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范文

党员观看人民的名义的心得感想【汇总】

《人民的名义》之所以广受人民欢迎,就是因为它用生动的方式诠释了一个朴素的道理,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执政党和政府最重要的产品就是民心。下面是思而学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党员观看人民的名义的心得感想,希望对您有帮助!

党员观看人民的名义的心得感想(一)

这几天,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正在热播,好评不断,引发热议。

一部电视剧再次带动了全社会对腐败问题的关注,也提醒我们需要思考一个问题:反腐败斗争,究竟是在较量什么?党的十八大以来,正风反腐始终在路上,成效显着,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但这不意味着反腐败可以停一停、缓一缓,须知道腐败与反腐败永远处在权力天平的两端,一直进行着残酷的较量,也只有反腐败的力度和强度不断加大,才会真正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从这个意义上说,反腐败的成绩都是暂时的,反腐败的斗争需要持续进行下去,这也是锤炼党员干部队伍、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的必然要求。

既然反腐败斗争是一场持久战、拉锯战,那么这场必须打赢的战役究竟在争夺什么呢?不弄清楚这一点,就无法弄清楚反腐败斗争工作的重点和深远意义。当然,围绕着权力展开的腐败与反腐败的斗争,对不同主体而言,所较量的也不尽相同。

对官员来说,反腐败是在较量“如何用好权”。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但是它往往由官员直接行使,腐败就是滥用权力的结果。最朴素的理解,反腐败斗争就是让官员们敬畏权力、善待权力、善用权力。否则,不管官大如苏荣,为自己和家人谋利,开设“权钱交易所”;还是官小如魏鹏远,用审批权巨额受贿,成为“小官巨贪”,无不是异化了权力、扭曲了自我。其实,电视剧中的部委处长和副市长,都是权力观、金钱观出现了大问题,如此,谈何人生观、价值观,更没有对党和人民的初心了。

对政党来说,反腐败是在较量“如何更纯洁”。一个政党犹如一棵树,从小树苗到大树干,每一次成长都伴随着“阵痛”,需要找找蛀虫、杀杀病菌。相反,如果任由贪腐分子吮吸“营养”,就算是长大了也免不了千疮百孔,看似有规模、够庞大,但终究难以“参天”。说到底,政党特别是执政党,尤其是带领13亿多人民追梦的执政大党,自身不健康,如何有力量来干事创业。对执政党来说,反腐败就是对自身疾病的一场勇敢“反动”,是剜毒疗伤,这少不了疼痛,就像我们党在十八大以来,中央纪委立案审查中管干部240人,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116.2万件,给予纪律处分119.9万人,以来共追回外逃人员2566名。数字背后是思想建党、组织建党、制度治党紧密结合的成果,“纯洁”决不是形容词,而是反腐败斗争中的“动词”,是每一名党员都应达标的底线要求。

对人民来说,反腐败是在较量“如何得民心”。权力离老百姓很近也很远,就像人们在关注反腐剧、讨论反腐斗争一样。不过,官员廉不廉、政党纯不纯,老百姓都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人常说,得民心者得天下,我们党能够从弱变强、从建党到建国,成功经验就在于“得民心”。曾说:“不得罪成百上千的腐败分子,就要得罪十三亿人民。”,一语直击反腐败斗争的要害:这是一场不折不扣的人心战。“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反腐败的实践证明,赢得民心需要打虎拍蝇、打虎拍蝇也赢得了民心。

“腐败最严重的不是贪了多少钱,而是人的堕落,是世道人心的失落。”《人民的名义》是艺术化了的现实,而我们更需要直面现实、直面问题。这也如同行进中的中国,不管速度有多快、成绩有多好,都不能忘了发展是在较量着什么,那就是“以人民为中心”,而这也恰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人民名义”。

党员观看人民的名义的心得感想(二)

该剧保持了周梅森一贯的贴近时代、家国情怀、重视悬念、层层剥笋的风格,充分展现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反腐败决心和人民检察官公正司法的良好形象。

张平阅读了20集的剧本后表示“近年来,不论电影还是电视,看到的当代剧题材大多是儿女情长、婆婆妈妈、勾心斗角、玄幻穿越,能写多黑就写得多黑,老百姓看得多闷就多闷。我们的时代需要大气蓬勃、充满正气、正能量电视剧,这样的戏久违了”。

作为一部在*、新形势下的反腐作品,该剧不仅写出了当下反腐斗争的复杂性、艰巨性、多面性,更将其提高到了依靠文化、法律、制度进行反腐的高度上。剧本既延续了周梅森作品格局宏大、抽丝剥茧、悬念迭起的艺术风格,又结合当下的国家实际和社会热点多有创新和突破。

该剧突破了“上级是廉洁的、贪污的只是副手”这种创作模式,而是把反腐的斗争推向深处,最高级别延伸到副国级官员。“近几年接连落马的副国级官员已经不在少数,《人民的名义》将其搬向荧屏,可以说是对现实的真实再现,也是时代的进步,也显示出我党净化自身的勇气。”。

人物造型摆脱了主旋律政治剧中亮相必以中山装,衣着必以黑蓝灰的暗色调为主的固有印象,反而造型干练时尚,让人眼前一亮。

该剧在风格上,贴近*特征,把脉观众新时期的审美脉流,将厚重、敏锐题材在影像、表述上做了深入浅出、充满日常生活化的处理,其邀约参演的数十位明星都非政治剧面孔,他们其中很不少是偶像剧、古装剧、生活剧的常客,这既从表演上保证了实力品质,更从观感上强调了“新鲜度”。除此外,在视觉感受上与十年前的政治剧相比。色调上更加亮眼,演员的造型也更趋于年轻时尚化 。

党员观看人民的名义的心得感想(三)

热播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光明区信访局”的场景让人记忆犹新,让人终身难忘。从这个镜头里,我们看出了有些官员的丑恶嘴脸,他们不仅没有好好地为人民服务,反而想尽办法去折腾来上访的群众。由于信访窗口不高不矮,让人站也不是,坐也不是,只好屈着腿,半蹲着。信访群众在信访窗口由于屈着腿,十分难受,只好草草地反映问题,回到家后休息多天才能恢复。

有的官员嘴上口口声声称老百姓是自己的“衣食父母”,父母来向“子女”反映问题,而那些“不孝子”却让“父母”屈着腿、弯着腰、低着头来求他们。有句话叫做“艺术来源于生活”。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那个“光明区信访局”的镜头却真实地出现在郑州市社保窗口。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的那个折腾上访群众的信访窗口,是按照大贪官丁义珍的要求设计建造的,我们不知道与电视剧中那个信访窗口一样的郑州市社保窗口是谁设计的?这样设计是何居心?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那个折腾上访群众的“光明区信访局”窗口,在郑州社保局服务窗口再现,确实让人尴尬。当地郑州市社会保险局相关负责人辩称,原来大厅里肯定是有凳子的,只是人多的时候不知谁给挪动了。这话听起来完全有推责的意含。其实,有没有凳子与窗口高低无关。关键是当初设计建造的时候,有没有真心地为民众着想?如果真心地为民着想的话,就应该亲身地去体验一下,看看银行等那些服务优秀的窗口是如何设计的?

再说,就算郑州社保窗口原先是有凳子的,人多的时候被人拿走了。这也说明这个局服务窗口管理存在着严重的管理问题。每个窗口都没有了凳子为何没有人看得到?老百姓屈着腿,半蹲在那里办事,为何没有人看得到?因此,有关部门一定要查一查这个窗口是谁设计的,当初为何这样设计?这个窗口又是如何管理的?对于这种作风问题一定要严肃查处,给广大人民群众一个说法,使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光明区信访局”一样一样的场景不会再现。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