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高考

山西高考作文怎么写,专家解读今年山西高考作文如何立意审

 2017年山西高考作文1:致老陈的一封信

亲爱的父亲:

您好!

首先女儿要向您致以深深的歉意。前些日子您在高速公路上边开车边打电话,出于对我们全家人的安全着想,我劝诫您良久,让您不要在开车的时候打电话,可是当时您并没有听从女儿的建议,不得以的情况下我才打了交警的电话从而制止了您,我知道对于这件事您一定很想不通,居然是自己的亲生孩子报警使您在大庭广众之下挨批。不管怎么说,身为您的孩子,既然这件事让您动怒,那一定是我自己有哪些地方没做好,所以女儿先跟您致以诚挚的歉意。不过,事出有因,爸爸您是不是也应该听听女儿对这件事的一些想法呢?

爸爸,我是爱您的,这种爱不仅仅体现在每天关心您的工作是否辛苦以及您的饮食起居方面,更体现在时刻挂念着您的安全,对于我和妈妈来说,您身体的健康是最重要的,您的安全也是为我们日夜所牵挂,您因为工作的原因业务繁忙,长期开车在外,我们无法在你身边照顾你,那你就得自己照顾好自己啊,可是上次看到您在高速公路上打电话,我和妈妈不免都狠狠地为您捏了一把汗。高速公路上车辆行驶速度本来就快,您应该保持高度的警惕专心致志的开车,毕竟这种情况稍有闪失可能就会发生交通事故,何况当时坐在车里的还有我们一家老小。可是我跟您提醒后您不仅没有听从我的建议,反而把我教训了一顿,我是为您以及我们家人的安全着想,可是您呢?不管您是因为什么原因打的那个电话,不管电话那边是您的上司还是您的客户,我们都应该以生命安全为重。也许这其中的道理您不是不知道,或许当时您心里还存有一丝侥幸,您也许会想,自己开车那么多年了也没有出过什么事故,才不愿理会我一个小孩子说得话。可是爸爸,有句俗语说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啊,许多意外事故的发生也都是没有任何前兆的,我当然希望您能平平安安的,当然不希望您发生什么事故,正是因为有这些担忧,才会不顾一切的阻止您,乃至叫来了交通警察。

我希望您能理解并原谅我。事实上我并没有觉得这件事我哪里做错了,如果重新选择一次,我还是会阻止您,如果您不听我还是会打电话叫来交通警察制止您,因为您的做法是错误的,我们应该把开车时可能发生的风险降到最小,因为,我希望我每天在家都能等到爸爸平安的归来,与我们一起团聚。爸爸,希望这件事也能给您一次警醒,无论何时何地,安全第一,一定不可以再做这么危险的事了。女儿爱您。愿您永远平安快乐!

2017年山西高考作文2:慈善 也要维护他人的尊严

材料中,富翁打算向三个贫困家庭提供捐助。一家高兴地接受了捐助。一家犹豫地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一家谢谢了富翁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

我很赞赏第三个家庭的做法,处事大方,不卑不亢,丝毫没有感到低人一等,在拒绝中告诉富翁我们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这也启示了我们:在做慈善的过程中要维护受赠者的尊严。

孟子在辨析义与利时曾说:“一箪食,一壶浆,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虽然孟子谈的是义与利的辩证关系,但这些话也道出了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侮辱性的施舍就连乞丐也不会接受。孔子曾说:“君子不饮盗泉之水。”因此,我们在帮助他人的时候,如何维护他人的尊严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战中,英国国王霍华德巡视被轰炸后的伦敦贫民区,在一栋破烂的大楼门前,他脱下帽子,向主人询问:我可以进来吗?询问中体现的人文关怀和尊重让人心生敬佩。

又如,美国公立学校在大雪时一般都会停课,但有间学校却没有这样做,在大雪时依然上课。当家长向学校投诉时,校方的回答是:学校来自贫寒家庭的孩子很多,但学校停课时,他们就不能有免费午餐,就得忍饥挨饿。家长又问是否能只让穷孩子来上课呢?对此校方解释道:我们不想让他们觉得是在被施舍。

不要让受帮助的人觉得是被施舍,这或许就是慈善的最高目标了吧!这样的帮助就像一缕温暖的阳光,既温暖了受赠者,又不至于灼伤他们的心;就像是一阵凉爽的春风,既抚慰了受赠者,又不至于吹乱他们的心绪。

然而,在生活中我们也不少见一些“暴力”慈善,他们行慈善之实,却又在捐赠漠视受赠者的尊严。如高调做慈善的陈光标,我们不否定他确实帮了不少人,但他的方式却让人不得不思考这样做对吗?有一张照片,陈光标与受赠者们举起手中的钱,陈光标笑容满面,但我却看不到几个受赠者开怀的笑脸。他们是被帮助了吗?还是他们又成了“暴力”慈善的受害者?

在当今时代,“微公益”、“志愿活动”层出不穷,似乎是一个全民慈善的时代。但是,当我们准备做慈善时,千万提醒自己:不要伤害了受赠者脆弱的尊严。

我们在帮他人,同时也是在帮自己。永远不要以为自己了不起,放低姿态,请小心呵护受赠者的尊严吧!

2017年山西高考作文3:胶片或是数码亲情都是核心

对那幅照片我一直不满意,是爷爷的一幅肖像照片,家里人都说挺好,后来以那幅照片为蓝本又做了瓷版画,但与记忆中的爷爷相去甚远。

我是爷爷奶奶带大的,在他们身边八年,记忆如磐石,刻骨铭心。两位老人早已离我远去,眼前却总模糊着爷爷踉跄的脚步,耳畔回荡着奶奶的哭泣,永红什么时候再回来啊?

尽管不能诠释内心记忆,但那幅照片我一直珍藏。后来,学会摄影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翻拍那幅照片并放大,现仍在我的书房里挂着,那是记忆中爷爷唯一一幅照片。

岁月更替,手中有了相机,并从胶片到了数码,科技改变了一切。房间一角堆积的胶片、影集远远不如桌子上那个4T的硬盘所承载丰富,但点滴的记忆,前者所占更为丰满。

于是,内心常彷徨:我们少了什么?

胶片到数码,科技改变的不仅是摄影方式,更是生活方式。一部手机搞定一切,拍照、上网、购物、缴罚款……不经意间,地铁上人手一份的报纸悄然滑落;机场旅客手中的书籍寥寥无几;亲朋聚餐,开心的是这盘菜又可以发朋友圈。

科技是时代发展的产物。1912年,拉蒂格父亲送给他一部小相机的时候,很是稀罕新潮,那时起,他拍摄了他的上流社会家庭亲情。在那个大动荡时代,其行为仅如低头走路一般平凡甚至平庸,几十年后,这些照片成为整个法国社会的时代记忆,入展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说到这里,我感觉,关于“胶片时代与数码技术时代”这个命题实则是个伪命题,最新的科技发明的确取代了旧技术,或许也取代了许多美好,但这些东西,或旧古董或新科技,永远只是一个工具。工具掌握人还是人掌握工具,这是个关键。或者说,这才是命题所指。

于是,悄然问自己,我,能做什么?

急剧变化的经济社会面前,我们是否眼光放得太远,而无力顾及身边??父母的健康,亲人的需求?

前天,在江西老家的三弟,把手机视频聊天功能打开,这是父母第一次使用,看到我在画面里,妈妈兴奋地说:“我看到你了,胡子又没刮。你看到我了吗?”镜头里,父母满面喜悦,绽放的笑容,抑制不住流淌。

有段时间没回家了,我想,得回去了。对了,父亲一直说要爷爷那幅照片,家里没有,这次也得带回去了。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