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最新江汉大学招生网和四川招生考试院公布的录取数据,四川高考的考生需要成绩在510分左右,位次排名需要在88256名左右,才可以考上江汉大学,不过每年江汉大学在四川招生人数不同、试卷难度也不同,所以录取的分数也不会相同。
一、四川高考多少分可以上江汉大学
1、四川高考2022年考生上江汉大学的理科最低分需要510分,录取最低位次为88256名;
2、四川高考2021年考生上江汉大学的理科最低分需要518分,录取最低位次为85974名;
3、四川高考2020年考生上江汉大学的理科最低分需要525分,录取最低位次为85215名;
4、四川高考2022年考生上江汉大学的文科最低分需要542分,录取最低位次为16982名;
5、四川高考2021年考生上江汉大学的文科最低分需要542分,录取最低位次为17803名;
6、四川高考2020年考生上江汉大学的文科最低分需要527分,录取最低位次为17704名;
二、江汉大学在四川的近三年的排名多少可以上
1、2022年江汉大学在四川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和最低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类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录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属于 |
---|---|---|---|---|---|---|
2022 | 四川 | 理科 | 本二 | 510 | 88256 | 省政府 |
2022 | 四川 | 文科 | 本二 | 542 | 16982 | 省政府 |
2、2021年江汉大学在四川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和最低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类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录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属于 |
---|---|---|---|---|---|---|
2021 | 四川 | 理科 | 本二 | 518 | 85974 | 省政府 |
2021 | 四川 | 文科 | 本二 | 542 | 17803 | 省政府 |
3、2020年江汉大学在四川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和最低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类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录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属于 |
---|---|---|---|---|---|---|
2020 | 四川 | 理科 | 本二 | 525 | 85215 | 省政府 |
2020 | 四川 | 文科 | 本二 | 527 | 17704 | 省政府 |
民办二本和公办二本的区别是什么
民办二本和公办二本的区别主要有:收费标准不同、住宿费和住宿条件不同、本科所属的头衔不同、找工作时毕业证的认可度不同、师资力量不同、保研考研率不同、办学形式不同、被合并几率不同、抗风险能力不同等等。
总之,民办二本院校和公办二本院校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在具体选择的时候要结合自身的学习条件和家庭经济条件来有所取舍,既不能认为民办二本院校不好,也不能认为公办二本院校都是好的。关键是看什么专业,学校位于什么地方,如果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好,专业也好,那么选择民办二本院校也是可以的。
高考后提前批专科怎么填志愿
专科提前批同样是采用网上填报志愿的方式。考生既可以只填报专科提前批或高职(专科)批文史类招生的学校和专业志愿,也可以同时填报两个批次中专科批招生的学校和专业志愿。提前批和普通批不发生冲突。
一是考生在报考提前批院校的时候,一定要选择自己中意的方向,千万不要不要盲目的选择。
二是提前批院校里的各个专业也一定要符合个人的意愿,如果不符合千万不要报考。
三是提前批院校与正常批次的组合问题,提前批院校除非常中意的方向,选择院校的分数必须高于批次院校的分数。
三、江汉大学学校介绍
江汉炳灵,世载其英;代生贤哲,汉黉独秀。 江汉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位于九省通衢的湖北省武汉市,学校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办学体制。2001年10月,经教育部批准,在原江汉大学、华中理工大学汉口分校、武汉教育学院、武汉市职工医学院四校基础上合并组建新江汉大学。2002年6月,学校整体搬迁到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 2018年,学校入选湖北省“双一流”建设“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入选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2019年,学校引进中国工程院谢先启院士,成为第一家拥有全职院士的湖北省属高校;2021年,学校获批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获批成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获批省部共建精细爆破国家重点实验室。 文化底蕴深厚,钟灵毓秀,景物宜人。学校东濒长江,北临汉水,是“高山流水”千古佳话的知音故里。校园环境优美,碧波荡漾的三角湖环抱满园苍翠,清源河长虹卧波映带学府黉舍。这里四季分明,花果飘香。春有桃李芳华,草长莺飞;夏有莲叶田田,清香四溢;秋有红枫金菊,流光溢彩;冬有寒梅暗香,粉妆玉砌。学校总占地面积约1960亩,校舍建筑面积近72万平方米。学生公寓均配有独立卫生间、冷暖空调、洗衣机等生活设施,六座学校食堂被誉为“网红食堂”。校园紧邻区域政务中心、商业中心和国家特大型企业总部,生活便利,闹中取静,是学习、研究、实践、生活的优良场所。 学科门类丰富,百家争鸣,兼容并包。学校拥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开设 77个本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大学科门类,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临床医学专业通过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7个本科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校拥有5个省重点学科(含培育)、5个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1个、省级品牌专业2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5个、省级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项目9个、省级普通本科高校“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8个;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5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2门。 师资力量雄厚,良师荟萃,师德高尚。校学术委员会主任谢先启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多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为推动工程爆破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270人,其中正高200人,副高504人,教师拥有博士学位比例达到47.5%。聘请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另有国家级人才计划人选2人、省级人才计划人选35人,形成了以国家级人才为领军、省部级人才为中坚、中青年博士教师为骨干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外教萨拉荣获2020年中国政府友谊奖,多名教师获评“全国优秀教师”“楚天园丁奖”“荆楚好老师”等称号;多人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全国高校教师教学与指导技能大赛等活动中获奖。 产学研相结合,百花齐放,硕果满枝。学校建有省级及以上科研平台20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重点实验室3个、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3个。拥有湖北省自科基金重点项目创新群体1个,省科技创新团队10个。近五年,学校获得各类科研项目1600余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110余项,获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专项1项,以课题承担单位承接国家科技重点计划项目1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立项1项,参与国家“863”计划、支撑计划及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被SCI\EI\CPCI等三大检索收录2200余篇次;出版教材、著作330余部;获得各类知识产权授权170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310余项。学校先后获得省部市各级科研成果奖励13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中国工程爆破协会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和一等奖5项。省级实习实训基地4个、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和省研究生工作站9个。学校与百余家地方企业合作,共建20余个产学研基地和校企共建实验室。重视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多名本科生、研究生在校期间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优秀本科学生进入北京大学直接攻读博士学位。 办学效益显著,立足武汉,服务湖北,面向全国。学校累计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18万余人,大批优秀校友成为岗位骨干、行业翘楚,在各自岗位上无私奉献、拼搏进取,诠释着“立德、致用、兼容、创新”的江大校训精神。近五年,学校有70余项成果实施了转化和推广应用,其中“柔性显示基板材料聚酰亚胺制备技术”“无卤阻燃胶膜”“豇豆新品种”等项目的产业化,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超过20亿元,尤其“柔性显示基板材料聚酰亚胺制备技术”成功转让至鼎龙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打破了柔性显示基板材料全部依赖进口的现状;品种鉴定新技术——多核苷酸多态性(MNP)标记方法破解了多项生物DNA鉴定的“卡脖子”技术难题,学校生物基因检测鉴定中心获得国家级农作物种子质量检验资质;组建6家科技成果产业化及学科性公司,其中一家已在“新三板”挂牌。武汉研究院作为高端智库,为地方提供了一大批高水平的思想理论成果和决策咨询方案。武汉车都江大女足俱乐部是全国唯一征战女超联赛的学生军,多名队员是现役国家队主力,勇夺2020年女超联赛冠军,创造武汉体育三大球历史。在抗击“新冠肺炎”阻击战中,学校附属医院先后收治新冠肺炎确诊及疑似住院病人1393人,发热门诊累计接诊1.8万人次,刘建华被评为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朱国超被评为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校友夏思思在抗疫斗争中不幸牺牲,被追授“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坚持对外开放,全球视野,融入世界。学校不断推进对外交流与合作,成为武汉首个获批国家外国专家局教科文卫类重点引智项目的市属单位,对武汉市积极发挥外国专家作用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和示范效应。先后与22个国家和地区的63个高校或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校龙舟队参加乌干达龙舟赛连续3年获总冠军。获批世界著名科学家来鄂讲学计划项目多项。学校与爱尔兰阿斯隆理工学院合作开设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美、德、法、日等国高校建立十余个校际交流项目和交换生项目。积极推进学生赴国(境)外短期学习工作,每年派出学生超过300人。现有留学生300余人。建成纳米生物医学工程中心等国际联合实验室12个。 学校坚持以本科教育为主,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积极发展留学生教育,大力发展以社会培训为主体的继续教育,着力为武汉、为湖北、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性、创新性、国际性人才,努力建设在国内有影响有特色的高水平城市大学。 (数据截止日期:2021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