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素材

湖州历史名人排行榜具体前十名有哪些

湖州历史名人排行榜具体前十名为沈婺华、钱徽、唐枢、严震直、姚僧垣、严遂成、张师诚、沈演之、高闲、顾应祥、沈麟士、闵鹗元、沈君理、臧懋循、闵珪、金绍城、吴应棻、沈怀文、杨莲青、蒋汝藻、芮烨,具体名单见下文。

一、湖州历史名人排行榜具体前十名有哪些

沈婺华

沈婺华(?-628年),吴兴郡武康县(今浙江省德清县)人,仪同三司、望蔡贞宪侯沈君理之女,陈后主陈叔宝的皇后。太建元年(569年),嫁给当时还是皇太子的陈叔宝,成为太子妃。太建十四年(582年),陈叔宝即位,立沈婺华为皇后。祯明三年(589年),隋朝攻灭陈朝,沈婺华和陈叔宝一起到长安。隋朝灭亡后,沈婺华从广陵回到故乡,后在毗陵天净寺出家为尼,法号观音。唐贞观初年去世。

凌濛初

凌濛初(1580年6月18日-1644年2月),字玄房,号初成,亦名凌波,一字彼厈,别号即空观主人。浙江湖州府乌程县(今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织里镇晟舍)人。祖父仕至南京刑部员外郎,父亲曾任常州府同知等职。明代文学家、小说家和套版印书家。凌濛初出身于官宦家庭,十二岁入学,十八岁补廪膳生,应举入试,四中副榜。天启(1621年-1627年)年间入都就选,直至崇祯七年(1634年),五十五岁时以优贡授上海县丞,署海防事。崇祯十五年(1642年),擢徐州通判,分署房村,料理河事。崇祯十七年(1644年),在房村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一部围困,拒绝投降,呕血而死。凌濛初在文学上受以李贽为代表的进步思潮的影响,与汤显祖、袁中道、冯梦祯等人均有交往,致力于小说和戏曲的创作。戏曲有杂剧九种,大部分散佚,今仅存《识英雄红拂莽择配》《虬髯翁正本扶馀国》《宋公明闹元宵》三种,所作传奇《乔和衫襟记》仅存部分曲词,收于《南音三籁》中。凌濛初著称于世的话本小说集为《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二拍”)。其还著有诗文集《国门集一卷》《国门乙集一卷》等,辑增有《东坡禅喜集十四卷》等,辑评有《合评选诗七卷》《陶靖节集八卷总论一卷》等,编辑有《东坡书传二十卷》《圣门传诗嫡冢十六卷附申公诗说一卷》等。(概述内图片来源:嘉庆乙丑刊《凌氏宗谱·明徐州别驾初成凌公像》)

潘季驯

潘季驯(1521年5月28日-1595年5月20日),初字子良,又字惟良,后改字时良,号印川。湖州府乌程县(今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人。明朝中期官员、水利学家。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潘季驯登进士第,曾于江西、广东等地任职,推行均平里甲法。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开始,到万历二十年(1592年)止,他奉三朝简命,先后四次总理河道,主持治理黄河和运河,前后持续二十七年,为明代治河诸臣在官最长者,以功累官至太子太保、工部尚书兼右都御史。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潘季驯逝世,享年七十五岁。著有《河防一览》《两河管见》《宸断大工录》《留余堂集》等。潘季驯在总结前人经验及长期的治河实践中,提出了“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黄方略和“蓄清(淮河)刷浑(黄河)”以保漕运的治运方略,发明“束水冲沙法”。在他主持下,黄河沿岸淮扬间堤坝无不修筑,堵塞决口,并加筑洪泽湖东岸高家堰、束淮入清口,使二水并流入海。两河工成后,河道数年间无大患。其治黄通运的方略和“筑近堤(缕堤)以束河流,筑遥堤以防溃决”的治河工程思路及其相应的堤防体系和严格的修守制度,直至清末仍是治河的主导思想,为中国古代的治河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概述图来源)

施绩

施绩(?—270年),字公绪,丹阳故鄣(今浙江省安吉县)人。三国时期孙吴名将,原名朱绩。左大司马、当阳侯朱然之子,吴少帝孙亮五凤年间改回其父本姓“施”。施绩有将领之才,转战四处,是孙吴中后期的大将,主要负责荆州重地的军事,官至上大将军、左大司马(当时东吴最高武职)。

沈田子

沈田子(383年~418年),字敬光,吴兴郡武康县(今浙江省德清县武康镇)人。东晋末年名将。随从刘裕讨伐桓玄之乱,拜太尉参军,册封营道县五等侯。参与北伐南燕、平定荆州刺史刘毅和司马休之。义熙十四年(418年),随军灭亡后秦,拜雍州中兵参军、扶风太守,辅佐刘义真留镇关中。擅杀征虏将军王镇恶,坐罪处死,时年三十六岁。

庄廷鑨

庄廷鑨(1585年—1655年),字子襄,浙江乌程南浔(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家饶富,“少患疯疾”,十五岁贡生,入国子监,因疾双目失明。购得天启朝大学士朱国祯撰《明史》,广聘名士吴炎、潘柽章等十六人,以每千字润笔三十两白银的代价,补写崇祯朝和南明史事,奉南明弘光、隆武、永历帝为正朔,用永历等朝的年号,斥明将降清为叛逆,更直呼努尔哈赤为“奴酋”、清兵为“建夷”。书成不久,顺治十二年(1655年)病死。廷鑨父庄允诚于顺治十七年冬将书刻成,定名《明史辑略》,因此获罪,牵连致死七十余人,史称“庄廷鑨明史案”,亦是清初著名文字狱之一。

茅元仪

茅元仪(1594年~1640年),字止生,号石民,又署东海波臣、梦阁主人、半石址山公。浙江归安(今浙江省湖州市)人,明末时期官员、文学家。茅坤之孙,茅国缙之子。茅元仪家学深厚,喜读史书,雄杰异常,少时有仗义疏财、匡济黎民之志。又喜谈兵,熟知军务。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辑成《武备志》,天启元年(1621年),刻竣。此后充任军中赞画,随大学士孙承宗督师辽东,以军功荐为翰林院待诏。孙承宗因受魏忠贤排挤解职,茅元仪遂遭牵连被削籍。崇祯元年(1628年),茅元仪向新帝朱由检进呈《武备志》,并进言兵事,未被起用。翌年,后金军逼近京师,孙承宗再次督师御敌,茅元仪被任为副总兵,署大将军印,督理觉华岛水师,不久被解职。后因辽东兵哗变牵连,充军福建。其壮心不已,请兵勤王,仍遭阻止。悲愤之下,纵酒而卒,年仅四十七岁。茅元仪交游广阔,引竟陵派钟惺、谭元春等为同道,文武兼长,著述宏富。除军事著作《武备志》外,诗文、杂记亦有大量存世。有《平巢事迹考》《西峰淡话》《西玄青鸟记》《暇老斋杂记》《青油史漫》《三戌丛谭》《嘉靖大政类编》等60余种。中年自编《石民四十集》《石民未出集》。

沈林子

沈林子(387年~422年),字敬士,吴兴郡武康县(今浙江省德清县武康镇)人,汉族,南朝宋开国功臣,历史学家沈约祖父。出身吴兴沈氏。跟随刘裕平定桓玄之乱,授建熙令,封资中县五等侯。参与讨伐南燕、抵抗卢循、讨伐司马休之、灭亡后秦的战役。才智过人,深受刘裕亲重,拜辅国将军,封汉寿县伯。刘宋永初三年(422年),去世,年仅三十六岁,追赠征虏将军,谥号为怀。

沈充

沈充(?~约324年),字士居,吴兴武康(今浙江省德清县)人,东晋初年官员、将领。出身于吴兴沈氏豪族。少习兵书,颇以雄豪闻于乡里。深得王敦器重,荐为参军,任宣城内史。永昌元年(322年),王敦上表讨伐刘隗,沈充招募徒众响应,被任为大都督,统率东吴军事。太宁二年(324年),王敦阴谋篡位,约沈充共同起兵,王敦之兄王含亦催促沈充会师。晋明帝闻讯后,特派其同乡沈祯劝阻,许以为司空,但沈充拒劝,率部1万余人兼程北行,与王含会合。战争中,因王含按兵不动,沈充军队被晋军击败,遂逃入故将吴儒家,被吴儒所杀。葬于武康县北上费村。沈充家室富裕,曾在龙溪(今钟管乡西南)铸小五铢,世称“沈充五铢”。又广蓄歌妓,所作《前溪曲》7首,流传甚广。

陈叔陵

陈叔陵(554年~582年2月18日),字子嵩,吴兴郡长城县(今浙江省长兴县)人。南朝陈宗室、大臣,陈宣帝陈顼次子,母彭贵人。天嘉三年(562年),受封康乐侯,邑五百户。光大元年(567年),担任中书侍郎、出任江州都督。太建元年(569年),受封始兴郡王。陈宣帝时期,历任江州、湘州、扬州刺史,拜侍中、中军大将军。太建十四年(582年)陈宣帝驾崩后发动叛乱,兵败伏诛。

朱祖谋

朱祖谋(1857年7月21日—1931年12月30日),原名朱孝臧,字藿生,一字古微,一作古薇,号沤尹,又号彊村,浙江归安(今湖州)埭溪渚上彊村人。光绪九年(1883年)进士,官至礼部右侍郎,因病假归作上海寓公。民国二十年(1931年)十一月廿二日,朱祖谋卒于上海,享年七十五岁。朱祖谋工倚声,为“清末四大家”之一,著作丰富。书法合颜、柳于一炉;写人物、梅花多饶逸趣。著有《彊村词》。

朱肱

朱肱(1050—1125年),字翼中,号无求子,晚号大隐翁。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元祐三年(1088年)进士,历任雄州(今属河北)防御推官、知邓州(今河南邓县)录事、奉议郎,故后人亦称“朱奉议”。

费丹旭

费丹旭(1802年1月29日—1850年12月4日),清代画家。字子苕,号晓楼,别号环溪生、环渚生、三碑乡人、长房后裔,晚号偶翁,乌程(今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人。费丹旭以画仕女闻名,与改琦并称“改费”。他笔下的仕女形象秀美,用线松秀,设色轻淡,别有一种风貌。代表作为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十二金钗图》册,亦长于肖像画,画《红楼梦》十二金钗肖像。后期所作《果园感旧图》卷,藏于浙江省博物馆,技巧更趋成熟。也能山水,取法王翚和恽寿平。他的画风对近代仕女画和民间年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沈法兴

沈法兴(?~621年),湖州武康(今浙江省德清县)人,隋末唐初割据势力。沈法兴出身吴兴沈氏,初任吴兴郡守。义宁二年(618年),宇文化及弑杀隋炀帝,沈法兴于是以诛讨宇文化及为名起兵,拥兵六万,不久占据长江以南十几个郡。武德二年(619年),自称梁王。武德三年(620年),李子通渡江,占领京口,沈法兴遂放弃毗陵,投奔吴郡。后来杜伏威使辅公祏以精卒数千人讨伐李子通。李子通被杜伏威击败后,东走太湖,又组织武装,袭击沈法兴。沈法兴大败弃城,率左右数百人投靠闻人遂安(闻人是复姓),闻人遂安派遣部将叶孝辩前去迎接。沈法兴途中后悔,预谋杀叶孝辩,在会稽被识破。叶孝辩发兵将其包围,沈法兴走投无路,投江自杀。

陆心源

陆心源(1834年~1894年),字刚甫、刚父,号存斋,晚号“潜园老人”。归安(今浙江湖州)人。清末四大藏书家之一。早年师从万青藜、吴式芳、张锡庚,读书过目不忘,精于郑(玄)、许(慎)之学。咸丰九年(1859年)举人,随总兵刘长佑赴直隶镇压太平军,同治四年(1865年),任广东南韶兵备道,同治六年调高廉道。官至福建盐运使,多次剿平土匪。以盐务损耗罪名参奏,终被削去官职。辞官后在归安城东莲花庄旁辟建“潜园”。园中有“四梅精舍”“五石草堂”等16景。富收藏,筑“皕宋楼”“十万卷楼”“守先阁”三楼藏书,藏书达15万多卷,同治年间掇拾遗文成《唐文拾遗》72卷《唐文续拾》16卷。常与同乡姚宗堪、戴望、施补华、俞劲叔、王竹侣、凌霞研习学问,有“苕上七才子”之称。陆心源精于金石之学,著述等身,光绪十二年(1886年)著有《金石录补》光绪十八年(1892年)《穰梨馆过眼录》成书,另辑有《皕宋楼藏印》《千甓亭古专图释》等书。光绪十九年(1893年),帝褒奖“著作甚多,学问甚好”。回乡时经天津时染疾,次年卒于湖州。1906年陆心源之子陆树藩经商失败,将大量藏书卖给日本岩崎氏静嘉堂文库。

钱恂

钱恂(1853~1927年),字念劬。浙江吴兴人,晚清著名外交家,晚清和民国时期思想开明的学者。曾任自强学堂(武汉大学前身)首任提调。

章昭达

章昭达(517年—571年),字伯通,吴兴武康(今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人。南北朝时期南陈名将。章昭达出身于官宦世家。性倜傥,轻财尚气。少时与陈蒨交好,侯景之乱时,章昭达曾率领招募起来的乡民援救台城。后追随陈蒨诛王僧辩、退杜泰、讨杜龛,因功任明威将军、定州刺史。永定二年(558年)任武康令。天嘉元年(560年)封欣乐县侯,食邑一千户。江州刺史周迪据临川反,朝廷诏令章昭达便道征之。周迪败走,征为护军将军,给鼓吹一部,改封邵武县侯,增邑并前二千户。华皎被平定,晋号征南大将军,增加食邑至二千五百户。天康元年(566年),废帝陈伯宗即位,迁侍中、征南将军,改封邵陵郡公。太建三年(571年)去世,享年五十四岁。追封大将军,配享陈世祖庙庭。(概述图片取自浙江兰溪前阳《章氏宗谱》)

姚察

姚察(533年~606年),字伯审,吴兴郡武康县人。隋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史学家,医学家姚僧垣之子,史学家姚思廉之父。姚察聪明敏捷,颇能作文,得到简文帝萧纲的器重,累迁驾部郎中。梁元帝即皇帝位,授原乡县令。陈朝建立后,历任秘书监、著作郎、太子舍人、吏部尚书。陈朝灭亡后,入仕隋朝,历任秘书丞、晋王侍读、太子中舍人。奉诏修撰《梁史》《陈史》,袭封北绛郡公。大业二年(606年),姚察去世,享年七十四岁。所撰梁陈二代史,终由其子姚思廉完成,皆被列入二十四史。此外,姚察著有《汉书训纂》《说林》《西聘道里记》《玉玺记》《建康三钟记》等著作,有文集二十卷。

严可均

严可均(1762年~1843年),字景文,号铁桥,乌程(今浙江省吴兴区)人,清朝时期大臣、学者、诗文作家、文献学家、藏书家。嘉庆五年(1800年),严可均考中举人,官至建德县教谕。后以病辞归,专心撰述。严可均所撰《说文校议》三十卷、《唐石经校文》十卷,所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收录作者达三千多人。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严可均去世,享年八十二岁。

蒋瑶

蒋瑶(1469~1557),字粹卿,归安(今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人,明朝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官至工部尚书、太子少保,卒赠太子太保,谥恭靖。

周柏年

周柏年(1880-1933),原名延龄,一名觉,字君鹤,浙江南浔人。南浔“八牛”之一周昌大之长孙。1899年考中秀才,但已接受新思想,追求维新。20岁东渡日本,结识孙中山,成为早期同盟会会员。曾为《新世纪》周刊筹办印刷器材和招聘排字工,后回上海任“世界社”总经理。回到上海后,他积极从事反清革命活动,任同盟会上海支部评议员兼常务议员。曾秘密刻制印章、张贴革命公告并在攻打江南制造局时,亲自参与组织敢死队。辛亥革命后任《民权报》驻北京代表。1913年袁世凯登台,被迫流亡日本。1914年奉命回国从事反袁斗争,运用《民权报》等载体痛击其阴谋。曾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秘书长、民国政府监察院监察委员、国民党浙江省党部监察委员、浙江省政务委员会委员等职。1933年,周柏年病逝。

钱徽

钱徽(755年—829年),字蔚章或作尉章,浙江吴兴(今湖州市)人。父亲钱起是天宝十年(751年)的进士、诗人,是当时的十才子之一,官至尚书郎。唐代大臣。钱徽从小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得到良好的教育。后于唐德宗李适贞元初年,进士及第。元和中,为翰林学士,拜中书舍人。元和十一年(816年),以财力不继请罢淮西之征,触怒宪宗,出为虢州刺史。穆宗立,入拜礼部侍郎,主持科举考试。长庆元年(821年)三月,有人告发他取士不公,唐穆宗特取进士及第的郑朗等十四人复试,其中多为大臣子弟,结果仅三人所试粗通,与及第,裴撰特赐及第,郑朗等十人落下。为此穆宗颁诏,自此及第人所试杂文并策,送中书门下详复。钱徽亦贬江州刺史。唐文宗立,征拜尚书左丞,以吏部尚书致仕。后于太和三年(829年),去世。钱徽一生正直廉洁,为人厚道,所到之处为百姓做好事、办实事,政绩卓著,深得百姓爱戴。

唐枢

唐枢(1497年-1574年),字惟中,号一庵、子一,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湖州府归安县(今浙江省湖州市)人。明代哲学家、官员。唐枢早年师事湛若水,奉随处体认天理之学,后慕王门致良知之学,亦深加研究,并力图将两学合而互补。嘉靖五年(1526年),唐枢中进士,官至刑部主事。曾因上疏言李福达罪而遭贬为民。讲学著书四十年。万历二年(1574年),唐枢去世。唐枢受佛教及禅宗思想影响较深,学说中大量参杂禅说。其认为“气外别无情理处,汉、宋诸儒,不知性即是理,性亦即是气”。反对理学的理气之说。提出真心说,认为心是天地的中心“心无弗有,无弗能,宰制万物,放诸四海而准,与天地参,不容伪者也”。主要著作有《木钟台集》等。

严震直

严震直(1344—1402),初名子敏,字震直,因成祖曾呼其字,遂以字为名,号西塞山翁,乌程(今浙江吴兴织里镇骥村人)人。明代名宦,累官工部尚书。永乐初宣喻山西,座于泽州。书法古妙。著《遣兴集》,《大观录》。

姚僧垣

姚僧垣(498年或499年-583年),字法卫,吴兴武康(今属浙江省湖州市)人。其父为梁高平令姚菩提。南北朝时期医家。姚僧垣二十四岁时传家业,梁武帝见而奇之。大同九年(543年),领殿中医师,后转领太医正,加文德主帅、直阁将军。西魏军攻克梁荆州,姚僧垣亦被俘。武成元年(559年),授小畿伯下大夫。曾为佥州刺史伊娄穆、襄乐公贺兰隆、乐平公窦集、周武帝、周宣帝等医治疑难病症,皆得痊愈。职屡迁,封长寿县公,并得到大量赏赐。大象二年(579年),任太医、下大夫。周静帝时,迁上开府仪同大将军,隋开皇(581年-600年)初,进爵北绛郡公,隋开皇三年(583年),姚僧垣卒,时年85岁。姚僧垣善医道,能妙手回春,远闻叹服,为当世所推,以至“诸番外戚,咸请托之”。他还搜采奇异,参校征效者,有《集验方》十二卷,《行记》三卷,行于世,其著作今不传。

严遂成

严遂成(1694—?)约清高宗乾隆初(1736年前后)在世,字崧占(一作崧瞻),号海珊,乌程(今浙江湖州)人。雍正二年(1724)进士,官山西临县知县。乾隆元年(1736)举“博学鸿词”,值丁忧归。后补直隶阜城知县。迁云南嵩明州知府,创办凤山书院。后起历雄州知州,因事罢。在官尽职,所至有声。复以知县就补云南,卒官。

张师诚

张师诚(1762年9月11日—1830年2月8日),字心友,号兰渚,晚号一西居士,浙江归安(今湖州)人。清朝官吏。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89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任山西蒲州知府,历雁平道,河南和江苏按察使,迁山西布政使。嘉庆十一年(公元1805年),擢江西巡抚,次年调福建巡抚,发现、提拔林则徐。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年),调江苏巡抚。后被褫职,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任广东巡抚,调江苏巡抚。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与陶澍对调,任安徽巡抚,后以病辞归。《吴中先贤谱》 苏 文 编绘

沈演之

沈演之(397—449),字台真,吴兴郡武康县(今浙江德清)人。生于晋安帝隆安元年,卒于宋文帝元嘉二十六年,年五十三岁。

徐一冰

徐一冰,中国近代体育史上的著名体育教育家。

高闲

高闲,生卒年不详,乌程(今浙江湖州)人。自幼出家于湖州开元寺,后入长安。酷爱书法,尤善草书,学张旭、怀素,并与当时的名诗人张祜、陈陶以及著名文学家韩愈友善。据《唐高僧传》载:“宣宗重兴佛法,召入对御前草圣,遂赐紫衣,仍预临洗忏戒坛,号十望大德。”可见高闲之书法在唐代已经声名显赫,可惜他流传书迹甚少。

倪思

倪思(1147年—1220年),字正甫,湖州归安(今浙江省湖州市菱湖镇射中村)人,宋代学者、官吏。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进士,中博学宏词科。其博学多才,著有《齐山甲乙稿》、《兼山集》、《经锄堂杂志》。2009年在余姚发现了他的墓葬。

顾应祥

顾应祥(1483~1565),字惟贤,号箬溪,浙江长兴人,祖籍江苏长洲浒墅关镇(今属苏州市虎丘区),明朝弘治十八年(1505年)进士,官至南京刑部尚书,卒赠太子少保。

沈麟士

沈麟士(419年—503年),字云祯,南朝齐教育家。人称“织帘先生”。吴兴武康(今属浙江)人。著有《周易·两系》、《庄子·内篇训》、《老子要略》等,注有《易经》、《礼记》、《春秋》、《尚书》、《论语》等。

闵鹗元

闵鹗元(?一1797年),字少仪,号峙庭。浙江省湖州府归安县 (今浙江省湖州市)织里镇晟舍人。清代名宦,历官布政使、巡抚。

沈君理

沈君理(525年~573年),字仲伦,吴兴武康(今浙江省德清县)人。南朝陈大臣,少府卿沈巡的儿子。风仪俊美,博涉经史,起家荆州法曹参军,迎娶南徐州刺史陈霸先之女,授司空西曹掾,历任中卫将军(萧栋)从事中郎、尚书吏部郎、给事黄门侍郎,南陈建立后,拜驸马都尉、吴郡太守。陈文帝继位后,历任丹阳尹、左民尚书、步兵校尉、前军将军、南徐州刺史、东阳太守,父丧去职。陈宣帝即位后,历任太子詹事、吏部尚书,凭借女儿成为太子(陈叔宝)妃,册封望蔡县侯,历任侍中、尚书右仆射。太建五年(573)九月,去世,时年四十九,获赠翊左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侍中、太子少傅,谥号贞宪。

臧懋循

臧懋循(1550年~1620年),字晋叔,号顾渚山人。汉族,浙江长兴人。明代戏曲家、戏曲理论家。以编著《元曲选》而闻名,是元曲选编之大成者。懋循的诗作,关心时事,清新可取。钱谦益《列朝诗集》、朱彝尊《明诗宗》、陈田《明诗纪事》中均选有臧懋循诗作,在明代文坛上颇有声誉。与湖州友人吴稼登、吴梦畅等,并称“吴兴四子”。懋循见家乡一带文化发达,戏曲盛行,便萌发编印杂剧的愿望,到处收集散佚的元曲、诗词文稿。万历四十五年,67岁时编成《元曲选》100卷、图1卷,校勘精良。工书法。且精通音律。

闵珪

闵珪(1430年-1511年11月5日),字朝瑛(亦有作“朝英”“朝琰”),浙江湖州府乌程县(今属浙江省湖州市)人。明朝中期重臣。天顺八年(1464年),闵珪登甲申科进士,授御史,出京巡按河南。成化六年(1470年),升江西按察副使,再改为广东按察使。后又以右佥都御史巡抚江西。后入朝拜右副都御使、刑部右侍郎、左侍郎等职。弘治四年(1491年),升两广总督,与总兵官毛锐出兵镇压古田僮族起义。弘治七年(1494年),以功迁南京刑部尚书,不久召为左都御史。弘治十一年(1498年),加太子少保。弘治十三年(1500年),升任刑部尚书。明武宗即位,两次上疏请辞,最终以少保致仕。正德六年(1511年),闵珪去世,享年八十二岁。获赠太保,谥号“庄懿”。有《闵庄懿集》传世。闵珪一生四任刑官,执法宽平,被称为一时的名臣。屡次镇抚地方,平定叛乱,亦颇有治绩。(概述图来源:《甲申十同年图》)

金绍城

金绍城(1878年—1926年),一名金城,字拱北,一字巩伯,号北楼,又号藕湖,吴兴南浔人。父金焘字沁园,1871年(清同治十年)秀才,增贡生,缙云县训导。他承父业经营蚕丝,在上海设金嘉记丝行,发家后又开当铺,经营房地产,当地人称其为“小金山”。家产扩大了,购进刘桐故居加以扩建,在东大街德懋弄东首,前临东大街,后达栲栳湾,与庞家大住宅遥相并列,立堂名“承德”,成为南浔“八牛之一”。1912年8月至1913年2月任北京大学商科学长(经济学门归商科)。

吴应棻

吴应棻(?―1738),原名应正,应禛,避世宗讳,改名,字小眉,号眉庵,又号青灵山谷,青灵山人,归安(今湖州)人。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进士,授编修,任河南乡试副考官。雍正七年(1729),任河南乡试正考官,提督河南学政,擢任右中允,迁侍讲。历官少詹事、顺天(今北京)学政,转右通政,又擢左佥都御史。两为学政,以廉明见称。十三年,任湖北巡抚、兵部右侍郎,兼巡抚。上疏弹劾布政使李世倬、按察使胡瀛为政废弛,得到雍正帝嘉奖。 黄州郡麻城县百姓涂如松与其妻杨氏不和

沈怀文

沈怀文(409年—462年),字思明,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西)人,南朝宋大臣。沈怀文出身吴兴沈氏,初任扬州从事,转司徒行参军、东阁祭酒。后随刘诞出镇雍州,任其主簿,领义成太守,因其弟党附太子刘劭,惹怒文帝,降为治书侍御史。刘劭弑父篡位后,任沈怀文为中书侍郎。孝武帝即位后,沈怀文又再次转入刘诞幕府任其记室参军、录事参军。后迁扬州别驾从事史、尚书吏部郎,随西阳王刘子尚移镇会稽,任抚军长史,行府州事。虽多次与孝武帝意见不合,但仍获孝武帝提拔重用,升任侍中,参与朝政核心大事的决策商议,成功谏止孝武帝抑黜宗王外镇之议。因多次发表同情和称赞颜竣、周朗之言,又数次以直言当众劝谏和反对孝武帝出游狩猎,更在朝廷宴会中屡屡不合孝武帝心意,引起孝武帝不满,后被外任晋安王刘子勋征虏长史、广陵太守。大明六年(462年),沈怀文因回朝拜贺结束后,迟迟不离京就职,被御史弹劾所纠,免官禁锢。沈怀文却卖宅还乡,激怒孝武帝,收付廷尉,赐死,时年五十四岁。

凌奂

凌奂清代医家。原名维正,字晓五,一字晓邬,晚号折肱老人。归安人。凌云十一代孙。师从吴古年。撰有《饲鹤亭藏书志》三卷。

杨莲青

杨莲青,清光绪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六日生。原籍南京,后迁居浙江德清。原艺名杨星伯。苏州评话名艺人。

沈众

沈众(503年-558年),字仲师,吴兴郡武康县(今浙江德清)人。陈武帝时中书令。

丘仲孚

丘仲孚(生卒年不详),字公信,吴兴乌程人。生平跨南朝宋、齐、梁三朝,良吏、文学家。少好学,从祖丘灵鞠常称为“千里驹”。齐永明初,选为国子生,举高第,未调,还乡里。太守徐嗣召补主簿,历扬州从事、太学博士、于湖令,有能名。明帝即位,起为烈武将军、曲阿令。值会稽太守王敬则举兵反,仲孚以距守有功,迁山阴令,居职甚有声称。梁武帝即位,复为山阴令,治为天下第一。累迁豫章内史,在郡更励清节。末几,卒,时年四十八。仲孚为左丞,撰《皇典》二十卷、《南宫故事》百卷,又撰《尚书具事杂仪》,行于世。

蒋汝藻

蒋汝藻【1877(一说1876)——1954】,字孟苹,号乐庵,吴兴(今湖州)南浔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举人。曾任学部总务司郎中。参加过辛亥革命,曾任浙江军政府首任盐政局长及浙江省铁路公司董事长等职,后专习实业。蒋家是吴兴藏书世家,有传书楼、密韵楼等藏书楼,其中密韵楼与陆心源皕宋楼、刘承干嘉业堂、张钧衡适园,被称为吴兴四大藏书楼。祖父蒋维培、叔公蒋季卿、父亲蒋书箴在藏书方面均有名声。幼承家学,能鉴别古书真伪。曾为官北京,久客上海,足迹遍及南北各大城市。清末民初,著名藏书家宁波范氏、杭州汪氏、泰州刘氏、泾县洪氏、贵阳陈氏等故家遗藏散出,多为蒋汝藻所购藏。对祖辈家藏散出之遗书搜购更力,凡有茹古精舍、求是斋旧籍、图记都以高价收购。密韵楼藏书中有宋代旧刊83种,元本102种,明本863种。堪称镇库之宝的是宋刊孤本《草窗韵语》一册,时以1500元高价购进。其藏书曾请海宁王国维编《密韵楼藏书志》20卷(未刊)。

姚天福

姚天福(1229-1302),字君祥,南阳村人,元初名臣,出自显赫的吴兴姚氏。其父姚居实,属未出仕的读书人,因避兵乱曾到雁门寄居进士赵泰家,与其女结合生天福。天福幼读《春秋》,深通大义,长及青年时,以过人才识被怀仁县推为县吏,不久被征召为县丞。至元初年(1264),丞相塔察尔出使北国途经怀仁,代州太守杨阔阔推荐天福才干,深受丞相赏识。至元五年(1268),元设御史台,塔察尔为御史大夫,任天福为架阁管勾兼狱丞。至元十一年(1274),天福升任监察御史,进入当时最高政治集团。

芮烨

芮烨(1115—1172),字仲蒙,一字国器,(即芮国器)乌程(今湖州)人。与其弟芮煇力学起家,宋绍兴十八年(1148)同中进士,后又同入太学,号“二芮”。

二、湖州历史沿革

湖州是一座具有二千多年历史的江南古城。楚考烈王十五年(公元前248年),春申君黄歇徙封于此,在此筑城,始置菰城县,以泽多菰草故名。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置州治,以滨太湖而名湖州,湖州之名从此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设浙江第一专区、嘉兴专区和嘉兴地区,治所长期设在湖州。1983年10月,实行撤地建市,撤嘉兴地区,建湖州、嘉兴两个省辖市。湖州市下辖德清、长兴、安吉三县和城区、郊区。1988年撤销城、郊两区建制,1993年设立城区、南浔、菱湖三区。2003年撤销城区、南浔、菱湖三区,设立吴兴、南浔两区。
湖州是中国蚕丝文化、茶文化、湖笔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在市郊钱山漾遗址出土的蚕丝织物,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的蚕丝织物。南浔“辑里丝”曾获1815年巴拿马国际金奖。长兴顾渚山曾建有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贡茶院,是“茶圣”陆羽进行茶事活动的主要场所。被列为“文房四宝”之首的湖笔产于湖州善琏,百姓尊秦朝大将军蒙恬为“笔祖”。湖州人才辈出,人文荟萃。在历史上既哺育了唐代诗人孟郊、元代书画家赵孟 頫、明代小说家凌濛初、近现代书画大师吴昌硕等一批名人,也吸引了王羲之、颜真卿、陆羽、苏轼等不少名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湖州籍的“两院”院士(学部委员)共18名。“两弹一星”的功臣中,钱三强、赵九章、屠守锷就是湖州人;“新时期铁人”王启民、“海空卫士”王伟、“人民卫士”沈克诚更是当代湖州人的骄傲。

三、湖州简介

湖州市,浙江省辖地级市,是长江三角洲中心区城市,地处中国华东地区,浙江省北部,浙苏皖三省交汇处,介于东经119°14′~120°29′,北纬30°22′~31°11′之间,东邻嘉兴市,南接杭州市,西邻安徽省宣城市,北濒太湖,与江苏省无锡市、苏州市隔湖相望,总面积5820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湖州市常住人口341.3万人。截至2022年10月,湖州市下辖2个区、3个县,市人民政府驻湖州市吴兴区仁皇山路666号。

湖州市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江南古城。楚考烈王十五年(前248年),春申君黄歇徙封于此,始置菰城县,以泽多菰草故名;隋仁寿二年(602年),置州治,以滨太湖而名湖州。湖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近代湖商的发源地,素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文化之邦”的美誉;钱山漾遗址开启了4000多年的世界养蚕织丝史,被命名为世界丝绸之源。地势大致由西南向东北倾斜,西部多山,东部为平原水网区,是全国的粮食、蚕茧、淡水鱼、毛竹的主要产区和重要生产基地。境内有众多的自然景观和历史人文景观,如莫干山、南浔古镇等。

2022年,湖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50.0亿元,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GDP为112902元。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