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心得

关于学风建设心得体会精华版

摘要:弘扬科学道德,建设优良学风,积极引导研究生摒弃学术不端行为,努力成为优良学术道德的践行者和良好学术风气的维护者。以下是小编带来的学风建设心得体会,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学风建设心得体会(一)

近期我们学习了关于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讨论了目前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探讨了遏制这样种种现象的做法。

科学道德是指科学行为主体的道德意识,它是科技工作者在科研活动中思想和行为应该遵循 的规范和准则, 也是科技工作者职业道德的具体体现, 也是约束科学家之间科学共同体内部以及科学共同体与公众和社会之间的一种基本准则遥。 学风建设为立身之本立, 严谨的学风为立校之本。 诚信与严谨乃一个合格大学生的根本。 “人无信则不立。”诚信既是华夏文明的精髓,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是我国公民道 德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如今, 大学生的整体信用形象已成为整个社会信用状况的晴雨表和 风向标。诚信问题已成为迈向现代化的一道坎。它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了。在一所高校里,该校学生的诚信程度,影响着该校的学风、校风。从另一方面说,该校的学风、校风也 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更应是“诚信”的倡导者 和实践者。 大学生要大力弘扬以信待人, 以信立人的美德,成为践行信用美德的表率。 目前,大学生的信用状况的主流是好的, 但由于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存在着一些诚信缺失的现象, 严重影响着学校的声誉、学风。学风是一个学校校风之体现,良好的学风是优良校风形成的 基础。考试作弊与诚信是格格不入的。 诚信,是人基本的素质与道德要求,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得以维系的绳索,是我们正立于天 地之间的脚下基石,是茫茫大荒漠中那“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活动主要是在全国范围内向新入学研究生宣讲科学精神、 科学 道德、科学伦理和科学规范,目的是通过宣讲教育,引导研究生遵守学术规范、坚守学术诚 信、完善学术人格、维护学术尊严,摒弃学术不端行为,努力成为优良学术道德的践行者和 良好学术风气的维护者,推进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当前在我国科研诚信与优良学风是主流,但近些年来,科研造假、学风浮躁、抄袭剽窃等行 为严重危害了科技界的公信力, 不仅不利于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 对科技事业健康发展也产生了消极影响。因而,青年人要树立良好的科学道德和学风,必须做到:欲修学,先立身, 坚决抵制学术上的不正之风; 严格遵循学术规范, 养成良好学风; 并要敢于质疑、 勇于创新;了解历史、要爱国,要立下“强国之志”;在学术上要实事求是,学出真本事;还要坚持勤劳、 勇敢、节俭的优良传统。 加强制度化、规范化建设:首先,制订和完善投诉处理办法,完善自我约束制度。针对近年 来科技界在科学道德和学风方面出现的问题, 一方面在舆论上加大宣传力度, 加强正面宣传 教育,强化必要的、严肃的舆论监督。另一方面在制度上加以完善,建立健全有关的规约办 法,采取行之有效的约束措施。 树立正确的科学文化导向: 优良的科学道德与学风是科学精神和科学文化的重要内涵,科学道德建设是先进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基本环节。 良好的科学道德与学风不仅是科学活动的内 在规定和支撑,还是宝贵的科技投入得到合理有效利用的前提, 是科学事业的社会信誉和公 共形象的保证。

一、科学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被 20 世纪历史演义得愈加深刻与精彩。

这一个世纪,人类发明了 电子计算机、制造了机器人、利用了原子能、发射了各种人造卫星,直至试管婴儿、各种克 隆生物的诞生-科学技术不断地以其惊人的能量使世界日新月异。仅仅由于美国科学家巴 丁、肖克菜、布菜顿等人发明的晶体管,50 年来,人类就增加了数千亿美元的财富,对人 类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为人类开创了一个*。我国袁隆 平等科学家发明的杂优水稻,就使千百万人摆脱了饥饿的威胁,“袁隆平品牌”无形资产估价达千亿元。 经济学家曾用道格拉斯函数计算一些发达国家在一定的时间内社会生产力和经济 增长总额中由于科技进步的因素所占的比率,发现这一比率与日俱增:20 世纪初约为 5%,50年代约为 20%,60 年代约为 40 % , 70 年代为 50%,80 年代已增至 80%。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为人类创造了无尽的财富和无以伦比的辉煌。

今天,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科学技术日益成为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主要内容。 在全球化条件下知识经济的竞技场上, 科学技术的大较量无情地把世界推向贫富两极, 把一些国家甩向贫穷 落后的深渊,而把另一些国家推向繁荣富强的巅峰。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 中华民族曾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然而,到了近代,中国的科学技术远远落在了世界发达 国家和民族的后面。尽管这个世纪,我国在科技发展方面做了不懈的努力,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甚至在一些领域的科技制高点上也占有了一席之地。但毋庸置疑,从整体上无论 是质或是量方面我国的科技水平还比较低。中国科技界要在 21 世纪应对好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给科技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担当起中华民族科技复兴的重任,时不我待。科技竞争, 最终是人的素质的竞争。中国科技的发展依赖于一支高素质的科技工作队伍。而现时今,科技界、 科技工作者道德失范,已造成科技工作者素质的缺损, 成为科技发展的一个瓶颈制约。 据中国科协调查,近十几年来,科技界的奉献精神有所减退,团结协作精神有所削弱,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受到冲击,存在着科学道德失范现象与违背科学道德的行为和不良学风。 如弄虚作假,剿窃欺诈,将与人合作的成果据为己有;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逐利心态和 躁情绪;资源分配拉关系、走后门;鉴定会的形式主义;学术评价中的浮夸作风等等,淡化了对科学真理的追求和对老一辈科学家优良道德学风的继承和发扬,阻碍了

创新思维、 创新人才的出现, 使创造良好的科技环境和实现科教兴国的宏伟目标受到影响,也将影响到几代人的成长。这些都已成为科技界广泛关注的问题。加强科学道德建设,打破科学道德失范的瓶颈制约,不仅将极大地提高科技工作队伍的素质, 而且将为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科技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 加强科学道德建设是科技进步的内在要求。

正如培根所说,“道德哲学是一切科学的目的, 是一切科学之王’。科学道德意识渗透在科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存在于科学主体的全部生活 中。科学道德规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科学主体的心灵,支配着他们的行为,培养科学主体行 为的高度责任感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20 世纪百年科技成就给 21 世纪人类提供了强大的物 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同时也给 21 世纪的人们造成很难摆脱的负担,它催化着物质的诱惑, 精神的颓唐和道德的失范;科学的、人文的、道德的理念和多元化的价值取向,给人们造成了选 择的迷惘。特别是在新世纪,科技进步带来的高度物质文明给人们的精神造成强大的挤压, 人们愈加深切地感受到,科技力量越强大,人类文明受到的威胁和挑战也随之增大,因而特 别需要增强道德的力量来遏制科技的反人类的恶势力的滋生和蔓延。 加强科学道德建设,首先要靠科学道德规范的约束。中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难免出现一定程度的道德危机:传统道德失效,原因是部分传统道德已不适应市场经济、知识经济对道德的要求, 亦或是市场经济对传统道德的抗拒, 亦或是人们在思想上力图抛弃传统道德理念。现实道德失范,则是由于社会变革和转型带来的多元化道德观念的冲突,价值取向选择 的困惑而导致道德规范错乱,旧的规则在打破,新的规则未形成,以至于规范冲突,目标无 序。党和政府主导的道德要求和价值取向,还没有转化为社会舆论的强大约束力。因而,加 强科学道德建设的首要问题是建立符合时代发展、 符合科技发展要求的科学道德规范。 早在 1983 年,首都科技工作者在北京科协讨论时就定出了科学道德的 7 条规范:(1)热爱祖国, 忠于人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2)勇于探索, 敢于攻坚,不畏艰险,锲而不舍,为追求科学真理而奋斗终身;(3)严谨治学,实事求是, 报告成果准确无虚假,评定成果公正无私;(4)发扬学术民主,坚持百家争鸣,支持发明创造,鼓励别人超过自己;(5)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虚心学习国外新成就,既不夜郎自 大,也不妄自菲薄;(6)摆正国家、集体、个人的关系,为国家多作贡献;(7)讲团结,搞协 作,挑重担,讲风格。后来中国科协全国委员会将这一道德规范转发到全国,倡议全国科技 工作者自觉遵守。这 7 条道德规范仍然是今天科技工作者应该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 加强科学道德建设更高层次上则是依靠科学主体的道德自律。 科学道德的自律性来源于追 求真理的信念, 没有信念或终极价值的追求, 道德规范实际上也是不存在的。 实践道德自律, 一方面要注重培养内在的道德需要,养成自强不息的精神,培养自我教育、自我约束和自我 发展的能力。 另一方面要努力从道德自律走向道德自觉。 面对纷杂的道德文化, 能自主判断, 自主选择,吸收有益营养,抵制不良诱惑。努力使进步的道德理想和合理的行为规范自觉地 转化为自己的信念和习惯, 对自己的思想、 情绪和行为实行自反自省, 自我调控, 自我修养。 从外界的约束走向内在的道德自觉, 使科学主体的行为有高度的责任感, 在内心建立一种信 念并自觉遵守它,从对道德规范的崇高走向视之为终极价值,并付诸行动。倡导道德自律, 中国科技界已有行动在先。2001 年 5 月中国科学院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邀请了近 30 位院士 在北京举行座谈会。院士们纷纷强调,加强道德建设,从我做起,率先垂范,以自己的模范 行动带动全国科技界,并倡议制定《中国科学院院士行为自律准则》 ,努力做到:发扬献身、 创新、务实、协作的科学精神;保持严肃、严格、严密的优良作风;倡导和发扬学术民主,在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尊重学术领域中的不同意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反对学霸作风;反对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自由主义态度,对学术界的腐败行为进行坚决的揭露和斗争;坚持实 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尊重和正确引用他人成果;尊重合作者的劳动和权益,根据个人的实际 贡献署名和排序,不参加不属实或不公平的署名,更不以院士的名望侵占他人成果;公平、 公正、客观地参与各种推荐、评审、鉴定、答辩、评奖活动,坚持原则,不拘私情,表达自 己真实的意见;不参与新闻炒作及商业性广告宜传活动;在积极培养人才,团结协作,热心科 学普及,破除迷信,反对伪科学等方面都应做出严格自律要求 加强科学道德建设还需要社 会文化环境的支持。在道德实践活动中,不仅发生着主体和客体的双向变换

,而且在主体和 主体之间发生双向建构;不仅发生着道德实践个体与个体间的双向建构,而且通过主体道德 性的本质力量从主体的存在转化为客观对象的存在, 个体的道德性整合成社会道德文化。 而 这种不断形成和发展的社会道德文化环境又反过来为道德实践活动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因 而,科学道德实践,既是科技主体个体的道德活动,更是其主体的群体道德活动;既是科技 界的道德活动,也是全社会的道德活动。要强调科技工作者的道德自律,要在科技界形成共 同遵守的道德规范的风尚,要使全社会形成对科学道德的普遍共识。时下,我们国家已经把 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一道作为治国方略, 把加强道德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为 科学道德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科学道德观念与价值取向定位的重点 21 世纪科技的发展,将进一步推动全球化进程,中国加人世贸组织,使我国科技界更直 接地面向世界, 西方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将以更大的力量冲击着我们现有的道德观念。 同 时,加人世贸组织,将加快我国的完善,使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 化各领域发生更为深刻而复杂的变化。 这些变化对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将产生深刻的 影响。

新形势下加强科学道德建设,把握科学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定位,应特别注重 3 个问题。 第一, 中国科技界在更广阔的范围内从世界多元文化中择优整合不同道德意识中先进的精 髓形成适应现代社会的科学道德体系的同时, 应注意防止西方资产阶级道德文化垃圾通过贸 易、 科学交流等渠道渗透和传播进来。 我们在与西方国家进行科技竞争的同时伴随着道德目 标、价值观念的互相渗透与传播,要从保证国家文化安全的高度倡导科学道德,在面向世界开放条件下坚持以爱国主义作为科学道德规范的核心。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钱学森 等老一辈科学家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科教工作者应把人生价值的最高定位锁定在把智 慧奉献给伟大的祖国, 在以科技进步和创新的综合国力竞争条件下,

肩负起历史重托, 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发展生产力提供智力支持和科技动力,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用先 进的科学技术造福于人民。坚持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养成、集体主义的道 德观念,自觉维护国家民族的尊严和利益,抵制西方道德文化特别是价值观的侵蚀,为祖国 的现代化事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毕生精力。 第二,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研究活动日益经济化的今天, 应坚持学术研究的既定目标和 正确的价值导向。21 世纪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将日益增强,科学成果转化为生 产力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日益提高。 科学研究管理和评价机制的刷新, 更加重视科研经费的 投人产出效益的提高。所有这一切都使人们更加重视科学研究活动的物质指向。即使如此, 我们必须明确,科学研究作为学术性活动时它的目标指向仍然应该是扩展知识,寻求真理, 增进学问。 只有以此为目标所确定的科学道德规范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所有社会群体的整体 利益。如果知识没有得到拓展,真理不能得到揭示,学问不能得到增长,任何社会群体利益 最后充分实现都是不可能的。 只有以此为目标, 才能形成对科学家在增进科学知识方面所做 的贡献给予承认的科学奖励系统,并以此形成有助于知识增长的各种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 使学术健康发展,最后为各种社会群体的利益服务。 第三,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要高度注重科技伦理问题。科学技术在造福人类的同 时,若稍有不慎或利用不当亦会危害人类,高科技犯罪就是一个例证。我们要有效地开发人 的创造潜能,又保证人们的聪明才智用到对人类对社会有价值的创造中去。2000 年 8 月 5 日, 江泽民同志在接见 6 位国际著名科学家时强调指出:21 世纪科技伦理问题将越来越突出, 核心问题是科技进步应服务于全人类,服务于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的崇高事业,而不能危 害人类自身。这应该成科技界的共同道德理念。

总之,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作用的日显,科技发展对科学道德的要求也日甚。现代 科技文明与道德文明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两翼,科学道德的进步将为科技进步插上腾飞的翅 膀,带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的复兴。

学风建设心得体会(二)

学严谨,求真务实、勤奋刻苦等,这是个体学风。学生学习氛围浓厚,竞争意识强烈,探究思维活跃,富有创造精神等这就是班级的学风。个体的良好的学风是形成班级优良学风的基础,优良的班级学风又对个体良好学风产生约束力、凝聚力和监督作用。

从广义上讲,学风包括班主任治班、教师治学和学生的学习风气,其实质是教育、培养和引导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作风,在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理想,端正学习的目的与动机,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确立科学

发展观,成长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世纪合格人才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结合班级工作的实践,谈谈个人在班级学风建设中的拙见。

一、建设良好班级学风的前提

变“被动”为“主动”,“被动”学习与“主动”学习二者根本区别在于前者缺乏内动力。其实学生学习的内动力源于其高远的理想和明确的学习目标。理想的层次愈高,学习的目标愈明确,学生学习的内动力愈强劲、愈持久。

在班级学风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理想层次有很大差异,而且学习基本上没有什么目标。让学生讨论、感悟知识的力量是无穷的,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增强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内动力是班级学风建设的前提。

仅靠空谈道理,生硬的严格要求,只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只有千方百计的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才是抓住了良好班级学风建设的前提。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1、优良学风的形成有赖于个人的习惯及在公共学习场所的行为。一个人置身于学习氛围散漫的教室里,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大声说笑,有的睡觉等等,试问,他还有足够的毅力让自己静坐在一边看书学习吗?相反,如果他走进的是一个安静的教室,每个人都专心致志地学习,相信他也会被那种氛围感染,情不自禁的提醒自己要认真了。再者,良好的学习氛围也会促进老师的教学。课堂上,大家都在认真听讲,秩序井然,老师的讲课兴致和效率也会高多了,这样更有益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

2、特别注意培养认真学习、善于思考、勤于动脑动手动口的习惯,培养独立学习、主动探索、合作探究、互帮互学,积极进取的习惯。并把这些良好的习惯列为班规中的奖励内容,作为每月量化加分评比的重要内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课前、上课、课后” 三个环节抓起。

课前环节。这一环节主要是规定学生有空闲的时间里多看看课本,预习课本。早上七点早读、下午一点到教室预习上课要学的内容。必须以自主学习为主,动口动手读写结合。

上课环节。课堂是同学们获取知识的主渠道。然而,听课不认真,注意力不集中,在课堂上“走神”的现象在初一学生中十分严重,有些甚至还做“白日梦”,头脑思维处于空白状态,对老师讲什么,重点、难点是什么,全然不知。至于只听老师讲不动脑去分析,学习处于被动地位,不假思索,不求甚解的同学就大有人在。

如何听好课?这是初一学生特别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我认为,首先要培养良好的上课习惯,要使学生把“课堂”作为“学堂”,变被动的“听”为主动地“学”。精神饱满进课堂,有着一种强烈渴求知识的愿望,这是上好一堂课的保证和动力。要做到“五到”,即心到、眼到、耳到、口到、手到。“五勤”即勤动脑、勤观察、勤听闻、勤读说、勤记做。要养成手脑并用的好习惯,做到边听边想边记,以听为主,以练为辅。良好的学习习惯往往是形成学习能力的基础。这样,“上好课”既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能掌握学习方法,学习能力也就逐步提高了。

课后环节。主要抓课余的复习巩固习惯。具体说,抓每天的作业。在课余时间要求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对习惯差的学生,老师强制实行。

3、营造一个干净整洁的安静的学习环境。禁止在教室里大吵大闹,禁止在教室里吃东西,禁止将小说和一些杂志带入教室。安排好每天的清洁,坚持每周一次大扫除。为了有安静的室内环境,班主任就不能怕辛苦。

三、及时进行考试总结。

发挥考试的作用,就必须认真做好考试总结。三点:认识自我(分析自己的学习情况)、控制自我(给自己制定一个计划)、持之以恒(长期坚持下去)。现在我们基本上是每月一次综合性考试,每次考完以后,都要认真进行考试总结。总结的形式和内容可以有很多。有成绩分析:表扬进步比较大的同学,批评退步不前的;有学科分析:查找薄弱学科,分析成绩进步的学科;有问题探讨:分析成功的原因,查找存在的不足;有今后改进的措施。可以找学习进步的同学谈自己的心得体会,交流学习方法与经验。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