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范文

党员两学一做心得体会3篇

发布时间:2023-12-21 03:04:50 思而思学网

党员两学一做心得体会【1】

广大官兵是部队建设的主人,也是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深化改革的主体力量。今年是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向纵深推进的一年,结合部队实际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就要把学习教育和引导广大官兵坚决拥护改革、积极支持改革、自觉投身改革,锻造“四铁”品格、争做“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紧密结合起来,以学习教育成果为深化改革增动力添活力,使官兵在“两学一做”中铸魂强能。

铸牢立场坚定、听党指挥的政治信念。政治立场坚定,绝对忠诚于党、听党指挥,是革命军人的鲜明特质。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尖锐复杂,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实施网上“文化冷战”和“政治转基因”工程,妄图对我军官兵拔根去魂。革命军人只有铸牢信仰信念的“压舱石”,才能始终保持政治定力,确保内心不迷茫、行动不迷航。因此要真心学、用心学、静心学,坚持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持之以恒地用党章党规和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强固精神之“钙”,着力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坚决抵制“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和“军队国家化”的谬误,始终站稳政治立场,爱党、信党、护党、跟党走。

担起素质过硬、能打胜仗的重要使命。改革最终目的是增强军人的打仗本领、提升部队的打赢能力。在我军全方位的变革重塑中,面对新体制新职能新使命,每名官兵都要对自身素质有一个清醒认识,增强“本领恐慌”感,把“两学一做” 学习教育成效体现到增强素质、提高本领上,重塑自我、重构能力。无论在什么岗位,都要把全部心思向打仗集中,各项工作向打仗用劲,真想打仗的事情,真谋打仗的问题,真练打仗的本事。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真正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知识储备,打牢履职尽责的能力基础。坚持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打仗需要什么就苦练什么,部队最缺什么就专攻精练什么,以过硬本领确保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培育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铁血精神。无论什么时候,有血性都是军人之本色、胜利之锋刃。我军很久没有打过仗了,要在新形势下保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更好地履行使命,就要通过“两学一做” 学习教育,解决好为谁扛抢、为谁打仗,当兵干什么、练兵为什么等根本性问题,将血性融入灵魂、植入血脉,坚决做到只要党旗所向,必定披坚执锐;只要军旗所指,必定前仆后继;只要民心所盼,必定赴汤蹈火。坚持用忠诚和信仰浇铸血性,做到脑子里永远有任务、眼睛里永远有敌人、肩膀上永远有责任、胸膛里永远有激情,让血性在履职尽责中践行,在完成任务中呈现,在战胜挑战中迸发。

涵养情趣高尚、品行端正的良好品德。习主席强调:“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革命军人不仅要提高知识水平、练就过硬素质,还应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要以“两学一做” 学习教育为契机,深入查思想、查觉悟、查修养、查作风,以“君子检身,常若有过”的态度,“天天洗脸”“经常照镜子”,不断修正自己思想和行为上的失范,砺公德,修私德,涵养健康高尚生活情趣,努力塑造人格魅力,增强自身的道德感召力。自觉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落实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之中,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为人忠厚、公道正派,把国防和军队建设事业作为自己开拓进取、不懈追求的奋斗目标,以“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定有我”的精神境界,努力在本职岗位上为强军兴军贡献智慧和力量。

  党员两学一做心得体会【2】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的一项重大部署,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特别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有力抓手,基础在学,关键在做,各级党组织要履行抓好“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主体责任,坚持区分层次,突出问题导向,确保取得实际成效。

笔者认为,空谈无益,实干兴邦,“两学一做”绝不能搞“纸上谈兵”。判断“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落实情况好不好的标准,是老百姓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得到解决。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中国的发展需要群众,中国的发展依靠群众,只有得到群众的拥护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怎样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呢?这就要求党和国家要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只有老百姓的问题得到了解决,才能证明我们切实贯彻落实了党的为民政策。

共产党员在“两学一做” 教育中必须保持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一个永恒课题,作风问题具有反复性和顽固性,必须经常抓、长期抓,特别是要建立健全促进党员、干部坚持为民务实清廉的长效机制。我相信,只要全国上下领导干部都树立了“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心全意为人民,“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一定能取得实效。

党员两学一做心得体会【3】

自古以来,公与私的辩证关系,始终是衡量一个人道德高低的重要标准。事实上,公与私的辩证关系,可谓是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之中。祁黄羊 “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之所以能被传为佳话,正是因为他秉持家国情怀和春秋大义,能够恪守公心、公正处事。境界一旦提高,凡事出以公心且以大局为重,自然能轻松超脱于公与私之外。

我们共产党人,同样十分注重区分公与私的辩证关系。毛泽东同志接济亲友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绝不为亲友徇私谋利、假公济私,并以“恋亲,但不为亲徇私;念旧,但不为旧谋利;济亲,但不以公济私”的原则严格要求自己。周恩来同志将公与私写进家规之中,定下“不许请客送礼,不许动用公车,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的原则。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用实际行动,向我们诠释了共产党人应有的公私观。

事实上,公私分明才能聚廉气、扬正气。能否妥善处理好公与私的关系,同样关系到党员干部的合格与否。一些问题干部之所以会陷入腐败泥潭而不能自拔,恰恰是忽略了公与私的区别、越过了公与私的边界,进而将公与私杂糅混合,生成了腐败的作风顽症。与此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妥善处理公与私的问题,不仅仅是党员干部的个人问题,更涉及到整个党员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问题,更关系党的整体形象和事业成败。

新时期下,如何妥善处理好公与私的关系,我们同样有据可循。指出:“作为党的干部,就是要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只有一心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坦荡做人、谨慎用权,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作风问题都与公私问题有联系,都与公款、公权有关系。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思想上能够公私分明,认识上就有了边框,行动上能够公私分明,行为上就有了界限,于是逾越规矩、超脱约束的问题自然可以避免。

当前,“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广大党员干部在狠抓学习、强化实践的同时,不妨盯一盯小细节、抓一抓老问题,在明辨公私上多下些功夫。既要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奠定好学习这个基础,守好思想观念之门,进一步明辨公与私、区分公与私,特别要为公权、公款划定好严格的思想认知边界;又要见诸实践、谨言慎行,运用好实践这个关键,守好行为规范之门,自觉处理好个人工作与生活的关系,秉持公字为先,始终不为私欲所动、不为私情所困、不为私利所惑,进而向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大公无私的境界大步迈进。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