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范文

学习李保国心得体会3篇

【学习李保国心得体会1】

一个黑乎乎、笑嘻嘻的人朝地里走来。安小三家的小孩正在嬉耍,一见这人,立刻蹦着喊到,“李保国又来了!”

10多年前,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岗底村村民安小三仗着几分聪明,总爱跟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对着干。李保国讲技术,安小三当面点头,背地不服。结果,秋后一算账,4亩果园赔了4000多元。同村的杨会春是专家叫做啥就做啥,同样4亩果园,纯收入1.5万元。

又悔又急的安小三再不躲着李保国了。问技术,讨经验,他甭提多认真了,还把李保国独创的优质无公害苹果生产的128道工序记得滚瓜烂熟。这下子,果子长好了,卖上好价钱,他又承包了邻村的几亩果园,一年少说也挣个10多万元。难怪自家孩子一见李保国,总是兴冲冲地喊着。岗底村600多人,有300多人像安小三一样萍贾种卜⒘思摇�

李保国1996年随河北农业大学科技救灾团初到岗底时,特大洪涝刚过去,3天把一年的雨都给下了。地没了,山烂了,路垮了,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一面流泪一面不忘招待李保国,“我们岗底苹果好吃,吃吧吃吧。”李保国接过杨双牛手上的苹果一看,干巴巴的小黑蛋子,心里很不是滋味。他给杨双牛留下电话说,“你要是愿意,我们把苹果做起来。”敢想敢干的杨双牛带着村民只用两个星期修通了山路,马上拨通了李保国的电话。

李保国先来岗底住了半个月,每天早上5点起床,带着干粮凉水就上山,一天走8公里山路,把岗底的山爬了个遍后,做了全村发展规划,其中第一产业就是苹果。

第二年春天,李保国带着60多个学生扎进村子,把全部新技术搬到了岗底。祖祖辈辈按照老法子种树的村民哪能适应这稀奇古怪的技术。李保国教村民给苹果套袋,有人说,“衣服人都不够穿,还给苹果穿两层?”李保国让村民不要剪掉长枝,结果他前脚走,后脚就有人给剪了。

秋天一到,农民半信半疑地把苹果袋一摘,立刻拉长了脸,“啥破烂儿,都是白蛋子!”李保国说,“别急!”3天一过,苹果颜色慢慢变得鲜亮起来,半个月后村民笑开了花,直夸道,“跟城市小姑娘的脸一样粉扑扑的!”村民们还发现,没有剪掉的长枝上,竟能结出76个苹果,没一个小于半斤的。

李保国用了9年时间,白天钻果园,晚上上山测报虫情,建立了苹果乔砧矮化密植栽培新树形??改良纺锤形,实现了优质无公害苹果生产的标准化。在李保国的指导下,富岗苹果成了中国驰名商标,被认定为A级绿色食品,甚至卖出了100元一个苹果的天价。如今,岗底村村民人均收入由从前的几十元变成20000多元,56户村民开上了小轿车,80%的村民住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单元楼。李保国被村民亲切地唤成“科技财神”。

李保国牵头组建的河北省苹果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河北苹果栽培面积由30万亩快速发展到120万亩。除了富岗苹果,李保国还打造了“绿岭”核桃这个全国驰名商标。李保国说,他还有一个愿望,就是想从国外引进一种柿子到太行山区栽培。“这种柿子又脆又甜,没有涩味,从树上摘下来就能吃。”李保国说到这儿,眼睛里闪着光。

“李保国又来了!”成了太行山上最动听的回音。

【学习李保国心得体会2】

这个春天,岗底的苹果树再一次绿了,为这片土地呕心沥血的李保国老师却永远地走了。图为李保国教授帮扶基地岗底村的苹果园。新华网记者 张雪花 摄

他是象牙塔里的二级教授、博导。他的微信名字叫“老山人”。

老山人,名副其实。30多年奔波于太行山的他,脸色黝黑,笑容憨厚,衣着朴素,走路生风,在老乡们的眼里,他已是地道的山里人。

4月10日凌晨,他走了,离开他摸爬滚打了无数个春夏秋冬的山里岁月,离开他心心念念的太行山扶贫开发,离开他心血相予的乡亲百姓,离开他倾心教培的学生,离开了他深爱的家人,走了。

随着噩耗的不断蔓延,从河北保定到邢台到石家庄,前南峪、岗底、绿岭、葫芦峪……太行山一片呜咽。不敢相信这一消息的老乡们相互问询着,希望这不是真的,他们的李老师不会抛下他们就这么走了……

各地的乡亲们自发在村里设置灵堂为他守灵,祭奠他们喊了几十年的李老师;数十万网友在手机微信中为他点亮烛光,怀念这个以大山为家的“老山人”。

巍巍太行,永远不会忘记这个深刻在百姓心坎的名字??李保国。

李保国,河北农业大学教授,经济林专家、山区治理专家。

自1981年大学毕业到4月离世,李保国35年如一日,心无旁鹜致力山区开发技术的研究与推广,足迹踏遍太行山的山山水水,先后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建立了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技术、优质无公害苹果栽培技术、绿色核桃配套栽培技术等优质品牌产业化技术,帮助山区农民实现增收 28.5亿元,带动10万多群众脱贫致富,被誉为“太行新愚公”。

一个原本可与书香为伴、岁月静好的大学教授,何以扎根山区30多年?在春去春又回的大山里,他度过的是怎样的岁月?他的离世为什么让那么多人黯然神伤?

近日记者赶赴太行山,沿着李保国生前战斗的足迹,追访了这位“老山人”。

“活着干死了算!”“太行新愚公”30余年治山不已

“李老师是累死的!”李保国去世后,熟悉李保国的人都这样说。学生手里的一张日程表,记录了李保国去世前的行程:“4月1日,邢台?南和;4月 2日,邢台?前南峪;4月3日,邢台?南和;4月4日,邢台?保定……”李保国生前最后48小时的“行程清单”更是令人惊愕……这样的工作强度和密度,就是铁人也受不住。

“今年春节过后,他就肉菜都吃不下,每天只能就着咸菜吃几口米饭,一下子瘦了十几斤,脸色黑黄……可是一到山里,他就跟好人儿似的,什么都忘了。”李保国的爱人郭素萍说。

1998年重度糖尿病,2007年重度疲劳性心脏病。长期超负荷的工作与无休止的奔波,一点点侵蚀着李保国的健康。李保国的博士研究生孙萌说,年后跟李老师去山里,老师连上个缓坡都会憋气,只能半途缓缓再接着爬。

“活着干死了算!”李保国生前常半调侃地说。大家都劝他休息下好好看看身体,可他惦着他的果树惦着乡亲们,总没有时间,“你不知道我在下面跑有多享受!”他说。

每年在山里“务农”200多天,起早贪黑。

一辆越野车,一年行程4万公里。

前南峪、岗底、绿岭、葫芦峪……是李保国扎在太行山区的一个又一个“战场”。

1981年-1996年,前南峪。大学毕业留学任教没几天,李保国便进驻太行山。为了改变前南峪土层瘠薄、干旱缺水、“年年造林不见林”的难题,李保国与课题组同事风餐露宿、起早贪黑,进行了数千次山体整地爆破试验。他们提出的“聚集土壤、聚集径流”理论开创了太行山绿色生态发展新模式。

1996年-2003年,岗底。为了研发无公害苹果栽培配套技术,李保国常年吃住在岗底村,白天钻果园查看情况,晚上上山用黑光灯测报虫情,夜间分析研究解决方案,开发了富岗苹果生产的128道工序,实现了优质无公害苹果生产的标准化,带动了当地优质苹果产业的发展。

1999年开始,李保国又在太行山干旱丘陵岗地临城开辟了治理战场。他踏遍乱石遍地、荆棘丛生的荒岗,确立了“聚土聚水”开发策略,成功选育出独一无二的核桃品种??绿岭核桃。如今配套技术成果被太行山丘陵地区农民复制,仅邢台市薄皮核桃年产值就超过20亿元。

2009年开始,在平山葫芦峪,他把山区“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技术做成标准化模板,创建山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样板;

,在南和县他开始红树莓种植技术研究,建立全国第一家红树莓组培中心;

……

在李保国带的硕士博士印象里,李老师永远“赶”在路上。

一辆越野车就是李保国流动的家,不停地从一个帮扶基地奔向下一个基地,是李保国的常态。把后座放平稍微躺一会儿,就是李保国难得的休整时间了。

对此,李保国心里有自己“账本”。他说,能多去一个地方,就不能少去一个地方,多去一地也许就能改变更多百姓的生活,多值!

岗底村委会主任杨沣军清晰记得,2013年4月19日那场罕见的“倒春寒”。大雪、低温使正值花期的岗底苹果“危在旦夕”,第一时间得知消息的李保国先是“遥控”指导乡亲们连夜晃树摇雪、燃草熏烟,又不顾天寒路冻长途驱车沿着雪路赶到岗底,带着乡亲们给果树喷施氨基酸……当年很多地方的苹果都绝收,而岗底的苹果仅减产10%

如今,在李保国战斗过的一个个帮扶基地,苹果树挂果了,核桃林绿了,昔日缺吃少穿的穷山村山青水秀富起来了,而他??乡亲们打心里爱戴的李老师却永远地走了。

“杠头班长”的犟脾气:该教的一定要教会,要做的必须做好!

熟悉李保国的人都知道李保国做事认真、脾气倔犟。李保国的老朋友、河北日报邢台记者站的刘秀礼说,李保国脾气犟,不轻易认错,但他有自己的表达方式。要是认可了对方的想法,若坐着他会嘿嘿一笑,若是站着他会嘿嘿一笑,拍拍屁股跺上几脚。与李保国打了20年交道的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笑称李保国是“杠头班长”。对此李保国的回答是:干事创业没有劲头能成?

的确,如果没有一股子“杠头”劲,技术推广很难被农民接受。拿李保国在岗底推广苹果技术来说,他教果农疏花疏果,有人心里嘀咕:“听李老师的,他秋后一拍屁股走了,赔了算谁的?”他教果农给苹果套袋,照例有人疑虑:“苹果套上袋烂了咋办?”为了让果农安心,李保国自己出资5万元买了35万个苹果袋供他们使用,并做出承诺:“套袋赔了是我的,赚了是大家的。”秋后一对比,果农彻底服了,套袋后的苹果无论外形口感都大为改善。

为了掌握科研第一手资料,李保国往往采取“死盯”战术。2000年李保国为观察引进核桃品种开花授粉的情况,从当年3月开始每天背一个水壶上山,从上午10点一直盯到下午4点,中午就在现场啃两个馒头了事。河北绿岭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高胜福说,我们不忍心想替他,让他回去吃个热乎饭,他却说果树的花期一年只有一次,如果错过了至少延误一年时间,关键时期必须盯好。而这一盯就是一个多月!

传授推广果树技术,李保国同样“紧盯不放”。他说,要想真正教会农民,必须对农民“死盯、盯死”。

岗底村村民61岁的“刚旦”说起李保国老师几度哽咽。为教会刚旦苹果套袋技术,李老师可是费了老劲。先是由李老师的学生三番五次地教,可直到把李老师的学生急哭了,刚旦也没学会,他不是把苹果套掉就是套不严实,总之和别人套得都不一样,后来李保国又再次手把手细教两三个小时,刚旦总算学会了。如今李老师在岗底的这个“笨”学生也年入十万了,可他再也看不到“器重”自己的李老师迎面走来笑呵呵地问“刚旦你干嘛去”……

有了李保国的“传帮带”,岗底村产生了一批“永久牌”的土专家。现如今岗底已有191名果农获得国家颁发的果树工证书,他们不仅自己能致富,还长年活跃在山区传授技术。

“农业教育非实习不能得真谛,非试验不能探精微”。多年来,李保国秉持科研为解决生产难题服务理念,坚持将论文写在太行山上。作为大学教授、硕博导师,他在教学与学生培养上,同样一丝不苟。

李保国的硕士生、绿岭果业技术总监陈利英来自农村,刚入大学就听说李保国老师很严,对于不愿上树修剪果枝的学生,说“抽也要抽到树上去”。及至投到李保国门下,陈利英“抽”没见到,“严”却是实实在在。

李保国要求学生,不懂可以问,但绝不能不懂装懂;遇到问题要弄透彻,不能一知半解;提了要求就要按要求做,安排好的工作必须做好。因为未达要求,被李老师训哭的学生不在少数。李保国常对学生说,不管以后你们怎样,现在跟着我就要把该学的学到、学会。

在帮扶基地,李保国要求学生科研探讨必须科学严谨、用专业术语,与果农交流务必通俗易懂、不能用字面话。一次因为在工作中没坚持采用新技术,陈利英被李保国批得劈头盖脸,“不配做技术总监,就辞了算了!”这件事给了陈利英很大的触动,她说现在自己在工作中也变得“敢于坚持”了。

30多年来李保国雷打不动坚持给本科生上课,对学生的论文也是一字一句一遍遍修改。陈利英还记得,有一次凌晨两点多自己把论文发过去,四点多李老师就把修改过的论文返回来了,没有人知道,李保国在怎样夜以继日地工作?

“李老师就跟爹娘一样,那天知道李老师去世的消息,我觉得我的支柱塌了!”在事业上已独当一面的陈利英心里,李保国永远是她坚强的后盾。以往陈利英每次把果园的活儿干得好好的,就会信心满满地盼着李老师来查看,如今她如师如父的李老师再也不会来了……

“铁汉”的“柔软心”:毕业论文答辩时别忘了换身衣服!

在不少人眼里,李保国就是个不知疲倦的铁汉,对工作的严苛有时到了不近人情的程度。然而这个不轻易表达感情的铁人,内心也有着如水的柔情。

李保国的爱人郭素萍是李保国的大学同学,也是李保国的工作搭档,两人结婚35年感情深厚,然而在郭素萍的记忆里,两人从来没过过结婚纪念日,唯一一次给自己过生日是在。在儿子还小的时候,夫妇二人因为无暇顾及远在保定的家,只好把年迈的母亲和一岁多的儿子也接到村里,一住就是4年多。郭素萍告诉记者,有一次学校领导到山里看望他们,儿子爬上学校的车死活不下来,哭着喊着要回保定上幼儿园,没办法郭素萍只好硬把儿子拽了下来。

今年3月,李保国参加河北省妇联举办的一个活动,主持人请李保国对家人说句心里话,现场很不好意思的李保国最终“挤”出了对家人积在心底的愧疚:“老婆、儿子,我爱你们,但我顾不上你们,对不起!”说完流下了眼泪。那也是郭素萍第一次听到爱人的深情告白。

对学生,李保国除了不留情面的严苛,同样有着柔情的一面。他会悄悄关心学生有对象了没有,鼓励学生遇到喜欢的大胆去追。陈利英记得,毕业论文答辩前,李老师特意嘱托她答辩时换身衣服,还让他的另一个学生帮着陈利英装扮。

对于果农们,李保国的心更加柔软。他的手机里存了数百个奇奇怪怪名字的电话号码,“井陉核桃”“富岗苹果”等等,都是向他请教技术又记不清姓名的农民打来的。在李保国去世后的几天里,他的电话还时时响起,里面依然果农们操着乡音的问询……

看起来憨憨的李保国,很多时候还很细心。2007年李保国在日本长野县做梨矮化研究,看那里苹果管理技术先进,便打电话让岗底技术员杨双奎去学习。他知道杨双奎没出过国,便让爱人帮杨双奎办出国手续办好,并负责送上机,自己则在日本接机,就这样杨双奎“省心”地装了一肚子果树管理技术回到了岗底。

身为经济林专家,李保国爱树也爱得“心疼”。高胜福告诉记者,李老师修剪果树会穿软底鞋以防将树踩伤;做人工干预实验他给树打伞自己却“晾”在雨里;他随身带把剪刀随时留意给果树修枝剪叶;他看到管理不力而受害的果园会发脾气……

真心换真心。李保国对乡亲的一腔热血,换来了乡亲们对李保国的无限深情。一次李保国急着回学校开学术会被堵在山路,一村民愣是将自家土墙院拆了给李保国辟出了一条通道。

有人问李保国:你不图名不图利,为什么这么卖命?他说,我来自农村,见不得农民穷!这就是他的回答!

李保国生前曾提到要把太行山区产业带统一整合,串成一条线,给太行山系上既有显著生态效益又有显著经济效益的“金腰带”。如今他走了,他的骨灰被太行山各地的老乡们带走,撒在他生前为之奋斗的土地上。怀想他感念他的人们,正沿着他开创的山区开发路子,着力打造更好的金山银山绿水青山!

巍巍太行山,永远不会忘记那个一身尘土、两脚泥巴的老山人??“农民”教授李保国!

【学习李保国心得体会3】

平山县葫芦峪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海涛用“恩人”“财神”来形容李保国,“这儿的老百姓都这么叫他”。刘海涛有浓厚的“叶落归根”情结,2007 年,他揣着2亿元回乡,希望改变家乡的贫穷面貌,然而,钱花得差不多了,种的核桃树却长不出东西。在别人的建议下,他请李保国来指导。“来了就说了好几条 不行要我们改,没一点客气,我心里还有点不痛快。”几天后,李保国不请自来。“我看到他的时候,他正在地里给农民做示范。这时觉得这个教授与众不同。”接 触多了,刘海涛便离不开也不愿离开李保国了。“他是用心做事,在地头拿起家伙亲手教,一天,两天……直到做成标准,把标准留给农民。”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