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范文

鉴史问廉央视心得体会【精选3篇】

【第1篇】:心底坦荡,方能正道直行

吏治不清,浊浊尘世;吏治一清,清平盛世。郦波教授的一句精辟总结,令人警醒与深思。在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雷霆惩腐的大背景下,纪录片《鉴史问廉》跳出被地域、时间、空间局限的当下,以其独有的历史观和厚重感站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高度,从历史的兴衰沉浮中挖掘中华廉政文化的优秀遗产,让人感到廉政富有的温度和情感、活力和魅力,从而增强人们反腐倡廉的信心和凝聚力。

鉴史,问廉。着重在于廉字,苏东坡在其《六事廉为本赋》中就有这样的文字:“事有六者,本归一焉,各以廉而为首,盖尚德以求全。”开篇宗义,便将“廉政官德”举为领导干部之首要问题。透过《鉴史问廉》,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说看到的“廉”,正是汉代小小洛阳令董宣“不畏强权冒死捍卫律法”的大无畏;是唐朝狄仁杰“断案如神、秉公执法”的清官能吏形象;是北宋李沆祠堂高悬的“旋马家声”告诫子孙莫恋奢侈生活;是明朝海瑞“推清丈、平赋税,屡平冤假错案”的青天美誉;是清代清天包拯“不持一砚归”、“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的品行和志向;是百姓对官员的期盼,对清官的一种信仰。

清官廉吏故事感人至深,古代如此,现代更如此,早在25年前,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读了《人民呼唤焦裕禄》一文,深受感动,挥毫写下了“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深深表达了*对焦裕禄这位“好官”的崇敬之情和他自己爱民为民、责任担当的坚定情怀。在成立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之后,在北京大学考察时仍是谆谆告诫青年学子“当官就不要想发财、想发财就不要去做官”。心中装着人民,急百姓之所急、想百姓之所想,为民众谋福祉,当是这个时代领导干部的最强音。因为,我们党是最清廉的党??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

是的,廉则兴,贪则衰。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八德,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个八德就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DNA,它渗透到每一个中华子女的骨髓里面去。兴衰之思、清官之念、清浊之辩、道德之择、文化之力、律令之矩、制度之重、千秋之评。从中我看到了他们身上共有的鲜明特征:忠于职守、报国为民、清正廉洁、惩恶扬善。心不廉则无所不取,心无防则无所不为。廉洁自律是一项长期的思想作风建设,绝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它的效力在于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把廉洁自律作为一种思想境界来提升,作为一种职业操守来要求,作为一种工作能力来培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利观、地位观和利益观。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以史为鉴,鉴往古今”,当深明 “吏不畏我严,而畏我廉;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公;公则明,廉则威”的道理,当代的领导干部应该以历史上的清官为榜样,学习他们,超越他们,以清廉之身,取信于民,服务于民。

【第2篇】:鉴史知今 问廉知己

近日观看了《鉴史问廉》大型文化纪录片,我深受教育,深受启发。该片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视野,以“廉”,以“清、勤、慎”为主题,通过《兴衰之思》、《清官之念》、《清浊之辨》、《道德之择》、《文化之力》、《律令之矩》、《制度之重》、《千秋之评》八个真实的故事,展示了在历史的转折点上清官能臣与贪官乱臣不同的人生轨迹,剖析他们在大是大非面前的选择,向观众讲述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价值追求。

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荀子也提到:“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治国如此,反腐倡廉同样如此。纵观纪录片,不难发现,历史上凡是国力比较强盛的时期,大都有一位比较开明的君主,有一帮可倚重的忠臣。如贞观之治,有了从善如流的李世民,才成全了魏征、狄仁杰的直谏美名。康乾盛世,正因为有了“千古一帝”爱新觉罗玄烨,才使“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成为各级官吏竟相效仿的榜样。因此,有个廉明的君主,人人才敢讲真话,人人才能参与反腐,那么我们就拥有了无数个魏征,无数个于成龙。当反腐成为全民的反腐时,廉政必然就会成为整个政府体系的廉政,想要达到政治清明也就不难了。同样,一个朝代的没落,也必发端于君昏臣佞、从上而下的吏治腐败。试想,在“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大环境下,政何以施、国何以治呀。南宋宋徽宗,后人的感叹“亡宋谁知是石头”。对昏君佞臣,屈原选择了投江等等。无有昏君,何来佞臣,不亡国才是咄咄怪事!

《鉴史问廉》为广大党员干部上了一堂生动的廉政教育课:为官就要清廉,当官即不能贪腐,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一道不可逾越的红线!

看《鉴史问廉》,引人深思,让人清醒。要想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无论是党员干部,还是普通同志,首先要做的就是“干部清正”,守住自己的节操,工作中时刻以“严人一等”的标准要求自己。“人只一念贪私,便销刚为柔,塞智为昏。”在高压反腐成为新常态之时,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消除贪欲,根治“四风”问题,就是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加强自身修炼,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要用实际行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为民、务实、清廉。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思考问题和开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务实重干,坚持重实际、鼓实劲、求实效,扎扎实实地把党和国家的各项决策和工作落到实,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高度负责。增强廉洁意识,通过坚持开展示范和警示教育、岗位廉政教育、廉政文化建设,深化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规范权力运行各项制度,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等各项活动,使学校各项工作与时俱进,永葆廉洁正气。廉洁奉公,时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严格遵守党纪国法,坚持高尚的精神追求,永葆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治校,廉洁与清政并行。认真学习各种法律法规,维护法律的效力,依法保障广大师生的合法权益,促进学校又快又好发展。

通过观看记录片,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增强廉洁意识:

一是进一步加强学习思想理论,以案为鉴,构筑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牢固理想信念,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提高自我约束能力,提高自我警示能力。

二是廉洁自律,以身作则,遵守党的政治纪律。要始终坚持廉洁的理想信念。在工作中,将反面案例与正面教育相结合,注重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准。同时,自己要严格要求自己,从思想深处根绝贪图享受、拜金主义、目无法纪等错误思想,不断反省自己,防微杜渐,确保与任何违法违纪问题不沾边。

三是加强作风建设,从细节做起。作风体现于细节,倡导树立好就要从细节抓起。要从细小的问题入手。无论生活上还是工作上,都要做到心不贪,嘴不馋,手不长,洁身自好,时时警惕,不给别有用心者留下可乘之机,在思想作风上过得硬,才能经得起任何考验,永远保持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鉴之于史,问己于廉,三省于身,厉行于事,而后才能立于民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为人民谋利益、办实事,为维护社会公正、法治注入“正能量”的人,终究会被时代镌刻、被人民铭记。我们要常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心,常怀“居安思危”之心,警钟长鸣。作为校领导,要身体力行,要率先垂范,在学习廉政知识、遵守廉政纪律、执行廉政规定方面发挥带头作用,象焦裕禄、郑培民、任长霞一样忠贞爱民,一心向党,只有这样,才能凝聚民心,汇聚民意,才能提高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才能促进学校科学、和谐发展!

【第3篇】:古为今用鸣警钟

我认真收看了中央电视台九套八集历史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后,意犹未尽,又接着收看了河南卫视、河南新闻频道的重播,受益匪浅,深感这是一部振聋发聩、令人震撼的纪录片,是一部廉政文化的好教材。

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此片的特点、与开封的关系和两点建议。

关于其特点可以用八个字来表述:好看、好懂、耐看、耐用。

这是一部以历史朝代为经,以名垂青史的清官史和遗臭万年的贪官污吏史为纬,用讲故事的形式,通过情景再现的影视表现手法,以快慢适度、深沉浑厚、饱含激情的男中音解说为主,辅以56位专家学者言简意赅、字字珠玑的点评,配以或激昂或低沉的音乐,使观者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犹如身临其境,达到情感上的共鸣,煞是“好看”。

“好懂”是说,反腐倡廉这么一个严肃的政治性很强的话题,被编剧以讲故事的艺术形式娓娓道来。动人心者莫大于情,情在细节之中,细节在故事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细节感人。如汉代池阳县狱掾王立的夫人瞒着王立收了囚犯家人一万六千钱。事发后,王立感到自己没管好家人,十分羞愧和恐惧,即刎颈自尽以明心迹。由此可见,汉朝法律的威慑力是多么大,官员们的自律感和对国家律令的敬畏感、耻辱感是多么强烈。

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尹晋华说,文化的功效是什么?就是在不经意间,提供是非、善恶、真伪的判断标准,尽管它不像经济建设一样吹糠见米、立竿见影,但功效却是水滴石穿、垒土成塔、润物无声。诚哉斯言,该片寓教于乐、好消化、易接受,在潜移默化中告诉人们历代清廉官吏的高风亮节与贪官们的丑恶嘴脸,告诉世人廉则兴、贪腐成风则亡,这就是该纪录片的“耐看”所在。

“廉则兴、腐则亡”是一条亘古不变的法则。反腐倡廉是每个国家和每个历史时期公务人员都必须严格遵守的规则,任何一个时期都应在反腐倡廉上下功夫,让公务人员做到不想贪、不能贪、不敢贪,此其“耐用”也。

《鉴史问廉》非常接地气,与开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片中涉及十几个生于开封或在开封为官的廉吏:被汉光武帝封为“强项令” 的洛阳令杞县人董萱,在开封做官时给后人留下“沧海遗珠”成语且又断案如神的狄仁杰,留下“旋马家声”典故的宋朝宰相李沆,给我们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铁面无私的包拯,给儿子司马康留下《训诫示康》家训的司马光,“宰相肚里能撑船”、锐意变法的王安石,不贪占一分一毫的苏东坡,离职时只收扬州百姓一棵青菜、两块豆腐“一清二白”的江苏巡抚兰考人张伯行,精忠报国的岳飞,“两袖清风”的晋豫巡抚于谦等,这些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的血管中始终流淌着忧国忧民的血液,他们身上无不闪烁着清风文化的光芒,无不彰显着开封这块文化沃士滋润的清官廉吏对“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不懈追求。如果说,一部中原史即半部中国史,那么毫不夸张地说,一部开封史即是半部中原史。

《鉴史问廉》八集中多次出现开封府、包公祠、龙亭、大宋御河、城摞城等风景名胜,这无疑提高了我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必将推动我市文化、旅游、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最后提两点建议:

一是充分利用省、市纪委命名的“廉政教育基地”??开封府内西侧设置的“清官长廊”和“清廉词” ,以及在牢狱设置的“贪官警示台”,在对公务人员的培训中强化廉政教育。

二是尊包拯为“廉圣” 。笔者曾在市包公研究会组织的纪念包拯诞辰1010年座谈会上提出:应在原有的中国古代十大圣人(文圣孔丘、武圣关羽、诗圣杜甫、医圣张仲景、茶圣陆羽、史圣司马迁、画圣吴道子、书圣王羲之、草圣张旭、酒圣杜康)之外,增设包拯为 “廉圣”。

在这方面,其他省辖市已先行一步,在传统的“十大圣人”之外,又加了八圣:漯河的“字圣”许慎,南阳的“科圣”张衡、“商圣”范蠡、“智圣”诸葛亮,焦作的“文圣”韩愈、“律圣”朱载,周口的“道圣”老子,新乡的“谋圣”姜太公。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