户能得到分红。在近30年的发展中,曲寨村民逐步形成了“团结奋进,艰苦拼搏,廉洁奉公,建功立业,负重加压,敢于争先”的曲寨精神和“想做的事就要做成、事在人为”的做事理念。 近几年来,曲寨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及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坚持“爱党、爱国、爱曲寨、爱集体,发展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的曲寨思想,工业上不断增加投入,加快本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业上不断完善双层经营体制,逐步调整产业结构;村容村貌不断改善,“乡村都市”初现端倪。该村在创下工业产值20.7亿元,实现利润1.64亿元,上缴国税6281万元的奇迹,这座独特的“农村都市”吸引了众多国内外考察团的目光,成为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典范。了解到这,我不禁对曲寨竖起大拇指,啧啧称赞。接着我们参观了曲寨小学和老年公寓。曲寨优越的教育条件和设施完整的老年公寓都极大的让我们对曲寨发展模式进行思考。

曲寨村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曲寨村是当地出了名的穷村,经过三十年的努力和探索,曲寨村人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从而成为全国闻名的富裕村。共同富裕是的重要内容,是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字面理解就是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最终达到丰衣足食的生活水平。我国人多地广,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富裕,而是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的帮助后富的,逐步

实现共同富裕。就像曲寨发展一样,开始村中少数先富裕起来的人们,在党委书记的带领下,创办实业,带领全村人民发展当地经济,最终达到了目前令人瞩目的成绩,基本实现共同富裕。曲寨全体村民作为一个集体,在党的正确领导下,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矗在发展的过程中,牢固树立集体意识,坚持,防止两极分化,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牢固的政治保障。

毫无疑问,曲寨模式是成功的,是肯定的。当前曲寨已经基本实现了共同富裕,人们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物质、精神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在这种条件下,曲寨持续、高速的发展能持续发展多久就十分值得关注。个人认为,可以用当前一个时尚的词来指导曲寨今后的发展――包容性增长。包容性增长即为倡导机会平等的增长。包容性增长最基本的含义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它涉及平等与公平的问题,包括可衡量的标准和更多的无形因素。而所谓包容性增长,寻求的应是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相对立。就是说,曲寨在当前取得瞩目成绩的基础上更多的考虑到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同步建设。建设和谐社会当前社会的主旋律,曲寨今后就是适应这一潮流,大力打造一个经济强村、和谐强村。包容性增长包括以下一些要素:让更多的人享受全球化成果;让弱势群体得到保护;加强中小企业和个人能力建设;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保持平衡;重视社会稳定等。我们知道,曲寨经济不断增长,在这个过程却出现了一些问题,最大的问题是收入分配不公。经济增长了,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受益,有的人受益多,有的人受益少,特别是贫困人口受益更少。如果再保持着高速增长,资源、环境的压力会增大,由增长本身不均衡导致的矛盾也会增多,因此,维护村民团结、紧急紧密和谐的发展,为大家创造一个机会平等的平台将成为曲寨考虑的重要课题。

曲寨感言:就实习参观到的曲寨而言,曲寨的确称得上是个“都市农村”,干净文明的街道,成群的别墅群,正确科学的宣传语,有序工作的村民,其乐融融的老人等,这些无不体现一个新农村建设的骄人成就。曲寨的发展告诉我们,坚持集体经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艰苦奋斗、大力发展本地优势产业,我们将会创造出一个更加美好的家园。曲寨用自身发展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的美好蓝图。当前我们应该加大新农村建设的力度,让更多的人享受到发展的成果,自觉投身加入到新农村建设当中,同时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基础上,科学合理的贯彻包容性增长,为建造一个富裕、和谐的社会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毛概社会实践范文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民族精神的分析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我国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强大精神支柱。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开创了伟大事业,实现了民族精神与的高度统一,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必须大力弘扬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民族精神,加快推进伟大事业。通过在10月23日对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的参观实践,让我对我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神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一.民族精神基本理论阐述

1.民族精神是反映在长期的历史进程和积淀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民族习俗、民族性格、民族信仰、民族宗教,民族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等共同特质,是指民族传统文化中维系、协调、指导、推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粹思想,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

2.民族精神的基本特征

民族性特征.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自我意识,是民族成员对于本民族和本体文化的自我认同、自我归属感,是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带有本民族特点、体现本民族精神气质的意志和品质,是一个民族价值观念、共同理想和思维方式的集中反映。

时代性特征.时代性是指民族精神在其历史性的演化中所体现出的时间性特征,也就是其与时俱进的根本性质。任何民族精神都存在于特定的时间条件下,与一定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紧紧相联。文化和精神,归根到底都是一定社会历史生活条件的反映,民族精神作为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总是与该民族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历史任务相联系。

历史传承性特征.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发展历程中一脉相承的精神特征或思想意识,是在民族的延续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断丰富、日趋成熟的精神,它总是与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血脉相连,是民族文化传统不断积淀和升华的产物。任何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都与该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着水乳交融的联系。

自觉能动性特征.自觉能动性是指民族精神能被民族主体自我意识、自我反思和自我觉悟,从而进行自我否定和自我扬弃。“民族精神的自我否定和更新取决于民族精神的自觉。如果说,精神的本质特性是自由,那么,民族精神的真髓就在于它的自我规定,而对于这种自我规定的觉醒和意识就是民族精神的自觉。”民族精神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不断进行自我否定和自我更新。

二.沈阳抗美援朝

烈士陵园的概况

1.烈士陵园介绍

沈阳抗美援朝纪念馆建于1951年初,占地24万平米,由烈士纪念碑、烈士墓群、烈士纪念馆、录像厅等设施组成。地处陵园最高点的纪念碑主体高23米,是烈士陵园的标志性建筑;纪念碑后松林中安葬着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杨根思、一级战斗英雄邱少云、孙占元、杨连第及各级英雄模范的志愿军烈士123位。沈阳抗美援烈士陵园始终受到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刚建园时,国家副主席董必武同志为纪念碑题字:“抗美援朝烈士英灵永垂不朽”;周恩来总理亲自审定了471字的纪念碑碑文,郭沫若同志为陵园题写园名并赋诗颂扬烈士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烈士所在部队的首长为烈士们撰写了碑文。每逢清明节,辽宁盛沈阳市、驻沈阳部队、辽宁军区领导和各界人民群众都要前来举行隆重的祭奠仪式,平时前来扫墓者也是络绎不绝,每年都达十几万人以上,使这里成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烈士陵园背景

19XX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为了维护其在亚洲的地位,立即出兵干涉。26日,美国总统H.S.杜鲁门命令美国驻远东的海、空军参战,支援南朝鲜军。同日,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在没有苏联参加的情况下,通过了美国提案,要求各会员国在军事上给南朝鲜以“必要的援助”。7月7日,联合国安理会又通过了美国关于设立联合司令部以统一指挥在朝鲜的各国部队的提案。

9月15日,美军第10军于朝鲜西海岸仁川登陆。9月30日,周恩来发表讲话,警告美国: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10月初美军越过北纬38°线(简称“三八线”),企图迅速占领全朝鲜。10月初,中国根据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的请求,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迅速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

三、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弘扬民族精神的几点认识:

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的需要。胡锦涛明确指出,要不断深化对我国历史和国情的认识,对改革开放30年伟大进程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进一步坚定跟党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体现的民族精神是的力量源泉,而则是爱国主义不断发展的方向保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就是要坚持爱国主义与的高度统一,进一步坚定跟党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把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进步融人到推动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时代洪流中去。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必然经历的发展阶段,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国家一以贯之的奋斗目标,也是一项宏伟而艰巨的伟大历史任务。要完成这一历史任务,肯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压力和困难,会遭受各种各样的风险和考验。我们必须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在以胡锦涛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同心同德、奋发图强,集中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紧跟时代发展潮流,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斗志,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作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需要。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对民族精神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但是经济全球化并非经济利益一体化,各民族国家是国际社会最强大的行为主体,仍然有自己的经济利益,仍需保护民族工业和品牌,维护国家经济利益,否则,经济全球化也会直接威胁到国家的经济安全;经济全球化难以导致政治一体化,因此,全球化过程中西方发达国家一直在对我国进行文化、价值观念的渗透。能发挥这种作用的,只有弘扬和培育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民族精神。这就要求我们既要热爱自己的国家,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既不盲目排外,又不盲目崇洋,以塑造中国人在国际舞台上的良好形象;既要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经验和其他文明成果,同时又要高扬民族精神,维护国家主权,加速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努力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集中体现为科学技术和高素质人才的竞争。因此,我们必须发扬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民族精神,把加快科技发展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人身上的蓬勃朝气和创新精神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的强大动力。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青年一代肩负着崇高使命。所以,必须在青年中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求他们在深入学上狠下功夫,努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牢牢把握人生的正确航向。

结论:

作为

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不论以什么样的方式报效祖国都要发扬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民族精神,努力学习,掌握报效祖国的本领。只有把自己的真才实学同报效国家的志向结合起来,始终如一的身体力行,才能为国家和名族做出应有的贡献。

毛概和思修社会实践参范文

X X学院10-11学年第一学期“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

(一)和谐社会建设主题:

1、和谐都市(乡村、校园等)建设方略研究

2、社会基层人民生活状态调研

3、社会阶层的流动与变迁研究

4、居民居住情况调研

5、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调研

6、家乡变迁

7、对于弱势群体法律援助状况的调查

8、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情况的调查等

(二)新农村建设主题:

1、农村的经济发展现状和前景

2、农村基础教育现状

3、农民文化素质与思想道德状况

4、农民工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

5、农村党建及思想政治工作状况

6、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状态

7、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调查

8、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调查

9、乡镇房屋拆迁和农村土地征用状况的调查

10、农民工民主意识、民主权利调查等

(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主题:

1、耕地保护问题研究

2、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创新型社会的建设

3、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4、水资源保护

5、当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例等

(四)志愿服务社会主题:

以“志愿社会、泽被你我”为中心,积极倡导志愿服务行为的重要性,通过助残助困、支教支农、勇作义工、参与各种公益活动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五)专业实习和就业见习主题:

以“加强专业学习、增强就业能力”为中心,开展专业实习和就业见习等方面的活动,尝试开展与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活动,提高就业能力,增强创新精神。

(六)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主题:

以“传承中华文化、保护民族遗产”为中心,对家乡及其他祖国各地的民风、民俗、语言文字等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研、发掘,通过文字、影像等手段加以整理、记录。

(七)其它主题:

对当地优秀共产党员、模范人物典型事迹的调查

注:可根据专业、兴趣、支持条件等实际,缩小范围,确定相应实践主题。

法政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组

一. 家乡发展记实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政治、文化领域有着重大的发展,取得了喜人的成果。但是,我国家城市与农村的发展不平横,城乡收入差距较大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加快建设的重大决定。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基本途径;是缩小城乡差距,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

我的家乡是安徽省蚌埠市淮上区所辖的一个行政村,为了了解我们村在“新农村建设”中所坚持和实施的政策,如何发展以及所取得的发展成果,借此“十一”黄金周时间,我回到我的老家做了专门调查,并且上网查询了一下在促进“构造和谐社会,加快建设新农村”方面国家所颁布的相关政策,对我们村近几年来所做的事情加以核实比照,了解党的政策在我们村的执行情况和村民的生活改善状况。

建设的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管理民主。这十六字方针既是*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其总体目标。这十六字包涵的内容极其为丰富,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第一 、“生产发展”――新农村的物质基矗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十一五”时期,农业要加大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逐步实现机械化生产。在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的过程中,一方面协调粮食与其它作物的比例,力保我国的粮食安全;另一方面协调农业与非农业的关系。在我们村,据了解以前“交公粮”一词每年都是我们收完粮食之后的口头禅,因为在粮食改革之前,我们村每户都需要交纳相应的粮食,大车小车排队在当地的粮库等待收购。我国以牺牲农村的代价进行了城市工业化建设,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农民不仅没有得到相应的好处,反而在某些方面存在着“不公”。随着近年来实行农业税减免和粮食补贴等政策的实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不再单一种植粮食作物,更加注重经济作物,没有“交公粮”的负担和要求,极大促进了农民的致富路子的开发。外出打工成了现在农民致富的新手段。在我们村,就我自己的家庭来说,家里面在没有“交公粮”的负担下,家里面用了一大半的地用来种植

花生、玉米等,同时也盖起了大棚,种上了反季节的作物,在生产上也用上了机械,免除了人力劳动,效率大大的提高了。与此同时,在我们村大力实施以农村实用技术,务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的阳光工程。这几项政策对传统的农业发展起着积极作用,有着重大意义,也符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这几项是在村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进行的,反应了新政策的执行很顺利,同时也显示出了新农村建设给农民带来的好处。

第二、“生活宽裕”――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达到此项目标,不仅要在传统农业生产上多作努力,更要开辟各种增收渠道,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在我的家乡,由村介绍去外地打工的人数每年都在增加。这样一来不仅解决了随着机械化生产带来的劳动力闲置,而且也增加了农民收入,充分利用了人力资源,使农民的生活越来越好,越来越富裕。

第三、“乡村文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虽然农村在经济上有了巨大发展,但是文化生活上却是很单调乏味的,因而也会助长一些不良的风气,例如打牌、赌博、“推牌九”等等。通过我们村来看,村的干部都会不定期举行公共放映电影,有科技类、生活类等一些能活跃农村气氛的电影,在带给村民欢乐的同时,也能给他门带来致富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旧时的一些陋习如修建坟墓、风水之类,不仅占用耕地,同时也不利于科学文明的传播,而且也变相传播了封建迷信。我们村这些情况都还存在,但是较新农村建设工程之前来说,情况要好转许多,说明了新农村建设在精神文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如何进一步丰富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传播科学和文明,仍然是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任务。

第四、“民主管理”――健全村民自治制度。以前由于财政税务不透明,村民对自己的钱不知道用在什么地方,对村是否把钱全用在了村上的建设感到怀疑等,许多村民对村党委在执行新农村建设政策的时候都不很配合,甚至是反对。在税务财政透明化以后,村民都积极响应政策,配合村领导的工作。财政透明化的结果就是充分发挥了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为新农村建设又添成果。与此同时在生活保障、教育和医疗等方面,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也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原来没有医疗保障制度的时候,村民看病难的问题十分突出,许多人都有病不去看,有的人因病都欠了许多债务,而且由于没钱反而使病更加严重,生活也更加艰苦。解决这个问题已经迫在眉睫了,2006年我们村终于有了医疗

保障,每户每人都有了医疗保障卡,现在看病难的问题已经不复存在。例如看病花费,从保障卡上的数字就可看出,农民能看得起病了。100元以下农民付全部,100-200元有医疗保障卡只需要支付80%,200-1000元以下需付60%,1000-5000元以下需付50%,5000-20000只需付35%。总之有了医疗保障卡,看病难的问题已经不存在了,村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好。还有在教育事业上的收费,由以前的全额到现在只需要交纳学费,免除了学杂费,这也大大缓解了农村孩子上学难的问题。另外,各个地方的“扶贫工程”、“阳光工程”,都在为孩子的教育问题而努力着。在新农村建设中,政府要通过公共财政补贴来帮助农民建立起包括医疗、农村养老保障和农村教育等一系列的社会保障措施,在城市早已实行的保障措施,如今农民也可以享受到这项政策带来的实惠,新农村建设已见成效。

从我们村的发展情况和取得的成绩来看,新农村建设对我国缩小城乡差距来说无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家乡的不断发展,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更加显示了新农村建设的正确性。但通过新农村建设,实现缩小城乡差距的任务仍然是任重道远的。

二.关于农村经济改变的实践调查报告

“十一”放假回家,老师要求我们写一个实践调查报告,由于时间过短,不能对某一问题进行细致的调查,所以就选择了对我们家乡农村经济改变的实践调查,因为我从小就生活在农村,农村这些年的改变都是我亲眼目睹的。

我们村里的最后两户楼房建好以后,世代“土房子、篱笆墙”的农村生活时代已经不复存在了。而老一辈们所憧憬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的生活如今全部都实现了。

我们村(油坊村)位于霍邱县,霍邱是安徽省的一个比较贫困落后的县,而我们村又是霍邱县一个很贫困的村。由于交通不便,长期闭塞,导致我们村是有名的穷村。90年代以前,我们村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就是农作物的兑换。小麦、水稻、油菜等几乎是我们村农民的所有生活资料,一切收入仅来源于此。每年把这些粮食卖出去的同时,还要留上1/3左右的口粮,要缴农业税及公粮。除去农民所需要的种子、农药、肥料等成本,在纯收入方面我做了大致的计算:假如一个五口之家,拥有12亩地,由于以前粮食产量低,每亩每季最多能收入400公斤水稻,当时水稻的价格仅有1.2元/公斤左右,每年可以种两季,即一季水稻,一季小麦或油菜,小麦或油菜的收入更低,只有水稻收入的3/5。那么一个五口之家的纯年收入仅有3700元左右,而这个收入在那个时候还是相当可观的。可是农民拿到这些收入以后并不是很开心的,因为接下来的钱就要向外拿了,到了年底要准备年货,给孩子增几件衣服,还要给孩子们准备下一年的学费。如果某一家有一个大学生或者高中生,或许到了春节还得借上一些钱才能过个好年。由于我们家乡附近没有河流,每年的灌溉用水只是我们村的两个小水塘,要是遇到了灾荒天旱,天气不好,收不到粮食,交完公粮,剩余的恐怕连肚皮都不一定够。以前为了和父母闹件新衣服,眼泪可没有少留,可父母们给我们的总是一句话:“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但是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90年代以后,我们农村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最近几年。

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好多富余劳动力都开始把目光转移到了大城市和大工厂,纷纷外出打工。到上海、浙江一带找个工作,加上省吃俭用,一个劳动力一年最少也能给自家带来一万元左右的收入,这相当于家里好几年的收入。如果家里有好几个人外出打工,那么这个家庭很快便成了一个万元户,走上了脱贫的道路。大批劳动力外出打工,就给我们的农村的整体经济带来了高速的发展,加上政府政策的帮扶,我们农村也修起了通往街道和城镇的大马路,发展便更快了。 胡锦涛上任的最近几年,免除了农业税,农民再也不用过着躲避收农业税的村委书记的日子了。现在又有了良种补贴,农药补贴,粮食的价格也上涨了,水稻的亩产量也提高了,农民的日子好过了,每年的净种地的纯收入由以前的3700元左右增长到了现在的18000元左右。农民的手头上有了钱,便做起了其他行业,走向更富裕的道路。在政府的鼓励下,我们的村里出现了七八家养猪大户,每年给他们带来了近十万元的收入。以前,一般的农户可不敢这样大规模养猪,因为万一猪得了传染病,死了几头,这可是农民们经不起的经济损失。而现在,政府采取了措施,给养猪的农民一定的补贴。我家隔壁就是一个养猪大户,家里养了五六十头猪,国家每年给了他近三万元的补贴。在国家的帮助下,农民就彻底打消了惧怕的心里,我们村还有一户成了养鱼大户,在本村的几个水塘里搞起了科学养鱼,很快也富裕了起来。

以前农民不怕起早贪黑,不怕苦不怕累,可就是怕生病,因为那时侯家里都穷,没有钱看玻如果不幸得了大病,要么等死;要么就东借一点,西凑一点,也许病看好了,可结果就是弄得倾家荡产。但是现在,自从2006年农民们都买了医疗保险,只要花10元钱,国家每人再补贴40元,农民没钱看病的烦恼再也没有了。

这短短几十年,农民的生活有了如此大的变化。农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有了快速的提高。可以想像在20年以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农民的生活会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三 地摊文化

每天当夜晚还没有完全降临,夕阳还在尽着自己的最大努力,放射出红彤彤的耀眼余光,在不遗余力遮挡着黑暗的到来时,在学校围墙旁边的地摊主们,已放下手中所有的活,早早地借助于夕阳的余辉,张罗着夜晚的开市前的准备工作。地摊就是夜晚在大路旁小吃的摊点,既实惠,又方便,吸引着众多前来吃饭的客人,众多的地摊,自然形成了一条小吃街,被人们称为一道靓丽的风景。 地摊是临时摆出来的,摊主们为了争得一席好地方,事先要与街道旁店主联系,要经人家同意才行,因为还要借用人家的电。出地摊不像开饭店,除了每天的菜需要买,其他的一切设施都是固定的,而摆地摊却不行,是在室外,一切都是临时现准备的。摊主们确定自己的摊位后,支上自带的炉具生火,一股轻轻的烟丝从不大的炉膛里向空中升起,慢慢地燃烧着覆盖在木头边的焦炭;炉膛的一侧,架起一两个平方大的长方形案板,案板上摆满了小筐和盆,小筐和盆里盛着新鲜的蔬菜、熟菜和鸡、鱼、肉、蛋;案板底下放着一个大盆,盆里是筷子、盘子、碗;紧挨着案板的一头,是一个独立的菜墩,菜墩上放着一个菜板,菜墩和菜板分生熟两案,菜板上放着切生熟菜的两把刀;在菜案的后面,也就是路牙石的上面,摆放着大小不一、高矮不等的圆桌或方桌和凳子,这是为了顾客用餐时准备的;还有一些水桶、脸盆、毛巾等,摆放着一大片。

其实地摊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大好处,因为地摊上卖的都是一些便宜的东西,虽然质量并不是太好,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比较乐意去买地摊上的东西,因为既实惠又便宜,况且对于大多数普通老百姓来说,商店里的很多东西是一种奢侈品,有时几个同学一起,去地摊上吃一些小吃,真是一种令人陶醉的乐趣啊!我原来在网上看过一篇文章,讲的是摆地摊的人们的生活,文章中说凡摆地摊的人都是一些下岗工人,没有经济来源,迫不得已才去摆地摊的。有时晚上我们上完课闲着无事时会出去走走,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天,晚上风比较大,那些摆地摊的顶着严寒,继续维持着他们的生计,看着他们辛苦的样子,我不禁感叹到中国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是很多很多啊!有时候去小摊买东西,我从来是不讲价的,因为人家摆地摊也不容易!一说到地摊,人们常常会联想到城管人员和小商

小贩,一个追一个逃,此类“猫捉老鼠”的游戏常伴随着“敌进我退”的战术,到头来,追的精疲力竭,逃得焦头烂额。若处理不当或遇上想不开的主儿,就会发生流血事件――去年在北京就发生过一起地摊小贩慌乱中用水果刀刺死城管人员的惨剧。有段时间我们学校旁边没有摆地摊的,开始时我还傻傻的以为那几天小摊不做生意了,我当时很纳闷,后来才知道原来是执法人员不让摆,可怜了摆地摊的人了。这些人就是靠摆地摊为生的,你不让摆,他们还想生存下去吗?我觉得摆地摊没错,中国有多久的历史,地摊就生存了多久,地摊应该算一种文化遗产而流传了千年,是应该被保护的文化瑰宝。从古今至今,从中国到外国,地摊是一种历史,更是一种文化,而且是一种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商业文化。一幅《清明上河图》,体现的就是那扑面而来的热闹而温馨的感觉。

前段时间韩国要把中国的端午节申请为他们自己的文化遗产,这

是怎么回事?这就是中国人自己不重视造成的,本来明明是珍宝的东西却要驱使。而地摊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什么是地摊文化?就是地摊的现象已经具有象征意义,象征了当地的一种普遍现象和风俗。我感觉一个城市如果没有地摊的存在,那么这个城市就不热闹,没有生机,也繁华不起来。这些年来我们对城市的观感或对市容的理解似乎也存在着一个误区,单纯追求城市的“壮美、优雅、整洁”,为此目的而将“影响市容”的地毯小贩像撵贼似的“扫地出门”,以为城市里只要“清爽”了,“品位”就上了一个档次。其实即便是发达国家的大城市里,地摊小贩也依然存在,而且还是城市里的一种风景,无论是在纽约的地铁里,还是在莫斯科的街头,卖小商品的摊贩也依然存在,卖艺的流浪艺人随处可见,可那里的都市风格非但不见减弱,反倒多了一种韵味;就是在咱们云南丽江四方街和大理古城,最吸引中外游客的莫过于地摊上那些颇具特色的小商品。为什么城里的地摊“野火烧不颈,就因为我们可以暂时“清除”大部分摊点,却不可能消灭一种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文化。当然,地摊给市民带来诸多方便的同时,也会带来诸多如占道经营、无序发展等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封杀,而在与个性化管理,划分区域、定点、定时、定位等,以人为本的办法多的很,疏导远甚于堵。

四家乡路的发展

“世上本来没有路,只是走的人多了,自然成了路”,家乡的公路也起源于此说。我的家乡安康市位于中国中部、陕西省东南部。总面积约23391平方公里,占陕西省面积的11.4%。本市南依大巴山北坡,北靠秦岭主脊,东西宽约200公里,南北长约240公里。汉江由西向东横贯中部,河谷盆地居中,构成“两山夹一川”的自然地貌。然而公路交通发展起步较晚,直至改革开放后,公路交通才得到迅猛的发展。

其实,家乡的发展也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原本并不富裕。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本市交通闭塞,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以农业为主,仅靠土路与外界相通。童年时,家乡的路弯弯扭扭,尤其是通向学校的路狭窄而坎坷。每遇狂风,尘土被风一吹满天飞舞,就连太阳的光芒也会变得灰暗。每逢下雨,路面泥泞,稍不留神就会滑个大跟头,摔得行人眼冒金星,鼻青眼肿泥巴跟着脚板走,走不了几步就得停下来。偶尔还会遇到骑自行车的人,则是人扛着车,变成了车“骑”人。直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家乡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入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家乡的各行各业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向与外不甚交往的人们,开始离开了山村,走出了安康,走向了全国各地。

在五县通油路建设上,累计新铺三级油路368公里,提前一年实现了县县通油路目标,结束了旬阳、白河、平利、岚皋、镇坪五县区不通油路的历史。作为省市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横跨汉江的四座特大桥蜀河大桥、安康关庙大桥、黄洋河大桥和安康汉江一桥并桥顺利建成通车,加快了全市公路桥梁的建设步伐,特别是安康关庙汉江大桥、黄洋河大桥及汉江大桥一桥、二桥工程的完成对拉动安康城市骨架、发挥区位优势、实现经济扩张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而此时,为适应乡镇企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转变,要得富、先修路,小路小富,大路大富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原本家乡的土路经过逐年的投入,变成了砂石路、沥青路、水泥路。原本狭窄、弯曲、里程较少的公路经过设计与改造,也变得更直、更宽、更多了。家乡公路的变迁,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见证了社

会的文明与和谐。如今,每当你行驶在畅洁的公路上,尤如车在路上走,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五关爱老人 爱心之行

老人,在许多人的眼里已经不再重要,甚至成了负担。在他们眼里老人是曾经盛开的花朵,现在已经凋零,曾经茂盛的大树,现在已经落叶。可老人是不会凋零,不会落叶的!他们虽然老了,却还为社会做着无私的贡献。

尊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个不尊敬老人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个不尊敬老人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国家。老人不是累赘,而是一个聚宝盆,让全社会都来关心、尊重老人。

关爱老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传统美德,也是一种普遍的社会要求。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爱老、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增强共青团员意识,真正使同学们做一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忠实实践者,真正让“服务为民”的思想在同学们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迹,我参加了红十字协会于11月10日开展的“关爱老人,爱心之行”活动。(我在大一下学期加入了安徽建筑工业学院红十字志愿者协会)。

在许多人眼里,敬老院是孤寡老人的栖息之所。而现在,许多子女成群的老人主动走进了敬老院,他们有的以前是教师、工程师、干部,也有艺术工作者。选择敬老院,因为子女工作忙,家里楼层高,没人陪自己聊天;更因为在这里与同龄人朝夕相伴,共同的兴趣爱好,相近的人生观念,让他们更能感到夕阳无限好。

刚跨进敬老院,它给人的感觉是平静、安宁,在和煦的阳光下,老人们三三两两地在阳光底下,安安静静的,他们没有孩子脸上的天真,青年脸上的憧憬,中年脸上的忙碌,他们象在思索些什么?或许是对一路走来,点点滴滴的回忆吧?偶尔头顶上飞过一两只燕子,但他们也从不抬头看,只是默默地低着头,沉溺于自己幸福的回忆。院子里没有太多的绿化,只是一些古树,如同这些老人们经历了几乎一个世纪岁月的洗礼,沉积了太多的历史。这时走来一位阿姨,她热情接待了我们。

我们随阿姨到处参观了一下,房间有二人、三人、四人的,全天24小时护理,间间有卫生设施,食堂饮食生熟分开,专烧特具病号饭。阿姨向我们讲解到:敬老院里其中50%以上的老人生活不能自理,多数患有神经官能症或老年痴呆症等疾病,给护理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而且交通不是非常方便。接着阿姨将我们介绍给了敬老院的老人们,老人们看见我们的到来显得非常高兴。

我们分成了四个小组,前往不同的房间慰问不同的代养老人。起初在有些老人面前大家还显得很拘谨,但个别性格开朗外向的学生十分热情带动了大家。有些老人患有老年痴呆症等,同学们也耐着心和他们聊天,帮老人整理衣物,擦拭家具,打扫房间,听老人讲自己的过去,也与老人分享自己的校园生活,还为老人们表演了小节目,让这些在孤独中生活着的老人又一次露出了开心的笑容。我们还用会费买了几袋子水果,送到了每个老人的手中。

平时娇生惯养的我们,走出校园来到社会,走进老人,把老人当作朋友一样,更让人感到高兴的是同学们听老人们的事迹竟然如此的着迷。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看起来并不是很起眼的老人,当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正一个人孤单地低着头坐在一个角落里,我们走过去,给了一些水果,谁料,老人竟然簌簌流泪了,那是被爱融化的眼泪吗?一滴滴,落在了盛放水果的塑料袋上,毫无掩饰,那样的真真切切。

离开敬老院的时候,我们的会员们给老人们演唱了歌曲,或许他们根本听不懂这种新潮的流行歌曲,但他们却像是自己的孙女在唱歌一样,眼里充满了慈爱。我们协会会长在与一位年迈的老奶奶握手道别时,那种依依不舍并不亚于亲人之间的分别。他们太需要关爱了,点点滴滴的,哪怕是一句问候,一个眼神。

我们拍了一叠照片回来,每次翻开相册,一幕幕感人的场面浮现在眼前:一位老人拉住了我们志愿者的手,说出的那句话,“不是儿女胜似儿女”。 我心中有点酸酸的,老人们毕竟还是孤独的,他们需要人关心和爱护,敬老院的设施好并不是最主要的,而是更加需要社会上的一些关注,因为正是那些老人造就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他们是历史的功臣,而他们现在仅仅需要我们的关爱,仅此而已。 老人们平日里很孤独,儿女大多不在身边,有的甚至没有儿女,他们要的也许不再是简单的金钱所能代替的,在生活的温饱要求之上,有人在身边那是最开心的了。

我们走的时候老人们将我们送到大门口,一直望着我们走,一直向我们挥着手,迟迟不肯回去......

我们现在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很多都已经不在了,所以看到老年人,我们可能会特别的想念自己已故的亲人,不自觉得就想和老年人们亲近亲近,就像对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样,想要关心他们,照顾他们,而他们也会把我们当成孙女,孙子一样,拉着你的手,把他们的那份慈祥加注在你身上,而我们也欣然地接受了。

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从孩童到青年,从青年到老年的过程。我们现在还是青年阶段,未来亦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要走,如何走下去,我想,每个人都应该心中有数。也许当我们走完我们的人生旅程,该休息时,是否也会象敬老院的老人那样快乐开心地度过自己的晚年呢?若为人子女也不懂得如何体谅他们,那他们便只能于痛苦中渡过余生,黑暗中逝去

在回来时大家都笑容满面的说:“来到这里,是一种教育,也是一种锻炼,老人需要社会的关心,社会也应该给予这些老人一定的关注。敬老爱老应该是常抓不懈的工作,我们当代大学生有必要和老人们多交流沟通,明白老人的苦处、难处,这有利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

老人,是需要我们关心的一个弱群体,我们应该不懈努力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以报答他们曾经为社会做出的贡献!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