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乡愁”成为一个传说,当乡村成为破败凋敝的代名词,点亮乡村文明的星光在哪里?乡村的三尺讲台,不仅事关广大乡村学生的命运,更关乎乡土文明的未来。新的形势下,330万乡村教师如何支撑起乡村教育的发展,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点亮乡土文明的智慧之灯?
面对这一严峻的现实,敬德书院于2015岁末之际,与中国教师报、《中国教师》杂志社、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家书院联合举办“中国教师?敬德会讲”第二期,来自全国各地近50位教育界代表齐聚敬德书院,就“乡村教师与乡土文明”展开了一次小众、高端的主题讨论。
《中国教师报》总编辑刘华蓉致辞
会讲伊始,北京市海淀区教科所所长、敬德书院执行副院长吴颍惠女士首先做了发言,为本次会讲破题。她指出,敬德书院一直以来都致力于儒学的传播。中国文明被称为乡土文明,亦是因为乡村曾经是儒家文化的沃土,培育了传统文化忠孝仁厚的风格,成为中国文明经久不衰的源泉。正是对儒家文化的热爱,我们需要探究儒家文化的根,我们发现儒家的文化来自于农耕文明,重视宗族血缘,儒学中关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上下有序,内外有别是儒家文化的基本思想。中国儒家文化的根来自于乡村,“只有乡村文化的复兴,才有中华民族的复兴。”在城市化建设中,我们还要寻找和建设乡村文化。我们农村的教育还有农村的教师,在整个乡村文化的保护中间,处于什么作用?我们在思考,能不能把两个话题放在一起,一个是乡村文明,一个是乡村教师。这次会讲,请大家来听一下教育系统是怎么认识乡村教育的
北京市海淀区教科所所长、敬德书院执行副院长吴颍惠发言
在吴颍惠所长的精彩引题之后,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许涛司长与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敬德书院荣誉院长楼宇烈先生各自作了发言。
许涛司长首先谈到乡村教师的概念,按照国家定义,他们即是在村中心区和村庄这个区域工作的老师。这个人数至今是330万,而在贫穷区域的教师数量则是170万,就是这些教师支撑了中国的乡村教育。许司长从目前乡村教育概况、重点实施项目、研究方向、解决策略方案等几大块内容进行深入剖析阐述。他特别提到怎样留住乡村师资的问题,观点明确地表明就是要涨薪水。此外,许司长还谈到对于乡村教师最关心的问题??职称问题,引起台下的教师们雀跃。他说,我们做了一个重大的突破,从此以后,乡村教师评定职称不再考外语。考外语对于大学教师来说是必须的,但是对中小学教师没有必要。但我们也有很细的指标,也不是随便就可以评职称。而后,对于教师编制、教育均衡、教师待遇以及教师荣誉等方面问题,许司长都一一作了或政策或事例的解读和阐述。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敬德书院荣誉院长楼宇烈先生发言
接着许司长,楼先生谈到教师职业的神圣性问题。他说,教师的职业是关系到千秋万代,子子孙孙的,其神圣性就体现在这个地方。教师想要受到社会的尊重,首先要教师自己尊重自己,尊重自己神圣的地位,或者这样的职位。我们为人教师,传授的就是为人之道,做人的道理。授的是为学之方,怎样去学习,学习是为了什么,而不是死读书、读死书。另外还要解偏僻之惑,帮助学生全面地看问题。传为人之道,道为学之方,解偏僻之惑。这不仅仅是对乡村教师的要求,也是对所有教师的要求。
随着发言的进行,本次会讲也渐入佳境。本次主题会讲邀请了三位主讲人,他们是北京师范大学的徐勇教授、江西弋阳教育局的方华局长和首届“启功教师奖”获得者、重庆市奉节县永安中学张祖安老师。三位主讲人分别就自身对“乡村教师与乡土文明”这一主题的理解发表了看法。
其中,徐勇教授特别提到了古代乡村教育中的私塾体系。古代塾师的社会形象,主要是人为塑造,或者秀才、进士们塑造的,所以在这些人眼中塾师的形象非常不好。不懂装懂,腐朽世俗,这是塾师在过去历史文献中留给我们的形象。但是在乡村社会,塾师他们的地位主要是那些没有文化和少文化的社会大众所奠定的,塾师受到这些人的尊重并且享受非常高的社会地位。塾师作为古代乡村的知识分子,作为当地的知识精英,以研习儒家学说为己任。他们是乡村社会道德礼仪的看护者,他们谨言慎行,劝导乡民向善行善。塾师的消失,也就意味着乡村文明的消失
敬德会讲学术委员会主任、首届轮值主席顾明远先生总结发言
来自江西弋阳的方华局长以《乡村,难以释怀的情结》为题,介绍了弋阳县的文化背景、教育概况。尤其提到他们办学的一个重要观点:“用良好的校风影响家风,改变民风”。方局长指出,孩子教育最关键的是环境和氛围,限制乡村学生发展最主要的原因是农村没有一个很好的教育生态,教育被社会所牵制、异化。乡村教师之所以留不住,原因主要有三:第一个是待遇,第二是整个乡村的生存环境和公共服务,第三是乡村教师的寂寞和孤独。基于此,关于弋阳的教师培训,我们的宗旨是:用身边的人教育身边的人,用身边的事感染身边的事,让老师感到这个可学,能学。此外,校园文化建设很重要。乡村教师一定要理解乡村,把自己与乡村结合。理解教育的意义、乡村的孩子,唤醒教育欲望和帮助。随后,他举教育案例说明乡村教师要融入乡土文明,让教育成为大家的事情。
张祖安老师作为首届“启功教师奖”获得者,谈到乡村教育慷慨激昂,他认为回归乡土文明是一个好的现象,并且谈到一些具体的授课经验。一是将有本土文化的诗歌引入课堂教学,从而培养学生乡土文明气息。二是找准学生的兴奋点,将历史名人古迹与夔州文化结合,以旅游文化促进学生之情。其三,以英雄文化壮学生之志。设置“热爱家乡文化奖”,激发同学对家乡的自豪感。张老师将自己多年的授课心得与乡村教育理念无私地分享给大家,着实让来宾们感受到他对乡土文化的真诚热爱,体验到一种浓浓地乡土教育情结。
最后,敬德会讲学术委员会主任、首届轮值主席顾明远先生为会讲致辞。顾先生表示,总的来讲农村的学校现在在硬件上还可以,最缺乏的还是师资。尊师重教还是在口头上,没有落到实处。尊重老师,相信老师,依靠老师还都没有完全做到。真正的乡村教师就是村里的教师,与乡村文化密切相关。村里没有教学点,没有教师,那么这个村也就没有文化了。我一直主张要做全科教师,怎么保存乡土文化,关键是教师,他有了水平就能保存当地的文化。无论如何,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第一位的。社会真正做到尊重教师、相信教师、依靠教师,乡村教师才有希望。顾先生坦言:我们教师有一个幸福的职业,问题是我们该怎样去理解。最后,顾先生提前向广大乡村教师拜个年,希望来年有很大的发展很大的提高!
顾先生的致辞为会讲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但会讲所讨论的主题依旧要生生不息,这不仅仅是一次观点研讨,更是一次理论与实践的真实对接。点亮乡村文明,让乡愁不再是传说,让我们为乡村教师的发展做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