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大全

清明节的由来及诗句【优秀】(一)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日子。中华民族传统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历史。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清明节由来及诗句,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起源源流

清明节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风俗。

介之推传说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正在大家万分焦急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老母亲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节气清明与清明节

清明节名称与此时天气物侯特点有关。西汉时期《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虽然作为节日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为时序标志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汉代已有了明确记载。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和民众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气候规律,比较适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物候、降雨等方面变化,对人们依时安排农耕、蚕桑等活动有不可或缺指导意义。到了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大好时节。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节气。农谚说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正是说这个道理。东汉崔?《四民月令》记载:“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说是这时开始准备养蚕。其中“清明节”还只是一个节气,不是节日。

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侯特点上为清明节俗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该节气被看作清明节源流之一。[7]

发展历史

融合寒食节习俗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节日与寒食节有关。寒食节是中国古代较早节日,传说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其实,从历史实际来看,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人改火习俗遗迹。原始社会,先民们钻木取火,火种来之不易,取火树种往往因季节变化而不断变换,因此,改火与换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一件大事。春三月正值改火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

寒食节期间习俗,主要有禁火冷食和后来成为清明节主要内容祭扫坟墓。

中国古人对祭祀祖先十分重视。上古时候,家中有人去世时,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坟丘标志,祭祀主要在宗庙进行。后来在挖墓坑时还筑起坟丘,将祭祖安排在墓地,便有了物质上依托。战国时期,墓祭之风逐渐浓厚起来。

秦汉时代,祭扫坟墓风气更盛。据《汉书》记载,大臣严延年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定期还乡祭扫墓地。在唐代,不论士人还是平民,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仪节,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诗人们作品,也往往是寒食、清明并提,如韦应物有诗句说:“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白居易也有诗句说:“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朝廷鉴于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已相沿成习,就以官方文书形式正式规定,清明到来时,可以与寒食节一起放假。这项规定距今已经1200多年,说明从那时起清明开始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色彩。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