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范文

学习为官不为个人心得体会范文

发布时间:2023-12-09 10:43:52 思而思学网

 学习为官不为个人心得体会【1】

“好酒没得喝了,山珍海味没得吃了,高档餐馆不敢去了”,随着转作风的深入,党员干部有种普遍感受??“严”。截至今年4月底,已有11979人因违反中央八项规定被曝光,其中不乏一餐饭受处分、一顿酒挪位子、一次违规丢帽子的案例。

内设“高压线”、外念“紧箍咒”,还有方方面面的监督目光,确实让各级干部压力不小。“严”也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不同的心态和状态。不少党员干部积极主动,把作风建设当作自我净化的契机。烟酒味变淡了,官架子放下了,办事效率提升了,群众的大拇指也竖起来了,这是“化压力为动力”的正能量。

但也应看到,一些人以“要求严了”为借口,宣称“干事就难免犯错,不干事才不会违规”,抱着“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的心态,为官不为、当太平官的思想有所滋长。于是乎,一些人礼不收了饭不吃了,但该做的事也不做了;一些人平时做敲钟和尚,遇事当甩手掌柜,敷衍了事、消极怠工。

“平平安安占位子,忙忙碌碌装样子,疲疲沓沓混日子,年年如此老样子”。不作为之弊,由来已久;在正风肃纪的新常态下,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重又抬头。固然,公职人员有其正当利益诉求,但如果把干不干、干多少,取决于“好处”有多少、“意思”有多大,这样的“动力机制”,跟“腐败润滑剂”有什么两样?诚然,铁规禁令使约束更严、标准更高,但如果因为怕打碎碗就不洗碗,人为地把“干净”与“干事”对立起来,不正违背了转作风、治积弊、促实干的初衷?

清代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讲了一则寓言故事。一个官员在阎王面前自称生时所到之处只饮一杯清水,以“虽无功,但总无过”自辩。阎王斥道:如果不贪就是好官,那在公堂中设一木偶,连水都不用喝,岂不更好?故事虽为虚构,道理却很深刻。现实中,从为官一任无所作为误了发展,到敷衍塞责得过且过冷了人心,种种不作为现象证明,“公堂木偶”状态危害甚大。占着位置不干事,不仅个人蹉跎岁月、一事无成,更会把政策悬在空中、把问题拖大拖炸,让群众失望心寒。“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封建官吏尚且有此觉悟,党的各级干部,更需敢担当、能干事,以“无功就是过,庸碌就是错”时时自警。

为官避事平生耻。不作为也是作风问题,庸政、懒政同样是渎职。之所以一再强调“三严三实”,提倡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官,正是为了正本清源,引导干部争做既干净又干事的好官。遵守规矩不是无所作为,干净是为了更好地干事,把握了这里面的辩证法,为官才能走正道,任事才会有实绩。

脱离框子的玻璃容易碎。换个角度看,“严”何尝不是一种爱护?“清”难道不是一种自由?多回家吃饭、少出去应酬,让多少干部感到一种解脱。有干部感慨,“八项规定救了我半条命,再也不用拼命喝酒了”。脱离了文山会海,远离了迎来送往,告别了觥筹交错,干部有更多时间精力抓学习、搞调研、问民情,这正是轻装上阵、大有作为的好时候,又怎能浑浑噩噩坐失良机,畏首畏尾自懈其劲?

中央带头执行八项规定,赢得的是全党全民的衷心爱戴,是同心同德、改革进取的巨大向心力。干事难免犯错,但没有理由犯违反八项规定精神的错。“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共产党的干部,命中注定是要干事创业、艰苦奋斗的,要对得起党的重托、不辜负人民的期待,要保持昂扬向上的进取心、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惟其如此,才能书写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大有作为的人生。

学习为官不为个人心得体会【2】

春节后上班第一天,河北省委、省政府召开省级机关作风整顿动员大会,开展为期一年的省级机关作风整顿。“要以作风建设破题开路,调整工作状态,转变工作作风,狠抓工作落实。”河北省委书记赵克志在动员大会上指出。一场着力解决懒政怠政庸政等“为官不为”问题的攻坚战正式打响。(人民网 2月15日)

所谓“为官不为”,是指部分政府官员工作上不作为、不负责的一种现象,集中表现为“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也可以用“庸懒散”来概括。事实上,为官不为本身就是“四风”的体现。

可以说,“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是近些年来一些政府部门的“通病”,为群众办事推诿、拖延等“不作为”行为更是屡见不鲜。毋庸置疑,一些政府部门以及党员干部的“为官不为”不仅严重损害了政府形象及公信力,更成了干群关系日益紧绷的导火索,给社会和谐稳固埋下隐患。

常言道“在其位谋其政”,党员干部必须认识到自己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要用到为人民服务上去,而不是成为以权谋私、自以为是的工具。这不,近日河北省就召开作风整顿动员会,亮剑“为官不为”。

其实,一直以来着力解决“为官不为”是中央及地方的中心工作,但为何总是事倍功半,群众质疑声不断呢?在笔者看来,亮剑“为官不为”,群众点赞是关键。简单来说,一些地方政府部门亮剑“为官不为”总是空喊口号,相关禁令规定难落实,成了“一阵风”。所以,要打好整治“为官不为”的攻坚战,不是出台相应禁令政策就不了了之,而是要做好落实监管,以群众满意为原则。

如此,才能彻底铲除“为官不为”的毒瘤,在党员干部中营造敢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氛围,激励更多想作为、能作为、善作为的党员干部大显身手。当然,也能促使干群关系更加和融洽,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学习为官不为个人心得体会【3】

昨天(15日),中纪委发布了河南、云南、杭州等地关于“作风建设”群众满意度的调查数据。多地调查显示,“慢作为、办事拖延、推诿扯皮、效率低下”已成百姓反感和诟病的问题,群众对行政机关人浮于事、庸懒散拖、推诿扯皮等现象十分不满。

当官要为民作主,作为为老百姓服务的政府部门,应坚持走群众路线,把群众的需求、群众的意见当作行动的方向及指引。在河南、杭州的调查中,分别都有超过半数的群众对党员干部效率低下、推诿扯皮、庸懒散浮拖的作风非常反感,这种作风就是“为官不为”!而如今,领导干部“为官不为”已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全国各地各部门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为官不为”的具体表现为领导干部在工作岗位上掌握领导权力,同时负有相应的职责和义务,却不能及时、有效地履行工作职责,导致工作延误、效率低下,损害党和群众的利益,进而影响党和国家的形象。概括地说,领导干部不作为实质上是“庸政”、“懒政”、“误政”行为。

近两年来,在中央从严治党和强力反腐态势之下,禁令一条接着一条,中央不断加大反腐倡廉力度,查处了一批大案、要案,对一些腐败分子起到了强大的震慑作用。但另一方面,部分领导干部却对此进行了误读,官场上出现了“为官不易”、“官不聊生”的声音,错误地把反腐倡廉和干事创业对立起来,认为改革有风险,干事易犯错,不干事才不会摊上事。于是为了不出事,开始了“为官不为”、“庸官懒政”??对工作敷衍应付、得过且过,遇到矛盾绕道走,见到困难打太极,该抓的不抓、该管的不管,甘当“懒官”、“庸官”。在高压态势下,感到自己有问题的就一门心思研究如何逃脱,感到自己没问题的则怀有“明哲保身”的观念,懒于推进工作,这是目前造成“为官不为”现象的最大原因。我们必须明确,“为官不为”是失职渎职的另种表现,它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危害是潜在的、极大的。李克强总理就曾明确指出,“尸位素餐本身就是腐败,不作为的‘懒政’也是腐败!”刘云山也曾强调,“当官就应该有责任、有担当,‘为官不为’是官之耻辱,‘为官有为’才是做官的本分,如果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揽权不想担责,只想出彩不想出力,是没有资格做领导干部的。”

中纪委指出,对公众十分不满的“为官不为”现象,今后应成为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做人一世,为官一任,要有肝胆,要有担当精神,应该对‘为官不为’感到羞耻,应该予以严肃批评。”的这句话,应作为为官者自我激励的座右铭。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这是每一个为官者的应有之义和为官之本。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