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素材

滁州历史名人排行榜具体前十名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4-05-06 22:12:01 思而思学网

滁州历史名人排行榜具体前十名为鲁肃、朱寿昌、朱元璋、戚继光、吴敬梓、欧阳修、辛弃疾、吴棠、汪道涵、张贻惠、宣鼎、方浚颐、徐达、戴兰芬、马秀英、汤和、董槐、崔白、刘平、章益,具体名单见下文。

一、滁州历史名人排行榜具体前十名有哪些

朱元璋

朱元璋,字国瑞,原名朱重八、朱兴宗。濠州钟离(今安徽省凤阳县)人。明朝开国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年号“洪武”。朱元璋的幼年非常困苦, 朱元璋凭借杰出的军事和政治才能,从一个走投无路的游方和尚,到参加元末红巾军起义,历经十多年,开创帝国,走上九五至尊的皇帝宝座。

朱元璋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很多贡献。他统一全国,建立了崭新而强大的国家,恢复了汉民族在传统中国疆域内丧失已久的政权;削平群雄,结束了蒙元的统治;改革政治制度,加强皇权、集权改革政制;发展农业和手工业,促进经济发展;重视教育和文化事业,兴办学校、修建图书馆等。朱元璋本人也颇热衷于舞文弄墨,一生留下不少著作。 朱元璋亲自撰写了《治世通训》、《祖训录》、《皇明祖训》、《御制大诰》、《大诰武臣》等书籍。

徐达

徐达,濠州钟离县(今安徽省凤阳县)人,元末明初名将,明朝开国元勋,淮西二十四将之一。他出身农家,元朝末年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为淮西二十四将之一。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在鄱阳湖之战中大败陈友谅,成为明朝的重要将领之一。

徐达一生骁勇有谋,战功及筑边皆功劳显赫,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 他话语较少而思虑精深,在军中,军令一旦发出便不改变。 善于安抚将士,与下级同甘共苦,将士无不感激他的恩德愿意报效尽力,因此,兵锋所向无不克敌制胜。后世公认他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 徐达在朱元璋战胜群雄、推翻元朝、统一天下的过程中,声威所振,直连塞外,其间降王缚将,不可胜数。

朱棣

朱棣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建文帝朱允炆之叔父。他在洪武三年(1370年)被册封为燕王,洪武十三年(1380年)就藩北平,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率军招降北元乃儿不花,声望日隆。建文帝即位后,厉行削藩,朱棣以奉天靖难为名,发动靖难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建文四年(1402年)攻破南京,即皇帝位。

朱棣在位期间进行了许多改革和建设工作。他加强了中央集权,改革官制机构,设立内阁和东厂等。同时,他还进行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和农业生产发展工作。朱棣在位22年(1402年-1424年),庙号明成祖,年号永乐。被后世称为“永乐大帝”。

鲁肃

鲁肃,东汉末年杰出战略家、外交家,字子敬,汉族,临淮郡东城县(今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人),出生于一士族家庭。他体貌魁伟,性格豪爽,喜读书、好骑射。东汉末年,他眼见朝廷昏庸,官吏腐败,社会动荡,常召集乡里青少年练兵习武。他还仗义疏财,深得乡人敬慕。当时,周瑜为居巢长,因缺粮向鲁肃求助,鲁肃将一仓三千斛粮食慷慨赠给周瑜。从此,二人结为好友,共谋大事。

建安五年(200年),在周瑜的引荐下 ,鲁肃率领部属投奔孙权,为其提出鼎足江东的战略规划 。鲁肃是历史上少有的文武兼长的名将,东吴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 他有远大眼光,更有忠厚诚实的人品。但是,他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是一个迂腐老实到让人感觉到无能的怂包形象!

蓝玉

蓝玉,定远(今安徽省定远县)人,开平王常遇春的内弟,明朝开国名将,有胆有谋,勇敢善战,屡立战功。他在捕鱼儿海中大破北元,基本摧毁其职官体系而名震天下。洪武十二年(1379年)封永昌侯,洪武二十年(1387年)拜征虏大将军。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拜大将军、凉国公。

明洪武帝朱元璋以谋反罪处以“剥皮实草”之刑,抄家,灭三族,受到牵连被杀的有一万五千人,其中包括一位公爵、十三位侯爵和两位伯爵,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蓝玉案,继而大肆株连杀戮功臣宿将的历史事件。此为明初四大案之一。蓝玉被杀的原因有很多种说法。从表面上看,朱元璋之所以杀蓝玉,是被逼的。因为蓝玉恶贯满盈、罪大恶极,他的每一条罪名,都足以让蓝玉死上一回。但从实际上看,朱元璋杀蓝玉,是因为朱元璋怕后世之君无法震慑蓝玉这样的悍将,给大明带来不稳定因素,从而罗织罪名诛杀蓝玉一党。

二、滁州历史沿革

滁州,古往今来为江北重镇,南接金陵,北望中原,历来为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渡江涉淮的理想之岸,也是山水相间,资源丰饶的鱼米之乡,素有“江淮保障”和“金陵锁钥”之称。滁州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市境发现多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主要有濮家墩遗址、何郢遗址、顿丘遗址、西王遗址、侯家寨遗址、九梓遗址、泊岗遗址等。上古时期大禹治水“导淮”,娶涂山氏为妻,在今凤阳一带有传说故事。商周时期,居住在江淮之间的“淮夷”人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并在沿河、湖岸建立相对稳定的定居点。商朝与淮夷关系融洽。西周灭商后,周王派兵东征,同时建立诸侯国屏藩王室,市境建有嬴姓的钟离国(凤阳县临淮关)、高阳氏的椒国(全椒县襄河镇)等。“淮夷”部族经过长期开发和征战,逐步融入中原华夏文明。

春秋时,市境为楚、吴分据。周简王二年(前584年),南方逐渐强大的吴国与中原诸侯在钟离(今凤阳县临淮关镇)会盟,自此吴国有了向北发展的意图。周灵王十三年(前559年),楚国令尹子囊率舟师沿滁河打到吴国的棠(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当回撤到滁河中称作“皋舟之隘”的地方(南谯区汪郢与全椒县陈浅之间)时,被埋伏的吴人打得大败。周敬王二年(前518年),吴国边邑卑梁(今天长市石梁镇)与楚国边邑钟离儿童争桑,致两家相攻,卑梁人被杀。卑梁大夫怒攻钟离被楚王灭。吴王发兵攻楚,一举灭掉钟离、居巢。史称“卑梁之衅”。

秦末楚汉相争,项羽兵败垓下,渡过淮水后,经钟离、阴陵、东城、椒陵,至乌江挥剑自刎,市境留下虞姬墓、霸王墩等遗迹。东汉时九江郡郡治就设在阴陵(定远县东南境)。三国时,江淮为魏、吴争战之地,境内置县多因战乱而废弛。孙吴截涂水(滁河)筑“涂塘”,以水代兵,阻挡南下的曹魏军队。西晋武帝咸宁五年(279年)十一月,镇东大将军、琅琊王司马伷率兵自涂中(滁州市区)出发攻吴。次年二月,吴王孙皓遣使送玺请降。惠帝时发生“八王之乱”,琅琊王司马睿避乱南下建康(南京)途中,曾在滁州西南山中停留,琅琊山因此得名。东晋咸安元年(371年)大司马桓温破前秦王鉴、张蚝军于全椒城内积玉桥。太元四年(379年),兖州刺史谢玄率3万精兵进驻白马塘(天长东北)打败前秦军队,安定江北。在东晋建立前后的数十年间,中原地区士族地主大量南迁,带来劳动力和技术,推进南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与南朝统治中心建康一江之隔的“涂中”,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上成为南北交融的结合部。东晋统治者采取侨置郡县的办法安置北方南迁移民,造成一些建置的混乱,撤并立州郡县不断,曾先后侨置过顿丘、南谯郡等。南北朝大体以淮河为界,形成南北对峙。

唐大历六年(771年),滁州刺史李幼卿与法琛禅师在琅琊山兴建佛寺,代宗李豫赐名“宝应寺”(琅琊寺)。建中二年(781年),韦应物出任滁州刺史,写下千古绝唱《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唐朝名臣李德裕两度出任滁州刺史,在州城内建“怀嵩楼”,又名“赞皇楼”。唐中后期,出现藩镇割据,土地兼并日益严重,社会矛盾加剧。广明元年(880年)黄巢农民起义军攻克滁州。唐朝灭亡后,经历50年南北割据的五代十国时期。滁州先为唐末淮南节度使杨行密建立的吴国统治,后为南方“十国”的南唐政权所辖。五代后周显德三年(956年),赵匡胤袭清流关,败南唐兵马15万人,攻占滁州。北宋统一后,江淮地区近百年之间不见干戈,人民生活较为安定。一批贤臣先后任职滁州。至道元年(995年),王禹偁贬守滁州,善政爱民,深得后来的欧阳修景仰。王、欧两人被滁州人称为“二贤”。包拯曾任过定远和天长知县。庆历五年(1045年),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欧阳修任滁州知州,宽简施政,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寺僧智仙为其建醉翁亭,欧阳修为此写下流芳百世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欧阳修在丰山之侧建立丰乐亭,并撰《丰乐亭记》。欧阳修知滁是滁州历史上辉煌的一页。《醉翁亭记》使滁之山水天下扬名,欧阳修在滁期间,吸引一大批著名文人士大夫对滁州的关注,或来游访欧,或诗文唱和,如梅尧臣、苏舜钦、韩琦、富弼、范仲淹以及政见不同的王安石,还有后学门生如曾巩、苏轼等人。曾巩为欧阳修所建“醒心亭”作记。欧阳修逝世后,苏轼应滁州知州王诏之请,将《醉翁亭记》《丰乐亭记》写成碑帖,镌刻于石碑上,“欧文苏字”珠联璧合,成为世代瑰宝。

南宋时,江淮一带又成为宋金对垒的前沿,滁州城先后9次被金兵攻陷,主战派将领岳飞、韩世忠、张俊、李纲、杨沂中等曾在江淮间给金兵以重创。乾道八年(1172年),辛弃疾出任滁州知州,简赋舒征,收容流亡,修整街市,发展生产,组织民众训练军事,抗御金兵,并向朝廷上策“守江必先守淮”,再收复中原。辛弃疾还在滁州建起1座“繁雄馆”和1座“奠枕楼”,写下充满收复失地之情的《声声慢·滁州旅次登奠枕楼作》等词作。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大举南侵,南宋叛将李成领兵攻打滁州。知州向子伋面临大军压境,誓不投降,率滁军民在琅琊山摩陀岭一带垒石筑寨,抵抗强敌,最终壮烈阵亡。南宋末年,蒙古兵两度攻入滁州。凤阳人姜才成为江淮一带抗元英雄,后在泰州英勇就义。南宋末年,朝廷还有一位刚正不阿的宰相——定远人董槐,为官40年尽职尽忠,爱国恤民,晚年辞官回乡,品行可嘉。

元天历元年(1328年),朱元璋生于濠州钟离县(凤阳县东至明光市西北),至正十二年(1352年)投奔定远人郭子兴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至正十五年(1355年)在滁州建立太阳翊元帅府,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自称吴王,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称帝,定国号为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凤阳兴建中都城。洪武七年(1374年)罢建中都城,改设中立府。不久改中立府为凤阳府,府、县同治新城。凤阳府辖区幅员广大,初领9州24县,后领5州13县。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升滁州为直隶州,领来安、全椒2县,市境其他州、县仍为凤阳府辖。明朝建立以后,滁州成为京畿辅地,被誉为“开天首郡”。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追封已故的郭子兴为滁阳王,在滁州建滁阳王庙祭祀。洪武六年(1373年),兵部在滁州设立管理放牧繁殖军马的机构——太仆寺,令滁州军民养殖马牛。南京太仆寺一直延续至明末。明朝一些名宦要员任职太仆寺,或往来于中都、滁州、南京之间。宋濂曾扈从太子经滁州游琅琊山;哲学家、教育家王阳明在滁州讲学,收罗戚贤等一批弟子;江南才子文徵明父子都与滁州结下诸多缘分,在滁州留下诗文碑刻;陈琏、胡松为一代名宦。南太仆寺少卿冯若愚在醉翁亭内建“宝宋斋”,保护“欧文苏字”。明朝中后期,海防松弛,倭寇由近海袭扰进而侵犯江淮腹地。抗倭英雄沃田战死天长,被朝廷授予镇远将军,在天长县城建祠祭祀。定远人戚继光组建“戚家军”,征战浙江、福建、广东,彻底解除东南沿海倭患。

康熙六年(1667年),析江南省为江苏、安徽省,市境改属安徽省。宣统二年(1910年)九月,津浦铁路临淮关至浦口开始售票载客,为市境近代交通之始。自此,滁州粮食、竹篮、菊花药材等土特产开始销往南北各地。津浦路沿线门台子、临淮关、滁县等城镇开始有外国资本和民族资本开办火柴厂、面粉厂、烤烟厂等企业。清代,全椒、天长文风渐盛,先后涌现出一批文化世家名人,如天长状元戴兰芬、女学者王贞仪、“工诗文书画”的小说家宣鼎、全椒“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的吴氏宗族。乾隆十四年(1749年),吴敬梓于落魄之中完成惊世骇俗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300年来以各种文本传遍世界。晚清天长女学者王贞仪,博学多才,一生短暂,著述丰厚,同时代学者钱大昕称其为“班昭之后,一人而已”。道光十二年(1832年),画家、文学家宣鼎出生于天长城东,著有文言短篇小说集《夜雨秋灯录》等。还有人才辈出的定远方氏,为政、治学以方浚颐、方浚师、方浚益三兄弟成果卓著。全椒贤达薛时雨曾任杭州知府,后弃官讲学,筹款重修醉翁亭。晚清时期,滁州出现吴棠、吕本元、吕增祥等一批治乱世能臣。

辛亥革命,大批皖东志士仁人为推翻封建统治流血牺牲。汪雨湘、武焜南、方绍舟等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田淑扬、田激扬兄弟先后牺牲。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复辟帝制行径激起全国人民愤怒。柏文蔚在安徽组织讨袁军,任命方绍舟为讨袁军旅长,在定远、寿县一带迎战北洋军。民国三年(1914年),孙中山任命方绍舟为讨袁军皖北总司令,全权指挥江淮地区反袁斗争。在反对袁世凯复辟斗争中,皖东大地出现一位女中豪杰,她就是天长人朱剑霞。

民国26年(1937年)12月,日军侵占滁城,皖东各地先后沦陷。国民党军队在津浦铁路南段和淮河一线进行激烈的阻击战。民众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人们用大刀、长矛、红缨枪、土枪土炮同侵略者进行殊死搏斗。民国27年(1938年)4月,由鄂豫皖红二十八军等部改编的新四军江北部队挺进皖东敌后抗日,创建皖东抗日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府。民国28年(1939年)12月,刘少奇抵达皖东,主持召开第一次中原局会议,开创华东抗日斗争的新局面。民国29年(1940年)3月,新四军第四、第五支队在苏皖支队配合下连续打退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取得路西自卫和半塔保卫战的胜利,巩固和壮大根据地。民国31年(1942年)春,皖东抗日根据地改称淮南抗日根据地,成为全国19个著名抗日根据地之一。民国34年(1945年)冬,华中解放区成立苏皖边区政府,市境分属华中第三、第四行政区。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并重点进攻华东解放区,皖东军民奉命北撤。民国37年(1948年)冬淮海战役胜利结束后,华东野战军沿津浦铁路挥师南下。民国38年(1949年)1月,皖东全境解放。

20世纪50年代初,全区相继开展反匪反霸斗争、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运动,社会除旧布新,人民翻身做主。抗美援朝发动各界捐款捐物,总价值可以购买10架飞机。“三反”“五反”运动首次惩治经济犯罪,维护经济秩序,教育干部和工商业者。1953年起,全区贯彻以“一化三改造”(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为中心内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50年代末至70年代中后期,滁县专区先后经历“大跃进”、三年困难时期和“文化大革命”,社会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1978年12月,凤阳县小岗生产队农民,秘密包产到户,在全国率先实行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迈开农村改革的第一步。20世纪80年代,滁州改革发展在全国崭露头角,“大包干”改革向城乡各个领域延伸。农业生产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农村面貌日新月异;以“扬子”“全柴”为代表的工业经济开始崛起,城乡商贸充满活力,交通、邮电等基础设施不断加强,城镇建设和城市化水平得到提升,地域行政中心城市地位日益凸显。1992年12月20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滁县地区,成立省辖地级滁州市,以原滁县地区行政区域范围为新设立的滁州市行政区域范围,一座新兴的现代化都市渐具雏形。

三、滁州简介

滁州,安徽省省辖市,位于安徽最东部,东靠南京、西接合肥,北枕淮河、南临长江,是南京都市圈和合肥经济圈中心城市,也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核心区城市之一。初步测算,2022年实现生产总值(GDP)3610.0亿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5%。2022年末常住人口405.0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3.1%。

滁州全市土地总面积1.35万平方公里,现辖天长、明光2市,来安、全椒、定远、凤阳4县和琅琊、南谯2区,管理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中新苏滁高新技术产业园两个园区。

近年来,滁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独特区位优势,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新机遇,奋力推进高质量发展,一个现代化新滁州正在江淮大地奋力崛起。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