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素材

朔州历史名人排行榜具体前十名有哪些

朔州历史名人排行榜具体前十名为李嗣源、尉迟恭、张辽、班婕妤、聂壹、李林、李克用、斡律光,具体名单见下文。

一、朔州历史名人排行榜具体前十名有哪些

李嗣源

李嗣源(公元867年-公元933年),小字邈佶烈,沙陀族,应州金城(今山西应县)人,被河东节度使李克用收为养子,赐名嗣源,称帝后,改名为李亶。他是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的第二位皇帝。 李嗣源在唐朝末年和五代十国时期,多次征战北方,打败了辽国的入侵,保卫了国家的疆土安全。他在军队中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加强训练、改进装备、提高战斗力等。这些措施使得后唐的军队变得更加强大和有组织。 李嗣源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军事、经济改革,使后唐的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他还注重文化教育,提倡儒学,修建了许多学校和书院。是五代时期少有的政治清明,民众安乐的年景。但是,李嗣源没有处理好与藩镇的关系,导致后期朝政混乱。

尉迟恭

尉迟恭(公元585年-公元658年),本名尉迟融,字敬德。朔州市平鲁区下木角人,唐朝名将,官至右武侯大将军,封鄂国忠武公。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位于第七名,谥号“忠武”,葬于昭陵。尉迟恭纯朴忠厚,勇武善战,一生戎马倥偬,征战南北,驰骋疆场,屡立战功。他在唐玄宗时期曾多次参加战争,表现出色,为唐朝的统一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还曾在安史之乱期间担任过重要的军事职务,对平定叛乱起到了关键作用。尉迟恭还是门神之一,关于尉迟恭成为门神的原因,历史上存在着不同的说法。一些人认为他是因病或疲劳过度而去世后被封为门神;而另一些人则认为他是因意外事故而受伤致死的,因此被封为门神。

张辽

张辽(公元169年-公元222年),字文远,本姓聂,谥刚侯,享年54岁,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州)人,汉末三国时期曹魏名将,古今六十四名将之一。 张辽早年被并州刺史召为从事,使领兵诣京师。先后属何进、董卓、吕布。建安三年(198)曹操破吕布于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张辽投降曹操,拜中郎将,赐爵关内侯。张辽是一位勇猛善战的将领,他在许多战役中都表现出色。他曾经在官渡之战中立下赫赫战功,被誉为“八百破十万”的英雄。 他还曾经在赤壁之战中率领部队成功阻击了孙权的进攻。曹操曾经评价张辽“武力既弘,计略周备”,曹丕评价张辽“此亦古之召虎也”,陈寿评价张辽是良将,孙权评价张辽“虽病,不可挡也”。

班婕妤

班婕妤,汉成帝刘骜的妃子,西汉女作家、著名才女,中国文学史上以辞赋见长的女作家之一,楼烦(今山西朔州市朔城区)人。她善诗赋,有美德。初为少使,立为婕妤。《汉书·外戚传》中有她的传记。她也是班固、班超和班昭的祖姑。现存作品仅三篇,即《自伤赋》、《捣素赋》和一首五言诗《怨歌行》(亦称《团扇歌》)。她相貌秀美,文才颇高,尤其熟悉史事,常常引经据典、出口成章,她经常开导汉成帝;班婕妤还擅长音律,既写词又谱曲,她的词曲有感而发,使汉成帝在丝竹声中受益匪浅。班婕妤在后宫中的贤德是有口皆碑的。当初汉成帝为她的美艳及风韵所吸引,天天同她腻在一起。班婕妤的文学造诣极高,尤其熟悉史事,常常能引经据典,开导汉成帝。

聂壹

聂壹,西汉武帝时期人物,《史记》称“聂翁壹”。 雁门马邑人(今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著名的“马邑之谋”的发动者。 他早年与匈奴做生意。公元前123年,大将(将屯将军)王恢统军三十余万征伐匈奴,他献计将两个死囚的人头挂在马邑的城门上,告诉匈奴间谍说,他已把马邑首长杀死,请匈奴乘虚进击。单于信其言,又贪其利,便立刻策划起兵。后阴谋被单于识破并退军,汉军设伏全无用武之地。王恢判断形势后,认为已经错过了袭击匈奴军辎重的最佳时机,于是决定收兵回师,“马邑之谋”遂以失败告终。《三国志》中提到张辽“本聂壹之后,以避怨改姓”。

李林(1915.11.15-1940.4.26)

李林,原名李秀若,女,福建龙溪县人。李林幼年侨居荷属爪哇,1929年回国就读集美中学,1933年就读上海爱国女中,积极参加学生抗日救亡运动。1936年参加革命,参与创建雁北革命根据地,抗击日军。

李克用

李克用(公元856年—908年),后唐显祖李国昌第三子,母亲秦氏。生于神武川新城(今山西雁门北)。唐末将领,沙陀部落成员。他生性勇猛,勇猛善战,故绰号“李牙儿”。他一只眼睛失明,又被称为“独眼龙”。他生前被封为晋王,其子李存勖建立后唐时,被追谥为后唐太祖。

李克用十五岁时,跟随父亲李国昌攻打庞勋。他非常勇敢,敢于赴汤蹈火。他被部队视为“飞虎儿子”。平定庞勋后,李克用被封为云中衙将军。后来又参加了讨伐黄巢的行动。李克用征讨黄巢后,途经汴州,在凤禅寺休兵整顿。朱全忠在元邑宴请李克用。早上,宴会结束后,李克用醉醺醺地睡着了。朱全忠的潜兵出来放火烧了房子。仆人郭敬柱给李克用泼水叫醒他,并告诉他发生了意外。他把李克用藏在床底下。幸运的是,上帝降下了大雨,才把大火扑灭了。李克用攻打黄巢后,因其击败黄巢的功绩,被封为陇西郡王。

光启元年(公元885年)、干宁二年(公元895年),参加割据混战。昭宗安慰李克用,请他与李茂贞和解。他授予李克用“忠诚正义、太平英雄”称号和晋王称号。

(895——907)晋梁之争期间,天福七年(907年)冬,李克用病重。同年,侯亮灭唐。天佑五年(908年)正月辛卯日,李克用去世,享年五十三岁。其子李存勖继位,将李克用葬于雁门。

李克用养子,十三太保,第一太保李嗣源,第二太保李嗣昭,第三太保李存勖,第四太保李存信,第五太保李存金,第六太保李思本,第七太保李嗣恩,八世太保李存章,九世太保符存深,十世太保李存贤。十一世太保石敬嗣、十二世太保康君里、十三世太保李存孝,因皆姓太保而得名。有时也指十三太保李存孝。除第三太保李存勖外,其余十二人皆为养子。

斡律光

斡律光(公元515-——572),字明月,北齐朔州高车氏人,出生于将军家庭。他是北齐时期的著名将领。高车部落是历史上仅存在于朔州的少数民族。它的人口很少。胡律光这样的名人出现,实在是一个奇迹。呼鲁金以战功闻名。北齐被封为咸阳郡王,任左丞相。苏将军因在高欢军中唱《智利歌》而闻名。

二、朔州历史沿革

朔州地区最早的行政建制,始于战国,赵破林胡、楼烦后,置云中、雁门、代郡。其中之雁门郡治,考古证实在今右玉县的右卫镇。秦代实行郡县制后,中国才有了统一的行政建制。

秦代:朔地居雁门郡和代郡。雁门郡治善无(郡县同治今右卫镇),在朔地辖善无、马邑(包括今古城墙在内的朔州老城)、楼烦(考古证实在今朔城区南之梵王寺村)3县。代郡治代(今河北省蔚县),在朔地只辖班氏1县(今怀仁东马辛庄乡附近)。

西汉:朔地仍属雁门郡和代郡。雁门郡治善无(今右卫镇),在朔地辖善无、沃阳(右玉县北)、中陵(右玉县威远西南8里)、马邑(朔州老城)、剧阳(今怀仁日中城)、汪陶(山阴县故驿附近)、阴馆(朔城区夏关城)、楼烦(梵王寺村)、繁畤(应县东8里)、埒(在今朔州境,具体地址未确定)。代郡在今朔地仍只辖班氏县(怀仁东马辛庄乡附近)。

新(王莽):雁门郡易名填狄,善无易名阴馆,繁畤易名当要,剧阳易名善阳,埒县易名填狄亭,马邑易名章昭,中陵易名遮害,阴馆易名富代,班氏易名班副。

东汉:将王莽时之易名恢复过来。建武二十七年(51)定襄郡移治善无,撤沃阳,将善无、中陵划入定襄郡。雁门郡治由善无迁到阴馆。其余未变。

三国:朔地基本上属曹魏。其时,并州共设6郡,其中之雁门郡治广武县[原治阴馆,魏黄初二年(221)移治今代县古城村],在朔地辖汪陶、繁畤、阴馆、楼烦、马邑。朔地北部为羌胡人和鲜卑人活动地。

西晋:雁门郡在朔地辖有汪陶、繁畤、马邑、楼烦、阴馆、剧阳。永嘉四年(310),刘琨将陉岭(句注山或雁门山)北之楼烦、马邑、阴馆、繁畤、崞(浑源西)5县民迁到陉南。陉北之地送与鲜卑拓跋猗卢。

十六国:十六国时代朔地先后由猗卢代国、后赵、前燕、什翼犍代国、前秦、后燕占领。猗卢代国未设县。后赵之雁门郡治广武(今代县古城村),领朔地的汪陶、繁畤、马邑。前燕之雁门郡治广武,领朔地的汪陶、繁畤、马邑。什翼犍代国未设县。前秦之雁门郡治广武,领朔地的汪陶、繁畤、马邑。后燕之雁门郡治广武,领朔地的汪陶、繁畤、马邑。

北魏:首都平城(今大同)所设之州称司州。司州在朔地辖有善无郡,领善无、沃阳2县。繁畤郡领繁畤、崞山(治今浑源毕村)。桑干郡,该郡治所,一说在今山阴县北,一据考古资料证实在今朔城区西影寺村东,只领桑干1县。平齐郡治平齐(大同西北15公里),皇兴三年(469)移治今朔城区梵王寺村,领怀宁(今朔城区夏关城村)、归安(今梵王寺村)。另有梁郡,为梁郡公封地,治今朔城区老城北10公里。太和十八年(494)迁都洛阳后,司州改为恒州,朔地归恒州所辖。北魏末年,恒州各郡县在孝昌(525-528)中没于战乱。

东魏:天平二年(535),将恒州以及所领郡县均寄治忻州一带。武定三年(545),置新城县(治今梵王寺村),隶属武州之吐京郡。

北齐:天保六年(555),朔地始置朔州,治新城(今梵王寺村),称北朔州。天保八年(557),北朔州迁治马邑(今朔州老城),改马邑为招远县。辖广安郡(治招远县)、广宁郡(治今西影寺村东)、神武郡(治今朔城区神武村附近)、长宁郡(治今神池县城)、齐德郡(治今朔城区西南梵王寺)。

北周:朔州总管府治招远,领2郡(广安郡、长宁郡)6县。在朔地有广安郡,领神武、招远。其辖地比现今的同朔地区还大。

隋:隋初仍为朔州总管府。大业元年(605)废朔州总管府,大业二年(606)改朔州为代郡,大业三年(607)又改为马邑郡,治善阳(改招远为善阳),辖善阳、神武(今朔城区神武村附近)、云内(大同西)、开阳(今神池县)。

唐:唐初改马邑郡为朔州。开元五年(717)分善阳县于朔州东30里大同军城内置马邑县。从此,朔州与马邑不是同一地点了。天宝元年(742),朔州又改为马邑郡。乾元元年(758)又改为朔州,属县:善阳、马邑。乾元元年,“郡”作为中国政区名称,从此退出历史舞台。建中年间(780-783)朔州徙治马邑,不久,恢复故治。唐末晋王李克用分云州置应州(今应县城),辖:金城(今应县城)、浑源。

五代:基本承继唐代旧制。后唐天成元年(926),马邑县升寰州,治寰清县(州县同治一地,均在今朔城区西影寺村东)。后唐清泰三年(936),石敬瑭将朔州、寰州、应州割让给契丹,朔地入辽。

辽:全国设5道,西京道设在大同,辖大同府、朔州、应州。其时,州有两个级别,有县级州,有府级州。朔、应二州与府同一级别。怀仁县(今怀仁市)属大同府。朔州治鄯阳(辽改善作鄯),辖鄯阳、马邑、宁远(今五寨东北)、武州(县级州,下辖神武县,治今神池县城)。应州治金城(州县同治今应县城),辖金城、河阴、浑源。保大三年(1123),将朔州改为中庆府。

宋:宣和五年(1123),中庆府和应州一度归宋。宋在朔州置朔宁府。

金:金改西京道为西京路,西京路设在大同,大同府辖7县3镇,其中怀仁县[贞祐二年(1214)升为云州]和安七疃镇(今怀仁市安七疃村)在今朔地。西京路下辖的朔州和应州与府同一级别。朔州治鄯阳,辖鄯阳、马邑[贞祐初年,马邑被河水淹没,移城于桑干河北今马邑村。贞祐二年(1214)升马邑县为固州]、广武[今山阴县旧广武村,贞祐三年(1215)广武划归代州]3县。应州治金城,辖金城、山阴[金大定七年(1167)河阴更名为山阴,贞祐二年(1214)升为忠州]、浑源3县。

元:元代开始在各地设行中书省,为中国地方设省之始。省下设路、府、州、县。至元二十五年(1288)改西京路为大同路,怀仁县直属大同路。朔州治鄯阳,辖鄯阳、马邑2县;应州治金城,辖金城、山阴2县。至正十六年(1356)山阴城淹没,迁至今山阴县古城镇。

明:明代山西省下设5府、3省辖州、15府辖州,州城一律不置县。其中大同府直辖2县,怀仁县直属大同府。大同府所辖4州中,朔州撤鄯阳县,领马邑1县;应州撤金城县,领山阴1县。

清:清初仍沿明制,地方行政建置为省、府、县三级制。朔地各州县(朔州、应州、山阴县、怀仁县,朔州又辖马邑县)归大同府管辖。雍正三年(1725)增设朔平府,改右玉林卫为右玉县,改平鲁卫(清初改平虏卫为平鲁卫)为平鲁县。朔平府治右玉县,辖右玉县、左云县(不在今朔地)、平鲁县、朔州(朔州又辖马邑县)、宁远厅(不在今朔地)、镶蓝旗察哈尔(不在今朔地)、镶红旗察哈尔(不在今朔地)。嘉庆元年(1796)撤马邑县为乡并入朔州。

中华民国:民国元年(1912),中华民国成立,改用阳历,全国废府、州、厅为省县两级制。朔地的朔县、应县、右玉县、平鲁县、怀仁县、山阴县直属山西省。是年,马邑复置为县。民国三年(1914),省、县两级制改为省、道、县三级制,朔州各县均属山西省雁门道(治大同)。是年,马邑县复并入朔县。民国十六年(1927),撤销道级政区,朔地各县又直属山西省。

民国二十六年(1937),朔州各县相继为日军所占。日军将雁北13县从山西省分割出去,组成晋北自治政府。归张家口伪蒙疆联合委员会管辖,实行殖民统治。山阴县治所迁到岱岳镇。而山西省国民政府实行分区联系制,全省划分为7个行政区,朔地6县分属第一、二行政区。并在各县委任县长,组成县政府。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在朔地建立抗日根据地后,朔地各县以北同蒲路为界,路西归晋绥边区,路东为晋察冀边区。

解放战争爆发后,随着晋绥边区、晋察冀边区的撤销,东、西雁北合并,朔地各县统归雁北地区管辖,民国三十八年(1949)9月,朔地各县划归察哈尔省,属雁北专署管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1年,朔县将下面高(五区)、下木角(四区)、井坪(二区)三区的193个自然村(连同小村庄共206个)划归平鲁县,平鲁县治所由平鲁城(今平鲁区凤凰城镇)迁到井坪。1952年,察哈尔省撤销,朔地各县重归山西省。1954年7月,大同县与怀仁县合并为大仁县。1958年,雁北专区与忻县专区合并为晋北专区,雁北各县并为6县。其中左云(含右玉)、山阴(含应县)、朔县(含平鲁)。大仁县并入大同市为区,后又由大仁区改为怀仁区。1961年恢复雁北专区及原来各县。1964年12月复置怀仁县。1965年5月怀仁县归入雁北专区。1971年雁北专区改为雁北地区。1972年11月,右玉县治所由今右卫镇迁到梁家油坊。

1988年3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朔州市,为省辖地级市,管辖朔城区(原朔县)、平鲁区(原平鲁县)和山阴县,市政府驻朔城区。1989年1月5日,朔州市正式建立。1993年7月10日雁北地区撤销,地市合并,原雁北地区的怀仁、应县、右玉三县划归朔州市,实行市管县。朔州市辖朔城区、平鲁区、山阴县、怀仁县、应县、右玉县,共二区四县。2018年8月8日,怀仁县撤县设市。

三、朔州简介

朔州市地处山西省北部,是伴随改革开放应运而生的一座新兴城市。总面积1.06万平方公里,辖2区1市3县、6个省级开发区、62个乡镇7个街道办事处,常住人口159.0655 万人。

历史悠久,人文厚重。自古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在此碰撞交融,万里长城和万里茶马古道在右玉杀虎口交汇。境内古迹众多,保存相对完整的古长城就有327公里,世界三大奇塔之一的应县木塔也坐落于此。历史上涌现出不少杰出人物,如三国大将张辽、唐代名将尉迟恭、后唐开国皇帝李存勖、明朝宰相王家屏以及全国“双百英雄”人物李林、改革开放杰出贡献人物陈日新等。

山川形胜,资源富存。三面环山,平均海拔1000米,境内桑干河主干流179公里,流域面积7604平方公里。初步探明有煤、铁、铝钒土、高岭土等矿产资源35种,煤炭储量494.1亿吨,占全省的六分之一。位于北纬39度至40度之间,是国际公认的草食畜牧业黄金产业带。耕地种草面积95万亩,林草覆盖率 47.8%,是全国“三北”防护林建设和京津风沙源治理区。

生态秀美,环境宜人。“十三五”期间累计营造林178.2万亩,怀仁、右玉实现全域绿化,到2025年全市宜林荒山实现绿化全覆盖。河道生态治理与修复成效明显,国考断面全部为优良水质,实现了“一江清流向京冀”。矿区土地复垦率、植被覆盖率分别达到 60%和90%以上。市、县建成区全部实现清洁取暖,农村清洁取暖覆盖率达到100%。通过持续推进生态治理修复,朔州环境空气质量稳居全省前列。

产业集聚,前景广阔。围绕绿色转型,构建多元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特色农牧业不断巩固拓展,打造优质奶源、肉羊、牧草、玉米、杂粮、蔬菜“六大基地”。持续提高煤矿先进产能占比,煤炭生产、洗选、发运能力均超 2 亿吨,全国排名第三。打造中部地区重要的电力外送基地,2022年电厂总装机容量 1786.95 万千瓦,发电650多亿度、外送近520亿度。新兴支柱产业持续壮大,以建设能源互联网试点市为抓手,有序发展氢能、地热能、生物质能,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以低碳硅芯产业园建设为依托,打造千亿级硅芯产业集群;全链条陶瓷企业发展108家,年生产能力达到日用瓷38亿件、建筑瓷7200万平方米、特种瓷2万吨。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依托铁路货运优势,创建特色鲜明的服务业集聚区,加快建设零碳机场、零碳高铁站,努力打造零碳临港园区。

2023年一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为334.7亿元,同比下降2.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196.9亿元,同比下降13.7%;固定资产投资为43.1亿元,同比增长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80.6亿元,同比增长5.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49.2亿元,同比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958元,同比增长3.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718元,同比增长6.1%。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