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资讯

小升初的非正常化由谁在操盘?

小升初的非正常化由谁在操盘?

升初的非正常化

媒体在深圳采访调查发现,小升初升学压力不减反增,堪比高考。有学生每天背单词到深夜12点半,每周上两次辅导班,不定期参加学校组织的小班留堂辅导。虽然政策规定“小升初”应“免试就近入学”,但像这样承受着“小升初”升学压力的小学生却并非少数。深圳市的小升初苦状,印证了所谓的“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等教育改革口号不过是一纸空谈,而这种苦状,远不止深圳一地。

众所周知,“小升初”已经是一个激烈的战场,一个巨大的产业,是众多家长和学生的噩梦。其实“小升初”择校热之所以肆行,原因再明显不过:稳固、明确的利益格局、权力寻租和利益交换。这种重点学校制度导致资源配置不公,开放金钱和权力择校的通道导致入学规则不公。而产生不公的根源,往往都是存在利益之争。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与重点学校结成利益联盟,眉来眼去,造就居高不下的择校收费市场并分享收费,而另一边厢,重点学校则与培训机构结盟,制造课外培训的巨大商机并分享利润。如此一来,牵连的利益方非常庞大,导致了“小升初”改革被虚置。

总体上来讲,则是教育的评价标准换汤不换药。即便是面试,那也是考试,而更致命的是,考什么是随面试者的心情而定,谁能够保证面试是公正的呢?这让家长和学生难以适应。而且,随着精英主义和名校情结的盛行,家长们对优质教育和名校的需求越来越大。每个地区,所谓的“名校”也就区区几所,如何能够满足扎堆的家长需求?地方教育部门在加剧教育资源不公上,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所以,治标的方法是改变教育评价体系,但治本之法则是开办更多的满足各种需求的学校。只有市场的竞争足够开放和公平,才能够把扎堆发散开来,让学生各自选择合适的学校。遗憾的是,我们至今没有看到任何教育部门在治标和治本上做出显著的努力。

虽然大多数家长对名校的不理智追捧,也是推动“小升初”乱象得以蔓延的原因。但关键是,地方教育部门在很大程度上放弃了市场监管的职责和保障最大教育公平的义务,坐视大规模收取择校费、赞助费,只接受比例并不大的就近入学的“地段生”,大肆兴建“豪华学校”等,无疑是“小升初”乱象的推手之一。

因此,广为诟病的“小升初”问题能否得到顺利解决,应该成为对地方教育部门问责的重点。不改变评价标准、不开办更多样化的学校、不退出利益格局,地方教育的振兴便无从谈起,改革也就没有诚意可言。

小升初新闻:小升初择校热能否遏制?

小升初定向指标:向小班化公办初中倾斜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