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素材

铜川历史名人排行榜具体前十名有哪些

铜川历史名人排行榜具体前十名为孙思邈、柳公权、傅玄、令狐德棻、范宽、傅祗、柳仲郢、傅咸、傅干、温韬、令狐楚、令狐绹、李傕,具体名单见下文。

一、铜川历史名人排行榜具体前十名有哪些

孙思邈

孙思邈(公元581年-公元682年),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耀州区)人,唐代医学家、道士,中医医德规范和大医精诚的制定人。他自幼多病,故立志于学习医学知识。青年时期开始行医于乡里,其提倡并践行以“不治已病,治未病”为宗旨的预防医学思想,被誉为“药王”。他的著作有《备急千金要方》(又称《千金方》)30卷,又30年,撰成《千金翼方》30卷。孙思邈埋头医学研究,躬身医疗实践,对我国医学发展有承前启后的重大贡献。他在《千金要方》中写了专论医德的“大医精诚”篇。孙思邈对中医药的贡献和影响是巨大的,他的《千金要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被国外学者推崇为“人类之至宝”。他还是第一个完整论述医德的人,被誉为“古今医德医术堪称一流的名家”,尤其对医德的强调,为后世的习医、业医者传为佳话。

柳公权

柳公权(公元778年-公元865年),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耀州区)人,唐朝中期书法家、诗人,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又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他曾因书法才华被唐玄宗召入宫中,成为御用书法家。然而,他却因得罪权臣而被贬为民。在这段艰难的岁月里,柳公权并没有放弃对书法的热爱,反而更加努力地钻研和创作。最终,他的书法成就得到了皇帝的认可。柳公权的代表作品有《神策军碑》、《玄秘塔碑》等。其中,《神策军碑》书于会昌三年(843年),原石早佚,仅存宋拓本上册。墨迹本《蒙诏帖》书于长庆元年(821年),传为他的作品,写得亦极精彩,黄山谷等曾受其影响。柳公权的楷书结构严谨,笔画锋棱明显,如斩钉截铁,偏重骨力,书风遒媚劲健,可与颜真卿的雄浑雍容书风相媲美,被后人誉为颜筋柳骨 。他的书法对后世影响极大 。

傅玄

傅玄(公元217年-公元278年),字休奕,北地泥阳(今陝西铜川耀州区)人,是中国三国时期魏国文学家、思想家。傅玄少年时因父母早亡,身处孤贫之中,折节发奋读书。于魏齐王曹芳正始年间(240年-249年),傅玄与王沈等共撰《魏书》。后参安东、卫军军事,转温令,再迁弘农太守,领典农校尉。傅玄党附司马氏。咸熙元年(264年),傅玄受封鹑觚男,后进爵为子,加驸马都尉。时武帝广开言路,傅玄上书批评魏武帝、魏文帝好法术和慕通达所带来的虚无放诞的风气,议尊儒学。傅玄工诗,尤以乐府盛名。 其乐府诗典雅工丽,具有说教性,作有《艳歌行》。 其诗繁富精工,文辞富艳,描写铺缛,这种写法和风格对太康文学产生了一定影响。傅玄虽然未专门从事于教育活动,但在魏晋崇尚老庄的学说时,他独树一帜,大力提倡儒家的伦理哲学,主张尊儒尚学,反对清谈习气;在社会经济方面,其提出贵农贱商的办法,对当时的政治和教育都有很大的影响。

令狐德棻

令狐德棻(公元583年-公元666年),字季馨,宜州华原(今陕西铜川耀州区)人,唐朝史学家以及政治家。他出身敦煌豪门,博涉文史,少有文名。隋朝末年,授药城县令。唐高祖起兵后,任大丞相府记室,迁起居舍人、礼部侍郎、国子祭酒、太常卿等职。唐高祖入关后,其为大丞相府记室。武德年间(618年-626年),令狐德棻独立主编《周书》,参与编撰《艺文类聚》、《五代史志》、《大唐仪礼》、《氏族志》、《太宗实录》、《高宗实录》等10余种史书。历高祖、太宗、高宗三朝达40余年 。令狐德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他对唐代文化的贡献上。他在新朝建立之初,及时向皇帝提醒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建议并主持购募遗书,从而及时地抢救了大批散失的古书图籍,表明了他的远见卓识。这一大规模求书壮举,为贞观初的古籍整理工作和大规模修史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唐代文化高潮的到来奠定一个良好基础 。

范宽

范宽(约公元950年—约公元1032年),又名中正,字中立,陕西华原(今陕西铜川耀州区)人。北宋画家,名列北宋山水画三大名家之一。范宽性疏野,嗜酒好道,擅画山水。初学李成,后自成一派,被誉为“范宽山水”。他的画风清新自然,笔墨淡泊,构图简洁明快,富有诗意和哲理 。范宽的代表作品有《溪山行旅图》《临流独坐图》《雪山萧寺图》《雪景寒林图》等。这些作品都是山水画,以笔墨淡泊、构图简洁明快、富有诗意和哲理而著称。元朝大书画家赵孟頫称赞范宽的画“真古今绝笔也”,明朝大画家董其昌评价范宽“宋画第一”。元代汤垕《画鉴》则认为“宋世山水超越唐世者,李成、董源、范宽三人而已”,又谓“董源得山之神气,李成得山之体貌,范宽得山之骨法,故三家照耀古今,为百代师法”,对范宽的艺术成就作出很高的评价。

另外铜川还有傅祗、柳仲郢、傅咸、傅干、温韬、令狐楚、令狐绹、李傕等历史名人。

二、铜川历史沿革

夏代和商代,隶属古雍州,先后为当时的属国扈、华原、豳的领地。

周代,隶属豳邑。

春秋战国时代,为秦国的领地。秦厉公二十一年(前456年),设置频阳县(县治在今富平县薛镇),辖今铜川。

秦代(前221—前206年),隶属内史地。

西汉景帝二年(前155年),开始设置祋祤县。县治在今耀县城东约半千米的河东堡,归左内史统辖。除今郊区焦坪一带隶属上郡漆垣县外,其余大部分隶属于祋祤县。西汉太初元年(前104年),左内史改为左冯翊。祋祤县隶属左冯翊。

新莽时,祋祤县改属列尉大夫。后,祋祤县制撤销。

东汉永元九年(97年),又设置祋祤县,隶属左冯翊。

三国魏时,今甘肃省宁县境内的泥阳县侨置于祋祤县,祋祤县遂被撤销。泥阳县隶属雍州北地郡,郡治在今耀县县城。

西晋时,铜川地区从泥阳县分出,划入冯翊郡频阳县。

十六国前赵时,铜川地区隶属豳州北地郡。郡治在今耀县。前秦和后秦时,铜川地区隶属北地郡。前秦在今市郊区城关济阳寨设置铜官护军。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设置铜官县,县治在今市郊区王益乡高坪村附近,隶属雍州北地郡;撤销铜官护军,其地并入土门护军。景明元年(500年),撤销频阳县,分割铜官县部分地区,连同今富平县东北部分地区,设置土门县,隶属雍州北地郡。永安元年(528年),土门县改属宜君郡。孝武帝时,另置黄堡县,隶属雍州宜君郡。

西魏时,沿袭铜官县、土门县建制。铜官县属宜州宜君郡,土门县属宜州通川郡。

北周建德四年(575年),铜官县改名同官县,隶属宜州。土门县建制保留。

隋代,沿袭同官县、土门县建制。开皇二年(582年),改宜君郡为宜州,同官县隶属该州;大业二年(606年),改属雍州;后属京兆郡。大业二年(606年),撤销土门县,其地并入华原县;后恢复土门县建制,隶属京兆郡。

唐代,沿袭同官县建制。武德年间(618-626年),隶属宜州。贞观十七年(643年),改属雍州。是年,撤销土门县建制。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决定将坐落在宜君县西南山谷的仁智宫改名为玉华宫(在今郊区金锁乡玉华村),并将宜君县治迁驻于此,县属雍州。永徽二年(651年),宜君县与玉华宫同废。天授二年(691年),同官县改属宜州。大足元年(701年),撤销宜州,同官县改属雍州。天复年间,为北方割据政权岐的领地。

五代,先后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领地。后梁开平三年(909年)三月,同官县由京兆府改属同州。后唐同光三年(925年)七月,改属耀州。后晋、后汉、后周时属耀州。

北宋,同官县隶属永兴军路耀州。

金代,同官县隶属京兆府路耀州。

元代,同官县隶属陕西行中书省奉元路耀州。

明代,同官县隶属陕西布政使司关内道西安府耀州。

清代初年,同官县隶属陕西布政使司西安府耀州。雍正三年(1725年),耀州改为直隶州,同官县隶属该州。后同官县隶属西安府。

民国初期,同官属西安府。民国二年(1913年),属陕西省关中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属关中区。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7月,属陕西省第七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初,属第三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4月,属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7月,同官改称铜川。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0月,属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5月,根据中共路东工委指示,成立同官县政府,归属陕甘宁边区政府领导;11月,归属关中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领导。县政府驻阿庄小庄村。管辖范围大体包括今红土、阿庄、广阳等地。

1949年2月20日,铜川县第一次解放,成立同官县军事管制委员会,同官县政府迁入县城。在国民党军队进犯的情况下,3月15日,县级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撤离县城。4月28日,全县解放。5月1日,同官县政府迁入县城办公。5月20日,关中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为三原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同官县归其领导。7月7日,县名改称铜川。

1950年5月1日,三原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撤销,铜川县改属咸阳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53年1月20日,撤销咸阳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铜川县改属省人民政府直接领导。

1958年4月5日,国务院决定:撤销铜川县建制,成立铜川市,归省管辖。6月13日,铜川市人民委员会正式办公。11月1日,*批准:撤销富平县、耀县建制,将富平县、耀县的行政区域及宜君县的部分地方并入铜川市。1961年8月,中共陕西省委通知:恢复富平县、耀县建制,铜川市改属渭南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调整后的铜川市人民委员会从9月1日起正式办公。

1966年8月1日,铜川市改为省辖市。

1980年1月1日,将蒲城县的广阳、高楼河、阿庄、肖家堡4个乡和耀县划归铜川市。5月1日,分设县级建制的城区、郊区。

1983年10月25日,宜君县划归铜川市。

2002年10月,耀县建制撤销,成立耀州区。

三、铜川简介

铜川市,别称同官,陕西省辖地级市,地处西北地区东部、陕西中部、关中盆地和陕北高原的接交地带,属温带季风气候。全市总面积3882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10月,铜川市辖3区1县。截至2022末,铜川市常住人口70.5万人。

1958年4月5日,撤销铜川县建制,成立铜川市。铜川交通便利,是关中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往人文初祖黄帝陵及革命圣地延安的必经之地,咸铜、梅七两条支线铁路与陇海大动脉相连。铜川自然森林为关中平原北部的天然屏障。有太安自然保护区和香山自然保护区;位于耀州区城东的药王山,为药王孙思邈栖隐故地与纪念场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2年,铜川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亿元大关,达到505.55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3%。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