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范文

关于精选栾庆伟案件警示教育录心得体会【多篇】

发布时间:2023-12-12 18:22:01 思而思学网

认清预防职务犯罪“警示教育”的重要性。通过“警示教育”,使我们员工深刻理解江泽民同志指出的“不坚决惩治腐败,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就会受到严重损害,党的执政地位就有丧失的危险,党就有可能走向自我毁灭”的讲话精神,记取中外政权兴亡的历史教训,增强忧党忧国的意识,从实践“三个代表”的高度,自觉做好廉洁自律工作。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精选栾庆伟案件警示教育录心得体会,欢迎阅读!

精选栾庆伟案件警示教育录心得体会(一)

基层工作人员作为党和政府与基层群众联系的纽带,在发展基层经济、维护基层稳定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分析基层职务的特点,剖析其犯罪的原因,从而探索预防基层职务犯罪的对策,对于促基层社会稳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基层职务犯罪的主要特点

1、从犯罪主体来看,科级领导干部居多。在县级行政层面上,科级干部和部门负责人在行政管理体系中是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一方面他们文化程度高、业务能力强,是执行法律、政策和领导决策的重要力量,也是所在单位开展各项工作的重要依靠;另一方面,他们手中握有审批、处罚、支配等实权,又长期处于工作一线,直接与管理对象、服务对象接触,所受诱惑多,腐败风险高,一旦自身把握不住,容易走向犯罪泥潭。

2、从犯罪性质来看,贿赂案件占多数。受贿主体多数为手中握有一定权力的部门领导或业务骨干,审批权、执法权、发包权、分配权成为腐败分子谋取个人私利的重要砝码。

3、从犯罪领域来看,多集中在工程建设领域、国土资源领域、征地拆迁领域等权重领域。随着国家加大工程建设领域的资金投入,与工程建设项目相关的职务犯罪便成为腐败治理的重点。房地产市场近年来持续升温,土地资源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市场价格也在水涨船高,为了更大限度的获取利益,土地审批部门的工作人员便成为不法分子腐蚀拉拢的重点对象,土地审批环节也成为职务犯罪易发部位。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征地拆迁领域也逐渐成为腐败多发地带。

4、从犯罪后果来看,极易引发群体性事件。基层职务犯罪大多侵害群众切身利益,致使群众对当地政府的满意度下降,容易造成干群关系紧张,激化社会矛盾,引发群体性事件。

二、基层职务犯罪的原因分析

1、思想蜕变,法治意识淡薄,是腐败发生的根本原因。在查办的职务犯罪嫌疑人,特别是贪污贿赂案件犯罪嫌疑人中,绝大多数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致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生横行,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于非法谋取个人私利。有的犯罪嫌疑人平时不注重学法用法,法制观念淡薄,逃避处罚的侥幸心理严重是。特别是玩忽职守职务犯罪嫌疑人,甚至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已经触犯刑法。另一方面,从发案单位来看,有些部门没有贯彻经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两手抓两手硬”的方针,单纯重视考核绩效和业务的发展,对干部的廉政警示教育和普法教育则可有可无,或者走走形式,导致了少数国家工作人员价值观扭曲,权力观错位,宗旨观丢失。当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的时候,当面对提拔时步不如己意的时候,心理失衡,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

2、制度不完善,管理失控,让腐败发生“有机可趁”。分析这些成为腐败“重灾区”的行业、领域可以看出,当前的腐败已从“个体性腐败”转变为“结构性腐败”、“机制性腐败”,重要体现形式是许多行业“前腐后继”,案件频发,成为腐败发生的重灾区。究其原因,一个是这些“热点”行业高度集中了较多的经济权力,容易成为“众矢之的”;第二个重要原因,就是现行的分配、管理机制存在漏洞,或者执行制度不严格,让人有机可趁。

3、监督制约不力为腐败发生提供了温床。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按照权力运行理论,监督权是在决策权、执行权之外的一种重要权力,对于保障决策的正确执行具有重要意义。但现在往往是监督失之于软,失之于宽。“上级监督太远,同经监督太软,下级监督太难,组织监督太短,司法监督太晚”,客观生动地反映了目前的监督现状。由于缺乏完善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制约制度,一方面致使滥用职权、以权谋私等现象不能得到及时防范和及时制止,另一方面,也使监督对象更加有恃无恐,从某种角度讲是纵容了犯罪。

三、预防基层职务犯罪的对策和建议

针对职务犯罪的特点和形成内外因的复杂性,需采取措施,从源头上遏制和减少腐败,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1、创新预防职务犯罪宣传途径。一方面,通过电台、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宣传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广泛运用公益广告、廉政教育片、宣传册、微博、论坛等多种形式,扩大社会影响,特别是对于一些大案要案及有重大社会教育意义的案件,一些有特点、有成效的预防工作做法以及一些对反腐倡廉有重要推进意义的预防经验,要通过主流媒体积极进行宣传报道,使预防工作获得社会各界更广泛关注、更有利的支持和更积极的参与。另一方面,扩大预防宣传覆盖面,组建预防宣讲团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乡村活动,提高预防职务犯罪宣传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同时,加强预防职务犯罪警示教育基地建设。充分利用警示教育基地,有针对性地开展职务犯罪警示教育和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培训,为基层开展职务犯罪预防提供平台。新录用公务员上岗前、干部提拔上任前、重大工程开工前,组织有关人员在基地接受一次警示教育,使之成为一种长效机制。

2、加强对重点领域、行业职务用权的监督检查。一是建立对重点工程项目预防职务犯罪同步介入机制。工程建设投资大、周期长、牵涉广,是职务犯罪高发领域的状况。在项目启动之初,组织纪检监察、检察、审计、财政等单位进行实时跟踪监督,开展同步预防,制定预防措施,对关键环节建立健全内部防控机制,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决策和审批权力的监督制约,保障政府投入资金的安全。二是加大对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检查和监督。对少数开发商为谋取暴利,擅自改变房屋容积率和小区公共绿地、公共设施的规划等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由相关职能部门予以制止,加大处罚力度,从而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取得广大群众信任。三是加强招投标市场和政府采购行为的监督和规范。研究制定《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和处置办法》,明确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制度成为必经程序,在工程建设招投标和集中采购资质审查程序中作为准入依据之一。

3、加大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的工作力度。保持查办职务犯罪高压态势。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加大打击职务犯罪的力度,集中精力查办大案要案和窝案串案,在保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同时,通过有效打击来震慑犯罪。充分发挥检查、纪委、监察、审计等执纪执法部门的协调作用,进一步完善侦查信息收集和共享机制,形成查办职务犯罪的工作合力。

精选栾庆伟案件警示教育录心得体会(二)

近期,我阅读了县纪委推荐的案例剖析报告《一个“学者市长”的贪欲伪装术??市原市长栾庆伟严重违纪案件剖析》一文,从中深受启发和教育。栾庆伟踏入仕途之前,是一个出色的学者,30多岁很快从助教、讲师晋升到副教授、教授,至今在各大学术期刊上,还能检索到他发表的论文。因为能力突出,踏上仕途后,他也为人们看好,认为他会干成一番事业。从政后,由于组织的悉心培养,栾庆伟也的确一帆风顺,很快成为正厅级干部,担任市委副书记、市长。可惜的是,权力的增大,并不意味栾庆伟党性的增强。他躺在“功劳簿”上得意忘形,独断专行,无视党的纪律和规矩,“贪权、贪钱、贪色”,逐渐堕入腐败深渊。下面,我谈几点体会:

一、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提高防腐拒变能力

古人讲“以戒为固,以怠为败”。栾庆伟奋斗动机不纯,在追求升迁的同时,思想改造却停滞不前、甚至退化,最终一步步滑向低谷。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我们要认真践行“三严三实”,学习贯彻*同志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讲话精神,在把握党的理论新内涵、新要求的同时,更要将理论思想落到实处。加强日常监督管理,敢于较真、注重日常、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增强自身政治警觉性和政治鉴别力,坚持高标准和守底线相结合,注重规范惩戒、严明纪律底线,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在工作中积极探索,校准思想之标,调整行为之舵,绷紧作风之弦,以实际行动不辜负人民群众重托。

二、注重细微之处,坚守情操和品质

栾庆伟对权力、金钱的追求永不满足,这种贪得无厌使得他心中充满了欲望。他严重违反政治纪律,更背弃了对党的信仰,大搞迷信活动,为自己增添“成功”的筹码,让贪欲得到最大的满足。从他身上为我们敲响警钟,作为领导干部,决不能心存侥幸,搞迂回战术,变着花样收钱敛财;欺瞒组织、对抗组织,企图逃避党纪国法惩处。我们必须从这些反面教材吸取教训,并引以为戒。在工作中继续保持高压态势,时刻保持清醒头脑,防止小节而酿成大错。端正道德思想,严守职业底线,在工作上对得起党和人民。

三、坚持求真务实,扎实干好工作

作为一名领导干部,要心存敬畏,对党“忠诚、老实”,要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到首位。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也宣扬“诚者圣人之本”。可见“诚”是做人之本,更是“为官”之本。而栾庆伟正是因为侥幸心理占据主导地位,掩耳盗铃,驱使他离经叛道、违法犯罪。“侥幸”的人生走不远。党员干部应用求真的精神、务实的作风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前进

精选栾庆伟案件警示教育录心得体会(三)

有些商人把商业交换规则“嫁接”到了权力运作上,把权力上的“帮助”赋予了“价格”,形成了一种畸形的交易关系。有的商人认为只要送得出,不怕收不回,为此,他们精心选择“围猎”对象,并不断变换花样,本人攻不进就攻向身边人,就攻向“朋友圈”。

栾庆伟没有恪守官商交往的“君子之道”,没有把握好公私分明的界限,和商人过度交往中倒在了“官商勾肩搭背”的陷阱里。栾庆伟案涉及多名民营企业老板,他们用金钱利诱麻醉了栾庆伟的警戒意识,致使其党性全失、防线大开。在被老板们“围猎”的同时,栾庆伟也成了党纪惩处的对象。

2007年6月份,开发商王某出资建设研发中心,建成后高新区回购。大楼建成后,王某约栾庆伟在茶馆喝茶,临走时给栾庆伟留下一盒茶,盒内有5万美元。栾庆伟说,“第一次收这么多钱,虽然心里有些不安,但还是留下了”。

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此后,栾庆伟经常到王某开办的体检中心,晚饭后喝个茶,谈谈有关情况,分手时王某都要在栾庆伟车上放点钱,总计100多万元人民币。2009年夏天的一个下午,王某到栾庆伟办公室汇报项目情况,临走时将一个塑料袋放在栾庆伟办公桌上,说是图纸,请栾庆伟看看,档案袋里装了40万美元。栾庆伟说,“这是我第一次收这么多钱,当时特别后怕。”

栾庆伟到大连高新区后,开发商冯某希望得到栾庆伟的支持。2010年秋天的一个下午,冯某说给栾庆伟送点水果,将一个黑色皮箱子放在栾庆伟的车上,栾庆伟打开之后发现是100万元人民币。栾庆伟在交代时说“其实,嘴上说是水果,里边究竟是什么,大家心里都清楚”。

2011年秋天,开发商王某晚饭后约栾庆伟顺道到他家坐一会儿,谈谈有关项目情况。临走时,王某把一个黑色拉杆箱交给栾庆伟,栾庆伟急忙回到办公室,打开一看,竟是100万美元。栾庆伟说“这是我收钱最多的一次,贪欲已发展到难以想象的程度了,太可怕了”。

案例剖析

文质彬彬的“跨界”教授官员,何以走上了腐败之路?高级知识分子又如何向“鬼神”寻求寄托?栾庆伟一案令人警醒。

一是党员领导干部要正确看待自己。栾庆伟从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成长为党的领导干部,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组织的培养与信任,但随着个人的成长、环境的变化,他的“特权思想”萌发,渐渐发展到“思想上不在党”,热衷于封建迷信,丧失了党性观念和党员的资格标准,无尽的欲望驱使他走向贪腐的迷途。党员干部只有正确对待名利、地位、权力,才能战胜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想。

二是手莫伸,伸手必被捉。栾庆伟善于“巧妙伪装”,不收小钱小物,借以树立自己的“廉洁形象”。自以为很聪明,可以瞒天过海,实则“聪明反被聪明误”。栾庆伟更多的是心存侥幸,不愿相信事实而已。

三是要加强对“一把手”的任用考核和日常监管。在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形势下,必须抓住关键少数,进一步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要把纪律挺在法律前面,把严明党纪体现到对干部的日常监督管理中,抓早抓小,动辄则咎,发现苗头及时提醒,触犯纪律及时处理,不要使小错误演变成大问题。

四是权力和贪欲相伴必定导致腐败。党员领导干部面对各种形式的诱惑,任何时候都不能自我麻痹,让别有用心的人乘虚而入。不正当利益的背后往往是陷阱,暗藏着对方更大的利益请托,如果不守住做人、处事、用权、交友的底线,保持定力,就会为自己的行为付出惨痛代价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