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招生

自主招生,教育部再念高校自主紧箍咒

教育部再念自主选拔“紧箍咒”

严禁变相招收艺术体育类专业或艺术特长生、高水平运动员等类型考生;
严禁突破自主选拔录取招生计划录取;
严禁偏离试点定位进行恶性生源竞争,以“签订预录取协议”“入校后重新选择专业”等各种方式吸引生源或向考生违规承诺录取;
严禁变相招收艺术体育类专业或艺术特长生、高水平运动员等类型考生;
严禁突破自主选拔录取招生计划录取;
严禁突破经公示的优惠分值录取;
严禁更改经公示的入选专业录取;
严禁在发放新生录取通知书或新生入学报到环节更改考生录取专业。
中国人民大学自主招生爆出黑幕、校方宣布停止自主招生后,教育部27日发文严明自主招生纪律,强调各试点高校要坚持“集体议事、集体决策”,严格按照招生简章对考生报名申请进行审核,面试过程须全程录像,及时公开考生笔试和面试成绩。
在这项通知中,教育部以“六个严禁”强调要“严格执行政策规定”:严禁偏离试点定位进行恶性生源竞争,以“签订预录取协议”“入校后重新选择专业”等各种方式吸引生源或向考生违规承诺录取;严禁变相招收艺术体育类专业或艺术特长生、高水平运动员等类型考生;严禁突破自主选拔录取招生计划录取;严禁突破经公示的优惠分值录取;严禁更改经公示的入选专业录取;严禁在发放新生录取通知书或新生入学报到环节更改考生录取专业。
通知要求,各试点高校要成立由校长、分管校领导和校内纪检监察等部门负责同志组成的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坚持“集体议事、集体决策”。
充分发挥学科专家的作用,严格工作人员的选聘、培训、考核。各试点高校要细化与学科门类或领域相适应的报名条件,严格按照招生简章对考生报名申请进行审核,合理确定参加考核的考生人数。
加强笔试和面试考核管理,面试过程须全程录像,笔试尽量安排在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点。确定考核合格拟入选考生名单时,须明确考生入选专业及录取优惠分值,并在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公示10个工作日后方可正式通知考生。
通知要求,各试点高校要深入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及时公开考生笔试和面试成绩、考核合格标准、拟入选考生名单及入选专业和录取优惠分值、录取结果、违规处理结果、新生复查结果等信息。要自觉接受纪检监察部门全程监督。对试点高校严格执行动态管理和准入退出机制,凡是政策执行不严格、管理不规范、问题突出的,一律停止试点资格,并追究学校及有关人员责任。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指出,教育部此次发文是相对保守的“打补丁”式的解决办法,从长远看,高校自主招生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部署的改革方向,今后从宏观上要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从微观上要建立专业的自主招生团队,同时确保相关方监督到位,这才是系统解决问题的方法。
据悉,目前教育部已经部署,90所自主招生试点院校开展全面自查,自查结束后,教育部还将派出工作组进行检查。
谁来约束 权力边界
——专家解读教育部自主招生禁令
一段时间以来,中国人民大学自主招生出现问题引发公众信任危机。在人大紧急叫停自主招生后,教育部27日发文严明自主招生纪律,以“六项严禁”规范自主招生的权力边界。
然而,一纸禁令能否遏止招生腐败?高校招生如何摆脱腐败纠结?记者就此采访了有关专家。
权力不受监督成为自主招生腐败温床
今年11月,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蔡荣生被带走接受组织调查。此后不久,中国人民大学宣布暂停自主选拔录取招生。
“招生领域是教育腐败的高发地带。”高等教育问题研究学者、上海交大教授熊丙奇[微博]认为,在以往中国试点高校自主招生过程中,教育部门给了高校一定的招生自主权,却没有推动高校治理结构的调整,高校内部依旧实行行政治校,行政权力可干预招生过程,一些高校的行政领导没有履行改革责任,却把自主招生作为高校的“办学资源”,以此谋求利益。
当前,我国高校校长由上级主管部门任命,有行政级别。学校内部行政、教育、学术权力不分,行政权主导教育和学术资源配置,直接介入教育事务和学术事务。
有资料显示,中纪委曾警示招生是教育腐败重点领域。2008年以来,北京市查处高校腐败案发数上升一倍,近一半案件涉及招生、人事问题。
南京市中小学生学习力研训中心主任谷力认为,考生评价标准单一、不清晰,也是招生腐败得以滋生的重要土壤。从实践层面看,高考侧重考查知识,自主招生侧重学科竞赛,而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缺乏标准,很容易引发争议。
3月16日,在安徽新华学院考点内,考生在排队候考。当日,全国27所优秀高校的“北约”“华约”“同盟(也称‘卓越’)”三大自主招生联盟的笔试同时举行。
构建现代学校制度迫在眉睫
教育部在进一步规范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中提出的第一条要求就是成立由校长、分管校领导和校内纪检监察等部门负责同志组成的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坚持“集体议事、集体决策”。
“构建依法治校的现代学校制度已经迫在眉睫。”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不仅自主招生存在领导干部说了算,高校还存在诸如人事任免等重大决策“一言堂”、学校教职员工选举投票“走过场”等各式各样的怪现象。
颇具戏剧化的是,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的部署,今年早些时候,首批6所大学率先公布高校章程,启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中国人民大学首当其冲。
“光有章程并不等于建立了新的大学制度。”储朝晖说。
熊丙奇说,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包括推进行政权力、教育权、学术权分离,学校内部制约行政权力,校长实行公开民选,实行大学理事会治理,大学行政由理事会负责,行政不得干预教育、学术事务。学生也有权利参与办学监督。
2月12日,在南京广播电视大学考点,家长[微博]在雨中迎接考生出考场。
自主招生不能浅尝辄止
专家都注意到,在中国人民大学自主招生问题曝光后,公众产生了一连串疑问:其他自主招生学校还有没有类似问题?如果5%的自主招生指标都有猫腻,整个高校招生录取体系还能信赖吗?
“自主招生仅是腐败的出口,恶的根源不在自主招生。”储朝晖指出,我国现在的高校招生类似于当年的价格双轨制,当时出问题不在于有市场,而在于行政主导的计划体制下有权人操纵市场,或市场作用的空间太小;现在自主招生出问题不在于有了自主,而在于这种自主依然是以计划体制为基础,控制在不受监督的行政权力手里。
储朝晖认为,完全由学校专业团队自主招生有利于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体系。
招生招得好就会对这个学校有利,如果哪所学校要以此腐败,利益相关方都会反对。同时,各所参与招生的学校也会形成一个“牛吃草”的平衡机制,每所学校都会像牛一样尽可能地找最好的草吃,招收他们认为素质较好的学生,这样一方面可以在总体上能避免计划体制下各地因指标分配不均造成的招生不公平,另一方面也会促进高校在竞争中实现整体质量提升。
针对教育部提出的对试点高校严格执行动态管理和准入退出机制,几位接受采访的专家似乎都不甚认可。
“如果因高校没用好权,教育行政部门就把权收回去,改革将难深入推进。”熊丙奇说。
现状
高校“低调”“掐尖”升级 招考“瘦身”
3月24日,一位考生步入合肥市第一中学考点。当日,南方科技大学自主招生能力测试在全国14省同步举行。
一再推迟的“北约”、“华约”和“卓越”三大高校自主招生联盟联考方案日前对外公布。中国人民大学没有出现在“华约”名单中。而此前,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原处长蔡荣生因涉嫌违法违纪接受调查。在舆论对高招“黑幕”强烈的谴责和质疑声中,高校自主招生格外引人关注。记者调查获悉,与以往各大高校争相展示学校特色不同,时下自主招生的话题成为一些高校的“雷区”,招办人士大多避而不谈。而饱受舆论诟病的“掐尖”大战却有升级之势,招生计划、笔试科目出现了一定程度“瘦身”。
高校“遮遮掩掩”自主招生似成“雷区”
在“北约”、“华约”和“卓越”三大高校自主招生联盟联考方案对外正式公布的同时,还有近半数拥有自主招生资格的高校尚未公布自主招生简章。而往年此时,各大高校自主招生报名早已进行得如火如荼。
2003年,我国正式启动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具备自主招生资格的学校从最初的22所增加至90余所,学校从最初的清华[微博]、北大等知名高校到如今的一本、二本等众多院校。10年间,舆论对高校自主招生的质疑从未间断。今年,记者在北京、江苏、湖北、广东等地采访时发现,“自主招生”成为多所重点高校招办负责人的“雷区”,不仅是该校自主招生的整体情况,甚至对方案本身,相关负责人都是谨小慎微,避而不谈。
“掐尖”大战继续升级 高分“抢人”再出新招
“华约”“北约”“卓越”等三大联盟都把联考时间定在了明年的3月1日。此举被业内评价为各大高校为争抢生源的“掐尖”大战,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作为“北约”联盟高校之一的华中科技大学[微博]把湖北、湖南、河南、江西四省学生参加单独组织的“校考四省”笔试也定在了3月1日。这四省考生在“北约”“华约”“卓越”和华科的自主招生报考中,只能“四选一”。除了三大联盟组织的标准化考试选拔成绩优异的考生,一些知名高校再出新招,推行新的选拔类别,旨在将各学科领域的顶尖人才“一网打尽”。
记者调查了解到,随着参与高校范围的扩大,参加人数不断增加,自主招生考试俨然变成了一场“小高考”。在广东广雅中学、华师附中、深圳中学等学校,准备报名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学生至少占全年级的三分之一,多的占全年级的六成以上。
招生规模“瘦身”考试科目精减
中国人民大学暂缓自主招生一年;该校原招生就业处处长蔡荣生被查。业内人士普遍把这两件事联系在一起,认为“人大事件”将对未来高校招生改革产生影响。
面对“掐尖”和腐败的质疑,的自主招生在招生计划、考试科目等方面全面“瘦身”。今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试点高校的自主选拔录取计划不超过本校年度本科招生计划总数的5%,候选考生原则上不超过自主选拔录取计划数2倍。此前,有的试点高校自主招生计划从5%升至8%,一些省属院校甚至一度升至10%。 除了有高校“罕见”退出,自主招生的笔试科目也大大减少。广州市一中副校长李自可等多位校长分析,在三大联盟笔试科目中,外语、化学、政治、历史、地理等科目开始淡出,初步体现了不超过两门的特点。
一些教育界人士和专家认为,包括自主招生在内的单项改革很难根除当前高考制度的弊端。今后,高考制度改革要坚持系统思维,在探索招考适度分离的基础上,全面统筹推进社会化考试、学生综合评价、高校多元录取等一系列改革举措。 本组稿图据新华社
链接 高校自主招生 10年间
自2003年我国正式启动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以来,具备自主招生资格的高校数量从最初的22所增加至90所,高校层次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名校”拓展开去。10年间,从教育部的政策规范到各地各校的自主招生思路手段,都在不断调整变化。
2003年,教育部批准了第一批22所高校开展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出于公正性的考虑,教育部明确规定,各校自主招生人数不得超过试点学校年度本科招生计划总数的5%。
2006年,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率先实行自主招生“预录取”改革,通过面试的学生即获得预录取资格,高考成绩仅作为参考。
,北大推出“校长实名推荐制”,这一做法随即被清华、人大等校效仿,推出“领军计划”“校长直通车计划”;同年,清华、上海交大等5校实行自主招生联考。
,教育部给自主招生降温,重申“5%”的名额限制。
,教育部提出试点高校自主招生向农村地区中学或申请考生适当倾斜。
,教育部对自主招生候选人数量设置了上限,规定“原则上控制在自主招生录取计划数的120%,最高不超过200%”。
10年间,在高考公平的呼声中,一些高校在自主招生中注入“农村”元素,面向贫困地区学生转投计划进行自主招生,和国家扶贫定向招生计划一起为寒门学子拓宽成才通道。

教育部再念自主选拔“紧箍咒”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