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范文

学习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篇一】

年11月9日开幕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12日下午胜利闭幕,通过收看会况以及代表们的讨论过程和参加11月29日州社保中心组织的《深入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辅导讲座》,认真聆听了州委党校马正海副教授精彩的辅导讲座,自己对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有了进一步深刻的领会。现将自己工作实际与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结合,谈谈对树立社保中心“阳光”、“正义”、“包容”、“健康”新形象的体会。

在学习活动中,各部门注重在学习内容上重点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在学习要求上,紧紧围绕全会主题,深刻领会全会精神、努力做到入心入脑,在学习方法上,采取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学习与讨论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以学促工。同时各部门在学习活动中坚持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与加强队伍建设相结合,不断创造良好工作纪律、树立高素质形象,努力提高工作队伍战斗力。

作为一名社会中心的工作人员,对于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方面的部分做了重点的领会和学习。《决定》指出要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个人账户制度,健全多缴多得激励机制,确保参保人权益,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坚持精算平衡原则。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健全合理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和正常调整机制。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扩大参保缴费覆盖面,适时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加快健全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和经办服务体系。

决定在推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领域体制机制改革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举措,明确了改革的基本方向和重点任务,充分体现了决定对社会保障领域各项改革的高度重视。要深入学习和领会决定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要把对决定精神的理解做为今后工作的指导思想,深刻理解“阳光”、“正义”、“包容”、“健康”社会保险中心新形象的要求。创新工作方法,树立服务观念在新的形势、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的工作将会面临更多复杂严峻的问题,群众对社保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创新服务形式,拓展服务内容,精简程序,为群众办实事、解困难、释疑惑,把“群众满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篇二】

10月20至23日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度以“依法治国”作为全会主题。在改革开放进入第36个年头的时候,中国的法治建设将全面转型升级。

党的十八大提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此后,在多次重要讲话中对此作出强调。学者认为,这是中国新时期依法治国的“新十六字方针”,也是法治中国建设的衡量标准。

法治是一种宏观的治国方略。在中国古代,“法治”即“以法治国”,经常与“德治”、“礼治”、“人治”相提并论,主要被作为一种治国方略和理念来理解。在西方,“法治”也首先被作为与“人治”相对立的治国方略来认识,即“法律的统治”。今天,我们使用“法治”的概念,是指国家在多种社会控制手段面前选择以法律为主的手段进行控制和治理,即“依法治国”。党的十五大报告专门对“依法治国”作了阐述:即“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的改变而改变,不因*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法治依照我国国情,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开展立法、执法、司法工作,不断强化服务大局的各项措施,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确保法治建设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然而,当前,虽然有些队伍的政治素质比较硬,但由于传统原因,权力崇拜意识、权大于法的思想、重义务、轻权利观念还在影响不少人,忽视私权利的保护、义务本位思想还比较严重。在这些人的工作经验中,法治意识薄弱。一些政府工作人员习惯于用开会、发文件、打电话来开展工作,习惯于用行政命令来“治”民等行政工作方法, 缺乏用法律思维解决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社会经济生活的多样性变化以及政府职能的不断转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依法治国”理念,对我们消防部队的监督管理工作,提出全新的更高要求。当前,在消防安全方面,社会单位普遍存在“重效益、轻安全”现象,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不实、不细、不到位,导致各类火灾隐患或消防违法行为大量存在。因此,消防部队作为执法机构,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提高消防执法的社会效果,让“人民内心拥护”,已成为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

一、当前影响消防执法工作社会效果的问题

(一)基层消防监督执法人员警力不足,且分布不均,影响消防执法质量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新《消防法》等法律法规不断出台,监督检查的要求越来越高,监督检查任务日益繁重,可是执法人员的数量却增长缓慢,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和社会消防安全保障需求不相适应。据统计,全国一线的消防监督人员只有2万余人,但是全国有各类社会单位5600余万家,仅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就有42万余家,这个数字今后一段时期随着经济发展,还将继续增长,公安消防部门根本无力对每个单位实施“一对一”的监督管理。

消防监督执法人员在监督检查的同时,还担负着大量日常性工作职责,主要有:建筑工程的审核、验收、火灾调查、宣传培训、信访处理、社会推动、行政处罚、产品检测、行政许可接待等,除此以外还要开展网格化推动、重点单位户籍化管理、派出所指导和农村消防工作等,可以说每名监督干部都要身兼数职,再加上各种专项治理任务,有限的消防监督警力面对着日益繁重的工作任务,一线监督员经常处于满负荷工作状态,工作压力、工作责任、工作量超出极限,有很多工作可以说是疲于应付,导致了基层消防执法工作质量不稳定,社会成效不明显。

(二)基层执法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能力还不能完全满足要求

消防执法工作涉及面广、标准多、要求严,基层部队的消防执法人员作为消防行政执法的主体,其业务能力与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消防行政执法的水平和质量。尤其是在当今开放、透明和信息化的条件下,全社会法治意识大大增强, 由于公安消防机构加大执法力度、加强消防宣传,使得消防执法的相对人掌握了相关的消防法律知识,知道依法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利,这对消防执法人员的消防业务素质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消防行政执法人少量大,执法人员难以系统地开展业务理论和法律学习,本职业务知识的能力未及时得到有效提升,日积月累,这种业务上的不熟练,就会降低行政执法效率和社会效果。再加上近年来,基层支大队的监督执法人员由于职务晋升、岗位交流、干部复员转业等因素影响,流动频繁,许多年轻干部在基层支大队刚熟悉业务和本地区情况就调走,换来的新干部又要重新培养,短时间内工作经验积累不足,火灾调查、建筑审核、执法处罚等方面的消防专业人才储备不足,导致基层支大队功底扎实、经验丰富的优秀消防执法人员极其缺乏。据了解,在部分省市,有40%以上一线消防执法人员消防执法工作经验不足3年,虽然在岗人员基本上均通过了消防执法资格考试,但是基层执法人员经验的缺乏、专业骨干流失,导致了执法工作整体水平提升缓慢、执法效率下降,消防执法社会效果降低。

(三)地方和部门干扰消防行政执法情况比较突出

当前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行政管理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建立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机关已成为时代的主题。为推动地方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地方政府和行政机关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有的甚至采取“保姆式”服务,往往就会出现“重经济效益、轻消防安全”的现象,外来投资者因为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消防设施不投入、安全措施不落实、安全责任不明确”现象时有发生。这些行为一旦被检查发现,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的关系就会蜂拥而来,有时候监督员刚离开单位,社会关系单位的说情电话就已经打进了支(大)队,给消防执法工作带来很大的压力。这种情况也造成了情节相近的消防违法行为,有的处罚较重,有的处罚较轻甚至不予处罚,同一事项因人而异,办理的程序和结果可能截然不同,这种执法的随意性,极大地损害了消防监督机构的声誉和形象,严重影响了消防执法的社会效果。

(四)上级部门部署重点治理过多,削弱了基层经常性执法

近年来,全国各类火灾事故频发,只要一发生有影响的火灾,往往就要开展一次专项治理行动,可以说消防执法工作总是跟在火灾事故后面,这种亡羊补牢式的专项治理,重复性很大,不一定切合每个地区的消防安全工作实际,虽然在较短的时间内能解决一些特定方面的问题,但实际效果有时并不明显。如上级开展商场、超市专项治理,在大城市这种场所随处可见,但到了农村、村寨集中地域,商场超市往往就是一个小卖部、农资站,专项治理就缺乏针对性。同时,频繁的专项治理对有限的基层执法警力,造成巨大工作压力。在一些省市,很多基层主管防火工作的领导就反映,“5+2”“白加黑”也不一定能够达到上级要求。对社会单位来讲,也增加了不必要的负担,监督员在对部分单位检查时,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前几天刚查完,怎么又来了?”

(五)消防监督管理模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当前消防监督管理仍然沿用二十年前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监督管理模式,在当时,各单位都有上级管理单位,每个单位都有保卫干部负责消防安全工作,消防监督机构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习惯于“全能消防”、 “保姆式”监督。当前,随着蓬勃发展,私营企业、个体经济等无上级单位大量涌现,但是消防监督部门依然采取计划经济时代的消防监督模式,承担了应当由企业承担的消防管理责任,消防监督检查中,一个消防监督员长期对几十个重点单位实行“一对一”、“包揽式”的监督检查,甚至直接参预单位内部的消防管理工作,消防监督机构成了企业的消防安全 “保姆”,消防执法人员工作量急剧增大,公安消防部门力不从心,社会单位对此也不认可,认为消防部门干预了企业的正常经营,“为企业经营设置障碍”。

(六)社会单位落实消防安全责任缺乏法律保障

据相关统计数字显示,90%以上的单位火灾事故(除纵火因素外)都有不落实消防安全责任的问题,因此在《消防法》中,对政府、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作出了明确规定。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对于不履行消防安全职责的行为,消防部门往往没有明确的执法手段确保单位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因为根据《消防法》第六十七条的规定,单位不落实消防安全责任,仅仅是要求“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或者给予警告处罚”。 从消防执法角度上讲,行政处分不是消防监督执法的权限,由什么单位来作出处分决定、能否实现都是未知数,警告处罚对单位和个人来讲,基

本上造不成任何影响,实施了也不能起什么作用。也就是说,虽然法律有了明文规定,但是单位不履行消防安全责任,也不用承担什么法律后果。消防安全责任制是一种社会责任,一旦不落实造成危害,那是任何手段都无法挽救的。如此轻微的处理,基本上起不到任何警醒的作用,这样一来,消防安全责任制的落实在实际工作中就失去了法律保障。

二、依法执法,提升消防执法社会化效果的几点思考

(一)全面贯彻依法治国理念,提高消防执法公信力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强调依法治国理念,突出强调了“公信力”,我们消防部队作为政府的执法部门,必须要切实增强法治意识,以法律法规的规定作为标准,着重于发挥执法职能,认真贯彻“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严格依法监督,向社会公开办事程序、制度、规定、时限和结果,广泛接受社会监督,承担起消防监督和依法监督的法律责任,改变过去存在的“包打天下”的习惯工作模式,树立一种公平、公正、公开的消防执法形象,建立消防执法的公信力。

在完善相关法律规定方面,为全面贯彻落实《消防法》和《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的要求,明确社会单位消防安全主体责任,真正建立起社会单位“安全自查、隐患自改、责任自负”管理机制,社会各界作出了不懈的努力,据新闻报道,有人大代表在开展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提议,在《消防法》中增加对火灾事故单位负责人(尚不构成犯罪)的处理,该建议一旦纳入法律规定,将极大提高单位相关领导对自身消防安全责任的重视。

(二)地方党委、政府、分局等各级领导支持至关重要 地方党委、政府、分局对消防工作的领导体现在消防工作的各个方面,不仅是保障经费、进行队站建设、制定消防规划,在消防执法中,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至关重要。特别是一些隐患问题突出、存在时间长、整改难度大、涉及各方面因素多的消防安全“老大难”问题,仅靠我们消防部门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及时向政府、分局及有关领导进行汇报,讲清楚隐患现状和以及可能造成的危害后果,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在隐患确定、挂牌督办、制定整改方案、落实整改措施、落实经费保障等环节,及时组织相关部门,就有关问题进行研究,督促隐患整改工作深入开展。全国很多地方的基层执法干部,在参加部局组织的培训研讨时,对此深有体会,政府的领导是我们开展各项消防工作的关键。

(三)明确责任,切实履职尽责据了解,有一种错误认识在部分消防执法人员中间流传,就是说“这个单位我没有查到担的责任小,如果查了隐患没改,我的责任就大了”,还有的认为“隐患发现了,整改不了,我们支(大)队的隐患整改率就要受到影响,怕背包袱”在这种思想驱使下,个别监督员对存在的火灾隐患视而不见、避重就轻,甚至对个别隐患突出单位“躲着走”。因此,有必要建立并执行执法责任追究

制,制定严格制度、措施,实行“谁监督、谁负责”、“谁检查、谁负责”、“谁办理、谁负责”的执法责任制,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以法治化的手段,整改消防违法行为,创造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

(四)强化执法人员“理性执法”意识十八届四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昭示着我国民主法治建设全面开展,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日益增强,许多企业经营者已经开始运用法律、舆论等手段,保护自己的利益。面临新的执法环境,孟建柱同志曾经对全体公安民警提出了“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执法总要求,要求我们每一名消防执法人员,在日常执法过程中,要注重向当事人讲清违法事实、讲清违法后果、讲清执法依据、讲清改正方法的“说理性执法”,努力实现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作为执法人员,首先要具备过硬执法工作水平,掌握全面的法律业务知识,在执法中法律条文引用准确,具体执法行为公正规范,这是前提;其次,要有综合协调能力。要能用最朴实的语言去沟通,用简明的事理去讲明,用真情去感染,用公正的态度去工作。另外,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特别是当事人情绪激动的情况下要耐心听取当事人陈述,善于运用“冷处理”,耐心做好疏导工作,不能以管人者自居,动辄训斥激化矛盾,把问题弄僵。要善于运用心理学的方法解决工作中的难题,善于洞察、分析当事人的心理状态和情绪状况,把握当事人思想命脉,在工作中要头脑冷静、思路清晰、语言文明、规范地与违法者进行沟通,让违法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消防部门下发隐患整改通知书,对单位来讲,从经济上、声誉上都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但是可以通过合理确定整改时限、确定合理的整改方法等措施,通过整改隐患,既提高单位消防安全硬件建设水平,同时还完成了单位的提升改造工作,尽管实现难度较大、环节也较多,但是符合单位的利益,可以说单位与消防部门之间达到了“双赢”。

(五)推进消防工作社会化进程,提高全社会抗御火灾的能力消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性工作,我们消防部门警力实在是非常有限,但我们的任务越来越多,人手显得越来越紧。为了完成好各种工作任务,我们的思路是,与社会其他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别人搭台,我们也上去唱戏,站在“社会大消防”的高度,对消防工作实行综合治理,真正形成政府统一领导安排,公安消防部门依法严格监督,各系统、各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各界自觉行动的新格局,推进消防工作社会化进程。比如说节日期间,部分地方出现的“孔明灯”问题,作为我们消防部门来讲,这种物品在燃放升空过程中十分危险,但是作为一种民间“祈福”用品,消防部门的权力仅仅是去劝阻人们不要燃放,可以说这种方法耗时费力,效果还不明显,但是通过与工商、城市管理等部门联合行动,从禁止售卖“三无”产品角度,对贩卖孔明灯行为进行制止,从源头上消除这种不安全行为,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督改火灾隐患工作中,消防部门可以与安监、质监等安委会相关单位共同开展联合行动,既大大提高了消防执法工作的“透明度”, 又避免了日常消防执法中消防部门“人单势孤”的局面,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态势,督促相关部门、单位及时研究全面落实隐患整改措施。真正实现“消防安全自查,火灾隐患自除,法律责任自负”管理模式。通过建立“大消防”的格局,提升消防安全环境水平,提升消防执法公信力和人民群众满意度。

(六)要确立“阳光、高效”的执法机制要严格“两公开,一监督”的制度,向社会公开办事程序、制度和规定,公开办事时限和结果,聘请人大、政协和一些有社会影响力的单位领导为特邀监督员,对消防监督工作进行监督,并定期、不定期召开座谈会,自觉接受特邀监督员的评议,对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及时整改和改进,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勇敢地接受群众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树立“迟来的正义也是非正义”的理念,在办理消防业务过程中,要简化办事程序,提高行政效率,杜绝工作的推诿扯皮和繁文缛节。对一些小的场所和项目,要做到随到随办,当场办结,最大限度地压缩办理时间,真正体现“你投资,我服务”的思想,以高效透明的消防执法,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

(七)进一步强化消防宣传工作的作用,搭建多种平台 消防宣传工作是消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消防宣传的深度和广度,对于消防执法工作也能够有明显地促进和提高,如利用短信平台及时提醒广大群众消防安全注意事项,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消防知识,通报一些典型火灾案例,在一些户外广告牌设置消防专栏,滚动播放消防广告,都能够提高人民群众消防安全意识,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消防安全工作,很好的推动消防执法工作的深入开展。同时也能够逐步化解执法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对应矛盾及摩擦冲突,许多企业由以前的“怕消防检查处罚”逐步变为“欢迎消防检查指导”,主动配合消防执法人员开展工作,从一个侧面提高消防执法社会化效果。

(八)有关上级部门要改变对基层消防部队的指导方式 重点是强化督察检查指导,广泛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切实发现解决基层执法人员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弱化“一刀切”式专项治理,当前,每当一个地方发生重特大火灾,就组织开展大氛围的专项整治,“整治—反弹—再整治—再反弹”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应当充分调动广大基层消防执法人员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智慧和力量,上级指导机关适当给予方向上的引导即可。在对基层考评、考核时,各种消防执法指标仅是一个方面,还应当注意倾听地方党委、政府等各级领导和人民群众对消防部门的评价,并作为基层成绩的重要参考依据,真正把辖区消防安全形势稳定、群众口碑好、消防执法社会效果好的基层部队筛选出来,作为典型在适当范围内进行推广,进一步提升消防执法社会效果。

【篇三】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日至23日在北京召开,将首次以全会的形式专题研究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分析认为,将法治作为中央全会的主题,体现出中共对执政规律与执政党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与跃升。有媒体指出,本届四中全会研究“依法治国”,既关乎共产党自身建设也关乎国家发展命运。

把依法治国确定为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是我们党探索执政规律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进步。按照依法治国的要求,我们对依法执政的探索也全面展开。在我国,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和前提,没有依法执政,实现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目标和任务也就无从谈起。坚持依法执政,是执政党代表和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保证,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石。然而从目前情况看,提高党的依法执政能力和水平仍然是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不依法执政、不善于依法执政的现象还存在。

实践证明,只有坚持法律至上、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执政为民,才能真正实现依法执政、依法治国,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才有坚实基础,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国家长治久安才有可靠保障,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才能获得蓬勃动力,进而在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认为在依法治国这个问题上,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是作为一名大学生要坚持法律至上。法律是现代社会最有效的社会调整机制,它所具有的规范性、权威性、公正性、强制性、程序性、效率性是其他任何社会调整机制无法比拟的。法治社会的一个基本特点是“法律至上”,“法律至上”。在我国,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法律至上首先要确立法律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具有最高的权威,任何权力都要受到法律约束,决不允许任何人以权代法、以权压法。在新的历史条件和经济体制转型时期,作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要实现执政为民理念,首先就应高度重视法的制定和实施,通过法的制定,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法律化、制度化;通过法的实施,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是作为一名大学生要坚持党的领导。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直接领导和掌握着国家政权。依法执政是实现党的领导的基本方式,也是全面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环节。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坚持党的领导,必须与时俱进地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水平。党坚持依法执政,就是党依法领导国家,依法掌握国家权力。因此,党能否坚持依法执政,直接影响着国家权力能否依法行使。只有执政党坚持依法执政,才能保证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司法机关依法司法,保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全面落实。

三是作为一名大学生要坚持执政为民。依法执政、依法治国是充分而有序地反映人民群众利益诉求的根本保障。我们党要执政为民,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首先就要看我们党能不能使人民群众的不同利益群体都充分而有序地提出自己的利益诉求。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越充分,我们党通过国家权力对这些利益的权威性配置就越能充分反映民意。我们党的立法是人民利益的体现,执法是人民利益的实现,司法是人民利益的保障,法制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充分实现人民的利益。

17年,法治中国路蹒跚前行,从1997年,依法治国首次进入中国国家决策到今天中央全会专题讨论依法治国,在历史上,人民对法治的期待从未如此热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沿着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实现路径。在这一漫长而坎坷的路途中,贵在树立法治理念,贵在追求法治精神,当人们对法治形成一种信仰,那么法治也必将沁入人心!让我们以此中央全会为起点,期待法治中国更光明的未来!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