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

课堂中处处流淌着温情与敬意

这是学校第一次以课堂教学的方式,开展主题式(教学需要建立关系和联结)的教学研修。执教者要在全体教师眼前上一节公开课,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和压力。这不同于家常课——关上门,属于自己私密空间,无人品评;这也不同于组内教研课——只面向本学科组教师,知根知底;这更不同于校外的竞赛或观摩课——面向外校的教师,几经打磨上完后基本是鲜花与掌声。今天,俞老师能在这样的情境下,呈现出这样的现场,真是令人欢欣鼓舞。这已经达成了我们预设的研修目标之一:课堂不仅仅要达成知识能力目标,更应该成为情感的流淌与互动的场域。

课堂教学是真实朴实的。俞老师上完课,跟我讲了一段话:“其实还好,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孩子有些紧张。但教学设计无非还是延续上节课的‘四舍调商’……”是的,整个教学流程没有搞让人困惑不解的花样,就是一节常态课的基本流程:复习、新授、练习。大多数老师大多时候不都是这样上课的吗?我们需要这种常态的呈现。在这常态的教学流程呈现中,有没有值得揣摩和咀嚼的东西呢?我们看:1.富有选择意味的练习设计。主要体现在课开始部分让孩子选择是由老师带着大家一步一步地学,保证能把大家一起教会,还是由孩子自己探究、尝试、讨论,不断地试错,从而自己学会。孩子们异口同声地选择了后者。还有在课的练习部分,将题目分成一颗星、两颗星和三颗星,让孩子去选择。更好的是老师没有轻视选一颗星的孩子,而是鼓励他“脚踏实地”。这就是一种价值导向,对自己的能力有一种相对清醒的认识,选择什么就得承担相应的责任。2.由学生替代老师讲解,并在讲解的过程中实现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这无疑是提升学生能力的绝好举措——不需要每节课都用,但一定要有意识的多用。3.教师自编的“武功秘诀”。在几次的课堂现场,我都发现俞老师喜欢这一招,孩子们也喜爱有加。虽然没有大动作,但往往就是这样一些小口诀,小点缀,让我们眼前一亮。这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呢?课堂,不能一成不变,一些微小的改变,就能让孩子们兴奋不已。改变一点点,一点点改变。聚沙成塔,从而就能引发孩子对老师的喜爱,对本学科的喜爱,对学习的喜爱。

良好的学习情绪处处蔓延。这是本次研修我们想从这节课里,呈现给全体老师最重要的东西。在课堂里不知不觉地流淌着温情,着实让人心生敬意,这不是刻意为之,更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达成的。学习是什么?日本学者佐藤学把学习界定为“意义与关联的重构”:儿童在从事某种学习时,不仅建构教育内容的意义,而且重构教师与伙伴的关系,儿童自身的个性也得以探求与表现。(学习)是认识世界、结交伙伴、探求自我三位一体的整体性建构。我们从这节课可以充分地体悟到这个道理。当学习不再仅仅是知识的单向传授,而是建立一种关系和联结,走向互动交流、判断辨析与自我修炼时,它就会脱离枯燥和肤浅,变得有趣和深刻。比如,在小杨老师接受质疑时,一个孩子问他:“你为什么不直接商7,而要先商6,再来调整呢?”这时候,孩子的天性和童真就出来了:“唉,我哪能不知道呢?我还不是为了让你们看得更清楚(调商的过程)!”

规则的自由值得研习推广。“人生来自由,但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这就告诉我们自由不是绝对的,是有限制的。这对于懵懂的小学生来说,显得尤其重要。有些没有经验的家长和教师往往不明就里,把放纵当成了自由。现在观一节课,我最看重的是孩子的表现,而非教师的表演。整节课里,孩子的坐姿、板书的字迹、做题的习惯、回答问题的口吻、小组合作的有效、相互间的尊重、质疑的水准等等,都让人感叹不已,都折射出老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观念、人文底蕴和对儿童的体认。这是长期坚持的成效,不是朝夕之间的做作。新课改,改的是人的思想和观念,绝非将课堂变得热热闹闹,也不是仅将作为排成小组模样,更不是没有底线的恭维儿童,错了也不置可否。老师需要倾听,需要及时介入,需要用有价值的问题去引领课堂的进程。这些,都在俞老师的课堂里显得特别真切。比如,俞老师设计的问题:“今天学习的‘五入法调商’与昨天‘四舍法调商’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孩子们用自己的思考和回答成全了一节好课。不仅知道了怎么调商,还知道了为什么要这样调商。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这才是学习意义的所在。

教学,这不只是在完成一节课的授课任务,而是不断地建立着某种关系和联结,形成学习的共同体,它是教师全部教育生活的菁华。我们所有的遇见,所有的思考,所有的改变,都影响到了“这一次”的教学,它是一个教师的作品,是一个教师全部人格的总和。这需要我们不停的自我省思,自我完善。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