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期间发生了很多的事情,大家也是可以制作成手抄报的。下面是小编分享一些关于抗战时期的故事和手抄报图片,供大家参考学习,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抗战故事手抄报图片欣赏
抗战故事手抄报图片1
抗战故事手抄报图片2
抗战故事手抄报图片3
抗战故事手抄报图片4
著名作家刘知侠以一部《铁道游击队》闻名于世,书中的女主人公芳林嫂也被人们所熟识。然而生活中的刘知侠与“芳林嫂”的传奇故事,却鲜为人知。
战士出身的刘知侠,19岁投身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曾做过战地记者。1943年他曾两次通过敌人的封锁线,去鲁南的枣庄和微山湖,到铁道游击队深入生活,报道他们的英雄事迹,被授予“名誉队员”称号,还结识了“芳林嫂”的生活原型???刘桂清。从此,他们便以“嫂弟”相称,结下了长达40余年的深厚友谊。
1953年,刘知侠的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出版,深受广大读者欢迎,先后被译成英、俄、日、朝等多国文字。特别是改编成电影后,秦怡扮演的芳林嫂,以一双美丽动人的大眼睛,永久地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
此时的刘桂清老人,已来到济南安家落户,在儿女们的服侍下,颐养天年。她与时任济南市文联主席的刘知侠,重逢于风景秀丽的泉城。但那时谁也没有料到,曾在抗日战争中掩护过革命战士的“芳林嫂”,会在以后的和平年代里,再次掩护了两名老铁道游击队员。
1966年“文革”开始,《铁道游击队》被批为“大毒草”,已任山东省文联副主席、山东省作协主席的刘知侠,被造反派囚禁,多次遭受毒打。为躲避这非人的磨难,在初春的一个深夜,他撕破床单,结成布绳,拴在窗口上,从3层楼上逃了出来,跑到市郊的刘桂清家。
这位在日本鬼子的严刑拷打下,不曾流过一滴眼泪的“芳林嫂”,望着知侠的累累伤痕,一边用黄裱纸蘸着酒,贴在他臀部的溃烂处,一边心痛得叭哒叭哒地直掉泪珠。她毫不犹豫地将他收留下来,面对造反派故意贴在门前的刘知侠通缉令和一次次搜索,临危不惧,几次机智地将知侠转移到儿女们的住处。
在造反派搜索最紧张的时刻,“芳林嫂”派儿子把知侠送到了几百里外的肥城县朋友家。不久,由于党性观念太强,知侠从肥城寄出6个月的12元党费,暴露住地,再次遭到追捕。幸亏他警惕性高,凌晨4点前脚刚走,济南的造反派上午就赶到了肥城的住处搜查。在外历经五六个县城、漂泊了十几天后,知侠再次回到了刘桂清家。
当时,知侠并不知道,原铁道游击队政委、后在枣庄某处任党委书记的王强,被打成“走资派”后,早已于4个月前来到“芳林嫂”家避难。他们虽然住的只有一墙之隔,吃的是一锅饭,却从没有见过面。原来这是“芳林嫂”按照过去搞地下工作的原则做的安排,免得他们遇到不测时互相牵连。
1985年,“芳林嫂”???刘桂清老人病重,已经3天滴水未进。闻讯赶来的刘知侠,坐在床前,给她喂下了最后几口稀饭。“芳林嫂”面含微笑,紧紧握住铁道游击队名誉队员刘知侠的手,安然与世长辞。
抗战小故事资料2
13位常州老乡大多战死
“整整77年了,想起那场战争,就像昨天一样,我现在还活着,而我的战友们却没有看到他们用生命鲜血换来的今天!”今年98岁高龄的抗战老兵郭纪芳,提到77年前的那场战争,双手不停地在颤抖! 郭纪芳1916年出生于江苏常州,七七事变前,奉命开赴卢沟桥。 “我们新兵刚刚编到新部队,军部就运来一批大刀,成立了4支大刀队,每队300多人,部队长官得知我以前当过兵,打过仗,把我编入大刀队。”
“大刀有一米多长,刀背厚,刀刃很锋利。”老人一边说,一边顺手拿起桌上的筷子比划着。“和鬼子对阵时,不要慌,刀尖朝下,当鬼子刺刀刺来时,挥刀挑开鬼子的刺刀,然后大刀顺势劈下。”老人告诉记者,大刀队只集中训练了二三天,就匆匆进入卢沟桥阵地了。7月8日早晨,宛平城外日军的枪炮声骤然响起。日军包围了宛平县城,向卢沟桥中国驻军发起猛攻,中国军队奋力反击。驻守在卢沟桥北面的一个连激战最后仅剩4人。
“我们阵地8点左右和日军交上火,连日激战,部队伤亡惨重。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师长命令:„大刀队上!‟。”讲到这里,老人浑浊的眼神里陡然亮了起来。
“呼啦啦”炮火硝烟中的卢沟桥阵地上猛然冒出一把把寒光闪闪的大刀。第一批大刀队员300多人从战壕中跃出,齐声呐喊着迎着日军的枪弹,呼啸而上。一个排长刚跃出战壕,就被鬼子一枪打倒。战士们毫不畏惧,大步冲向敌人。十几分钟后,300多义士倒在阵地前,中间也夹杂着不少日军的尸体。
“第二批上去,紧接着第三批上去。”讲到这里,老人的声音开始颤抖。“我们师的大刀队的战士都是新手,在训练有素的日军面前,不断被刺倒,活着的都把生死置之度外。和我一起在卢沟桥打鬼子的常州人有13个,他们大多战死。”“我是第四批上去的。”老人指着腹部的伤疤说:“我砍倒几个鬼子后,腹部被鬼子刺了两刀,如果再深一点,就死了。”据了解,郭纪芳是这次白刃战中的幸存者。他后来在汉口医院治疗,伤愈后入黄埔军校学习。毕业后,一直战斗在抗战一线直到抗战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