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

百年小学修校史 同窗花甲再聚首

佛山市第一小学65届乙班师生集体照

70届丁班的同学戴着红领巾合影。

“以前的教学楼没那么大,也不在这个位置,楼梯是从这边上去的,楼上有音乐室”,1965年从佛山市第一小学毕业后,翟日光和十多名同学们第一次回到母校,从踏进校门的一刻,他和同学们就兴奋不已,一路在细数着眼前的母校和童年记忆里的异同。6月9日,佛山第一小学举行了“多彩校园?童梦飞扬”嘉年华,以此庆祝学校百年华诞,超过1000名校友“回家”为母校庆生。

“木棉树下,佛山书院,名师齐心;岭南古镇,传统学堂,英才云集;百年奋进,坎坷前行,中正小学经风雨,旧貌换新颜;百年图强,佳绩频传,佛山一小创辉煌,继往开来著新篇!”佛山市作协副秘书长李剑平为佛山一小百年校庆谱写的诗歌,讲述了这所佛山基础教育机构的历史和变迁。从佛山书院到佛山一小,这里浓缩着一个岭南名镇近现代教育事业的精华。

1802年,佛山书院就设在丰宁铺衙旁街(现佛山三中初中部)

1904年佛山书院改为佛山高等小学堂,次年附设初等小学,至此,旧式书院升格为现代意义上的学校

1916年改为南海县立第一师范讲习所

1921年再改为南海县第三高等小学校,随后更名南海县第二小学

1931年改名南海师范附属实验小学

1938年,佛山在抗日战争中沦陷,学校停办

1947年,在原址上重建,命名为“中正小学”,并在当年9月正式复课

1949年11月,更名为“佛山市第一小学”

1952年,佛山一小搬迁到丰胜街(现址建新路),与佛山市第四小学合并

后又陆续更名防修小学、棉一社小学、棉三厂小学

校史

1905年书院改学堂 现代小学诞生

6月9日下午,暴雨后艳阳灼热,位于禅城区老城区建新路上的佛山一小鼓乐喧天,小同学穿着校服整齐列队于校门两侧,齐声喊着“欢迎校友回家”的口号。上了年纪的校友们走进熟悉又陌生的校园,留名、拍照。

是的,这座以“一”为排列的百年小学,并没有留下任何历史的印记,当中最老的教学楼,也是不过十几年的历史。就在这天,花费4年时间筹备的校史室正式向校友、师生开放,通过专家学者对一小建校历史的研究成果、校友捐赠的旧照片和旧物件,重新向大家展示这所学校百年沧桑的历史演变。

“佛山一小的血脉,是从佛山书院延伸出来的”,佛山著名文化学者任流一直关注着佛山一小建校历史的梳理。1802年,清代嘉庆年间,佛山书院就设在丰宁铺衙旁街(现佛山三中初中部),清代翰林编修梁士诒、近代启蒙思想家梁启超、“谴责小说”巨子吴趼人都曾是佛山书院的学生。

1904年迎合时代的变迁,传统的书院、学宫、社学要求停办,改为学堂。佛山书院改为佛山高等小学堂,次年附设初等小学,为两级小学堂。至此,旧式书院升格为现代意义上的学校。

任流解释,当时华英中学作为一所西方学堂进入佛山,带动了佛山西式学堂的风潮,因此在佛山小学堂中,也开始涉足西式教育。而在1993年版《中国书院史》记载,佛山书院改为佛山学堂,设高等小学,而教学内容也扩大至国文、算术、公民、历史、地理、动物、植物,乃至手工、图画、音乐。

有多个曾用名解放后迁到现址

1916年改为南海县立第一师范讲习所。1921年再改为南海县第三高等小学校,随后更名南海县第二小学,1931年改名南海师范附属实验小学。1938年,佛山在抗日战争中沦陷,学校停办,到1947年,在原址上重建,命名为“中正小学”,并在当年9月正式复课。

去年5月,中山大学政务学院副教授陈永杰通过老佛山地名文化进社区学堂活动走进佛山一小,挖掘出了这段不断更名的历史。

“佛山市第一小学”的名号,出现在1949年11月。当时佛山解放后,中正小学被佛山军管会文教接管分会接管,并更名。而1952年,佛山一小搬迁到丰胜街(现址建新路),与佛山市第四小学合并,采用了佛山一小的名字。

然而,随着时代的推进,佛山一小的“改名故事”还在延续,先后由工厂接办学校,更名为防修小学、棉一社小学、棉三厂小学。“1971年,才再次恢复了市一小学的名称至今。”任流表示。

80多岁的老校长张箭明,是土生土长的佛山人,在上世纪70年代至1997年,他担任了佛山一小校长一职。对于佛山一小的历史,他没有任流和陈永杰了解得详细,但如今校园内的草木,却是他当年带领着老师、学生们一同种下的。他还在学校东边建了一个游泳池,让游泳课成为所有孩子必上的体育课之一。

传播传统粤剧文化 建设粤剧传承实验基地

2002年,佛山一小建起了新的教学楼,一度是同学们和周边街坊美好回忆的游泳池被拆除了,游泳的特色教育传统中断。但对于探索特色教育,却一直未停步。

在校庆当天,佛山一小的同学们演出了一部新派少儿粤剧,大受好评。

2009年佛山一小成为了禅城区祖庙街道粤剧粤曲进校园计划的“曲艺训练基地”,每逢周三下午,校内都会举行粤剧课堂,开设基本功架班、粤曲表演唱腔班,近两年更开设了曲艺民乐班,让同学们从学习中感受传统粤剧文化的魅力。在教学楼五楼走廊和曲艺厅,一幅幅充满粤剧特色的作品、一面面描绘粤剧脸谱的墙壁,一件件粤剧小戏服,一块块奖牌,都在展示着佛山一小在粤剧文化教育探索上的成果。

底,佛山一小被确定为佛山粤剧传习所粤剧传承实验基地,为全市粤剧粤曲推广探索打造示范平台,同时与香港查笃撑儿童粤剧协会结盟,该校成为查笃撑在内地首个结盟的学校,少儿粤剧推广走到更广阔的舞台。

追忆

真老友 找出50多年前毕业照

“你看,这是我们毕业那年全班的合照”,校庆这天,翟日光和同班的十多位同学一起回到了母校,在校史室看着一小昔日的老照片,便也迫不及待地拿出来一张翻拍重洗的黑白照片,上面写着“佛山市第一小学65届乙班师生集体照”。

“当年没有拍毕业照的习惯,这是我们4月份去烈士陵园扫墓,结束以后,老师就让我们坐在阶梯上,拍了这张照片”,这张照片的原图,魏阿姨一直好好保留着,直到得知佛山一小要举行百年校庆,才重新找出来,并给还有联系的十几位同学都重洗了一张。

甲、乙、丙、丁是当年小学班级命名的方式,而当年入读佛山一小的孩子,都是祖庙周边一带居民的子女,街坊彼此早已熟悉,同学情谊也就更深厚。“我一家9兄弟姐妹,都是在一小读书的”、“我家7姐妹也是校友!”65届乙班的同学纷纷怀念着当年的情谊。

这些当年照片里穿着翻领小衬衣、解放鞋,戴着红领巾的小伙子小姑娘,现在都已经超过65岁了,尽管离开小学校园已经52年,但平日里依然保持着紧密的联系,“谁家的孩子结婚生子了,都会相互请酒聚一聚”。

念师恩 聚首再戴红领巾合照

刚走进一小,70届丁班的梁意好一眼就看到了当年的语文老师麦丽斯,便拉着一起过来参加校庆的同学跑过去跟老师合照,笑着追忆当年都市的趣事。

“来来来,把红领巾都戴上了”,梁意好从校方的合影墙旁边找到了回到童年的“道具”。梁姨1964年进入一小读书的时候,三年级就遇上了“文革”,老师们领着同学们一边唱歌、一边劳作,小学毕业后便参加了上山下乡。在她看来,戴着红领巾的时光,是当年最值得怀念的童年岁月。

而当时的麦丽斯,年龄比孩子们只是大了10岁左右,她多才多艺,凭着对粤剧的热爱,一边听广播粤剧,一边教孩子唱粤剧,培养了一群热爱粤剧的学生,著名粤剧名人曾慧便是她的学生。细心的她,至今保留着孩子们京剧《沙家浜》改编粤剧片段的剧照。“当时我们编排了很多剧目,很多孩子加入,他们中大部分人没有走上粤剧的专业道路,后来都成了粤剧迷。”说到这时,麦丽斯的脸上露出笑容。

3-2-1!梁意好和同学们戴着红领巾,与麦丽斯老师一同合影,画面定格,“仿佛回到了当年的时光”。

采写/摄影(翻拍)

南都记者 关婉灵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