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学习

新常态内涵是什么,新常态的特征

新常态作为治国理政新理念首次见诸报端,是在5月*考察河南时:“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7月在与党外人士的座谈会上,*重申了上述观点。

决策层以新常态定义当下的中国经济发展变化,并以之透视中国宏观政策未来选择,绝非“一时兴起”,而是深思熟虑之举。

中国经济在经历30多年的快速增长之后,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产业业态以及增长动力都已经今非昔比。中国经济基本面不仅发生了量的巨变,更是发生了质的飞跃,用过去的眼光看待中国经济、用过去的思维思考中国经济既不准确,也不现实。

那么,新常态究竟“新”在何处?在不久前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工商*峰会上,*在发言中首次为外界清晰地勾勒出了新常态的内涵。

首先是速度,即“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多年的高速发展之后,中国经济的传统竞争优势变弱,潜在增长率开始下降,面临着“三期叠加”所带来的挑战,经济增速放缓不可避免。与此同时,考虑到此前积累的诸多矛盾和挑战,以及继续强行维持高增长所可能付出的代价,国家也有意增加了对经济增速放缓的容忍度,从而让一直紧绷的增长之弦有喘息调整之机。

当然,考虑到中国经济的增长潜力、回旋余地以及保证就业和社会稳定的需要,经济增速既不会,也不能下滑过多,因此在新常态下,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将是一个合适的选择。

其次是结构,即“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虽然在新常态下,经济增速会有所放缓,但不能简单地认为增速放缓就是新常态。一般而言,评价经济发展的标准可以分为两种??速度和质量。新常态下,对速度的追求虽有所降低,但对质量的提升却更加重视,这就要求经济运行的结构更优、效率更高。而这也正是一段时期以来,中国经济所发生的最大变化。

最后是动力,即“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多年来,中国经济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投资驱动型,靠的是低成本要素的大量投入,虽然成果显著,却也“后患无穷”。而新常态就是要改变这一粗放的增长模式,逐步向集约的发展模式转变。但在转变过程中,既不能让增速放缓变成一落千丈,又要实现结构更优、效率更高,这意味着不能再依赖于传统的经济增长引擎,而只能更多地向创新要动力。

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决策层首次以新常态来判断当前中国经济的特征,并将之上升到战略高度,表明了中央对当前中国经济增长阶段变化规律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决定了未来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基调。

去年以来,决策层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方式,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提出了区间调控、定向调控等新思路,这反映出新常态下,宏观调控也要创新,要扭转以往的思维惯性和路径依赖,要在尊重规律中顺势而为,不动辄进行过度干预,不搞“大水漫灌”,要更多地为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当然,新常态往往也伴随着新矛盾、新问题、新挑战,实际上一些潜在风险正渐渐浮出水面。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卢锋教授看来,这些可能伴生的新矛盾和新风险,比如房地产的“去泡沫”、影子银行与地方债务的“去杠杆”、产能过剩“挤水分”等等,都是对早先累积的失衡因素和矛盾的调整和化解。

所以说,新常态不仅是经济转型的过程,同时也是风险释放的过程,如果不主动积极作为,就会出现经济增速大幅放缓,社会发展停滞不前,甚至掉进“中等收入陷阱”。

而能不能适应新常态,能不能让新常态逐渐走向成熟,关键就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以来中国改革力度让人瞩目。仅上半年,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重点改革任务中,行政审批事项取消和下放145项,在基础设施、清洁能源等领域推出了多个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的示范项目,财税体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公车改革正式出台,国有企业改革重大试点的启动均有序推出……

正如所言,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就要激发市场蕴藏的活力,就要为创新拓宽道路,就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就要增进人民福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新常态”或许具备了远超出经济的更全面深刻的意涵。

准确把握经济新常态深刻内涵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我国经济发展一季度交出GDP同比增长6.7%的答卷,显示我国经济运行总体态势符合预期,但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日益凸显。权威人士指出,我国经济运行不可能是U型,更不可能是V型,而是L型的走势。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追求质量和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这个经济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形态,需要我们准确地理解和把握。

准确理解新常态,不能戴“有色眼镜”。新常态是一个客观状态,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必然会出现的一种状态。对此,要保持战略定力、科学研判,做到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对经济运行中取得的成绩和发现的问题,既不盲目乐观,也不悲观失望。要高度重视、冷静分析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有针对性采取措施,做好打攻坚战、持久战的准备。所以,对一些经济指标回升,不要喜形于色;对一些经济指标下行,也不必惊慌失措。要力戒头脑发热、主观臆断,而应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通过大力推进供给侧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培育新动力,形成新结构,实现新跨越,带动新发展。“L型”是一个阶段,有它内在的发展过程。今后几年,总需求低迷和产能过剩并存的格局会逐步得到改变,各种政策工具会确保经济在中高速上运行,这种中高速是内在质量提升的中高速。权威人士把脉说,L型走势下消费将引领“中国制造”新风潮。中国制造会唱响中国声音,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

准确理解新常态,要避免“不求甚解”。新常态不是一个筐子,不能什么都往里面装。要聚焦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善于谋划,筑牢经济企稳向好的基础。要按照中央决策部署,突出落实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通过稳定政策来稳定社会预期。要客观分析经济运行中的“顽疾”和“病根”,因地制宜,科学施策,标本兼治。要坚定不移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全面落实“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摒弃短期刺激的做法,打破“以增速论英雄”的陈旧政绩观,避免“大水漫灌”、打“强心针”。

准确理解新常态,要防止当“挡箭牌”。新常态不是不干事,不是不要发展,不是不要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而是要更好发挥主观能动性、更有创造精神地推动发展。各级领导干部要勇于担当,更要善于担当。要通过加强学习改进思想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本领。要深入调查研究,广泛问计于民,充分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积极性,使经济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要把握好工作的度,既避免“用力不够”,又防止“下药过猛”,通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住制约经济发展的要害对症下药,找准创新驱动的着力点精准发力。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