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医科大学的前身是山西医学传习所,创建于1919年。学校多次易名,数次迁址。1932年1月,改为私立山西川至医学专科学校。1940年3月,更名为山西大学医学专修科。1946年8月,升格为国立山西大学医学院。新中国成立后,学校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1953年9月,独立建校,更名为山西医学院。1955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山西、江苏、山东、浙江四所医学院的卫生系合并组建了山西医学院卫生系,成为全国保留有卫生系的六所高等医学院校之一,并由全国著名卫生学专家、国家一级教授、原江苏医学院院长邵象伊担任院长。1996年4月,更名为山西医科大学。
学校校本部占地面积1864亩(含新校区),建筑面积41.59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41000余万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2000余万元;图书、资料150余万册。
学校校本部教职工1547人,其中,专任教师851人。学校现有博士研究生导师66人,硕士研究生导师804人(含博士研究生导师66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111名,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2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4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名,“新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333人才工程”省级人选37名,山西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入选者3名,山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3名,山西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25名,省级教学名师24名;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高校创新团队重点培育对象1个;中央联系的高级专家5名,省委联系的高级专家47名。
学校生源来自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校本部现有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12142人,其中,博士生162人,硕士生3095人,本科生8885人;成人高等教育学生6649人。建校以来,学校培养了以全国首枚“白求恩奖章”获得者、“人民的好医生”赵雪芳为代表的医药卫生专业人才6万余名。近年来,学校积极调整人才培养层次结构,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提高,本科生考研率保持在30%左右,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80%左右。
经过九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已由初创时的单一学科,发展成为以医学为主,医、理、管、法、文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医科大学,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无论是办学规模、办学质量、办学效益,还是师资队伍、教学科研能力、管理水平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均具有一定优势。2006年,学校接受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被评为优秀。
学校现有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汾阳学院、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药学院、法医学院、护理学院、研究生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等12个二级学院,晋祠学院1所独立学院,口腔医学系、儿科医学系、麻醉学系、医学影像学系、外语系、信息管理系、体育教学部、计算机教学部8个直属系部,16所附属医院,100多个其他教学基地。
学校设有临床医学(五年制、七年制)、预防医学、法医学、口腔医学、医学影像学、麻醉学、护理学、药学、中药学、药物制剂、医学检验、生物制药、社会工作、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药方向)、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方向)、英语(医学方向)16个本科专业。其中,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是山西省唯一的长学制专业。
学校生理学为国家重点学科,生物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临床医学3个一级学科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细胞生理学实验室为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法医学、药学、护理学5个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临床技能实训中心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骨科学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另有10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重点实验室、7个省级品牌专业、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学校是全国首批硕士学位、学士学位授权单位,山西省首批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全国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公共卫生专业硕士学位试点单位,现有3个一级学科、37个二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6个一级学科、54个二级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
“十一五”期间,学校共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计划项目1050项,学科建设与科研总经费1.5亿元;在国际性和国家级期刊发表科研论文37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347篇;出版教材著作648部;获省部级科技奖励142项,获专利授权62项。
直属附属医院中,第一医院、第二医院是山西省规模最大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全国百姓放心医院,共开放床位2473张,技术力量雄厚,医疗水平领先;口腔医院是省内唯一一所三级乙等口腔专科医院,拥有日本森田3D牙科CT机、德国西门子数字化全景机等一批先进医疗设备,开放牙科综合治疗椅76台。
学校与美国、日本、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多所院校建立了教育、科技、医疗合作关系。
经过九十多年的薪火相传,经过几代人的艰辛拼搏,山西医科大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未来的征程中,学校将继承优良办学传统,加快发展步伐,为建成建好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