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素材

鹤壁历史名人排行榜具体前十名有哪些

鹤壁历史名人排行榜具体前十名为王越、石碏、帝乙、武庚、康叔封、谢偃、卫康伯、卫考伯、卫嗣伯、申茂功,具体名单见下文。

一、鹤壁历史名人排行榜具体前十名有哪些

1、王越

王越(1426年12月3日—1499年1月12日),初名王悦,字世昌。大名府浚(xùn)县(今河南浚县)人。明代中期名将、诗人。

2、石碏

石碏,男,春秋时卫国人。卫庄公有嬖妾所生子州吁,有宠而好武,庄公弗禁。他进谏,庄公弗听。其子石厚与州吁游,劝戒亦弗听。卫桓公十六年(前719)州吁弑桓公而自立为君,未能和其民。石厚向其父请教安定君位之法,他假意建议石厚从州吁往陈,通过陈桓公以朝觐周天子。旋请陈拘留两人,由卫使右宰丑杀州吁于濮(今安徽亳县东南),又使其家宰獳羊肩杀石厚于陈。当时称他能“大义灭亲” 。春秋时史学家左丘明称石碏:“为大义而灭亲,真纯臣也!”

3、帝乙

帝乙,在位37年,太丁子。帝乙时,商朝更加衰弱。以和亲的方式与姬昌媾和。

帝乙,商朝国王,姓子名羡,商王文丁(太丁)之子。文丁死后继位,公元前1101年即位,公元前1076病卒,葬于殷。在位26年,死后由其子辛(即大名鼎鼎的纣王)继位。帝乙在位期间,商朝国势已趋于没落。当时,江淮之间的夷族又强盛起来,准备大举进攻商朝。帝乙在位的第九年,出兵征伐岛夷和淮夷,半路上受到孟方(今河南省睢县附近)的截击。帝乙率领诸侯伐讨孟方,得胜。第二年,帝乙继续南下征伐夷族,到达淮水流域的攸国。帝乙和攸侯喜合兵攻伐夷族,于第二年得胜而归,帝乙在位的第十五年,再次率领诸侯南征夷族。

4、武庚

武庚(?—约前1039年),商纣王之子,公元前1122年12月25日,商亡周立。武庚管理殷余民,殷民大悦。

武王为防武庚叛乱,又在朝歌周围设邶、鄘、卫三国。朝歌以东设卫国,使管叔由管徙封卫,朝歌以西与南设鄘国,使蔡叔由蔡徙封鄘;朝歌以北为邶,使霍叔自霍徙封邶。共同监视武庚。此时,武庚留居在纣宫(今淇县城内的西坛、三海一带)续殷嗣。殷亡第四年,(公元前1043年)周武王姬发驾崩,儿子周成王姬诵年幼(13岁),武王之弟周公旦代成王掌管国事。对此,管叔、蔡叔皆不满,散布周公想篡位之谣言,并串联武庚起兵反叛。

周公和召公为保周江山,“内弭父兄,外抚诸侯”,周公以成王命率军东征,伐朝歌叛军,武庚兵败被诛。周公又杀管叔、放蔡叔、贬霍叔,将朝歌“殷顽”迁于洛阳管教之。

5、康叔封

康叔,生卒年不详,姬姓,名封,又称卫康叔、康叔封,周文王姬昌与正妻太姒所生第九子,周武王姬发同母弟 ,因获封畿内之地康国(今河南禹州西北) ,故称康叔或康叔封。

6、谢偃

谢偃(599-643),汉族,隋末唐初卫州卫县(今浚县卫贤,隶属省辖市鹤壁市)人,仕隋为散从正员外。谢偃参加由唐太宗亲自主持的“殿试”,并以“对策及第”中进士,授陕西省高陵县令,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主簿。时李百药工五言诗,谢偃善作赋,时人称为李诗、谢赋。出为湘潭令。《集》十卷,今存诗四首。

7、卫康伯

卫康伯,谯周《古史考》作卫牟伯,姬姓,卫氏,根据《世本》其名为髡。卫国第二代国君。卫康伯为周文王之孙,因此又称王孙牟。杨宽认为西周青铜器铭文现的“伯懋(mào)父”就是卫康伯,杨宽认为是“懋”与“牟”音同而通用。他是卫康叔之子,卫考伯之父,是成康时期西周政坛上叱咤风云的人物。

8、卫考伯

卫考伯,姬姓,卫氏,名已失传。卫国第三代国君。卫考伯是卫康伯之子,卫嗣伯之父。

9、卫嗣伯

卫嗣伯,华夏族,姬姓,卫氏,名已失传。卫国第4代国君。他是卫考伯之子,卫疌伯之父。他在位的期间约相当于西周的中期。

10、申茂功

申茂功,男,汉族,1940年1月生,河南浚县人,曾用名申整岁,195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被开除党籍),1957年11月参加工作,河南省第一纺织工人技校毕业。是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第十届、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任职至1979年)。

二、鹤壁历史沿革

鹤壁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朝武丁大帝时期(前1238年~前1180年),武丁大帝是商朝首都朝歌的奠基者。中国周朝最大的诸侯国卫国的首都仍建在朝歌,卫国第18代国君卫懿公嗜好鹤,在宫廷朝歌西北等处养鹤,鹤壁因“鹤栖南山峭壁”而得名。

夏朝,今鹤壁地域分属豫、冀、兖三州。

商朝,属京畿内地。商朝武丁、武乙、帝乙、帝辛四代君王都把朝歌(今鹤壁市新区南部的鹿台遗址及附近)作为首都。

周朝,朝歌为卫国的都城403年。

春秋时,属卫、晋。战国时,先后属赵、魏。前510年,齐桓公在鹤壁西牟山侧设中牟邑。前425年,赵国迁都鹤壁中牟(山城区鹿楼乡故县一带),历时39年。

西周时期康侯簋,出土于浚县辛村,现藏于英国大英博物馆

西汉初年,置黎阳县(今浚县)、朝歌县(今淇县)、荡阴县(鹤壁石林镇等属之)。

东魏孝静帝天平元年(543年),废荡阴县入邺。

淇水大道

隋开皇六年(586年),复置荡阴县。开皇十六年(596年),改荡阴县为荡源县,治所在故县(今鹤壁市郊)。

唐、宋、元时期,鹤壁地域建置多有变化。黎阳曾为郡、军、府、州治所,朝歌曾为州、郡治所。

明初,置浚县、淇县、汤阴县,分属大名府、卫辉府、彰德府。

民国时期,浚县、淇县、汤阴县属河南省河北道,后改属第三督察专员公署。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7月,冀鲁豫军区九分区主力部队发起卫南战役,建立了延浚汲淇四县边区抗日民主政权。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7月,中共冀鲁豫区委、冀鲁豫行署决定撤销四县边抗日办事处,在相应地区分别成立了卫滨县、延津县抗日民主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浚县、淇县、汤阴县属平原省安阳专署。1953年改属河南省安阳专署。1954年,淇县并入汤阴县(1962年恢复淇县建置)。1957年3月,汤阴县地置鹤壁市,为省辖市,委托安阳专署领导,后改为省直接领导。1958年12月,安阳专署撤销,鹤壁市曾一度归新乡专署领导。1961年12月,恢复安阳专署,又改归安阳专区。1960年10月~1961年11月,汤阴县划归鹤壁市(后划归安阳)。1986年1月,浚县、淇县划归鹤壁市管辖。

三、鹤壁简介

鹤壁位于河南省北部,因相传“仙鹤栖于南山峭壁”而得名,1957年建市,面积2182平方公里,现辖浚县、淇县、淇滨区、山城区、鹤山区5个行政区和鹤壁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宝山经济技术开发区3个功能区,是中原城市群核心发展区14个城市之一。

鹤壁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厚。早在7000年前,就有先民在淇河两岸繁衍生息,留下了花窝、大赉店、辛村等众多遗址遗迹,殷商末期和春秋时期的赵国、卫国均在此建都,时间长达500年。穿城而过的淇河古称淇水,是诗歌文化的重要源头,《诗经》中有39篇直接描绘了淇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作为全省鱼类种类最多的河流,水质连年保持全省60条城市河流首位。所辖浚县古称黎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儒商鼻祖端木子贡的故乡,浚县正月古庙会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华北第一古庙会”,伾山石佛全国最早、北方最大。所辖淇县古称朝歌,是殷商文化发源地之一和《封神演义》神话故事的发生地,境内的云梦山被誉为“中华第一古军校”,战国时期的思想家、纵横家、军事家鬼谷子王禅,在此培养出了苏秦、张仪、孙膑、庞涓、毛遂等名士。

鹤壁交通便利,资源禀赋良好。境内京广高铁、京广铁路、107国道和京港澳高速纵贯南北,晋豫鲁铁路和在建的郑济高铁、范辉高速横穿东西,乘高铁30分钟到达郑州、2个半小时到达北京、武汉、西安、徐州。南距郑州新郑国际机场130公里,北距正在建设的安阳豫东北机场30公里,东距天津、青岛、连云港等港口约500公里,以鹤壁为中心500公里半径范围内覆盖了4亿消费人口。发现矿产资源33种,已探明储量的矿产23种,其中煤炭约14.5亿吨、属优质动力煤,水泥用灰岩约4.75亿吨,白云岩约1亿吨、氧化镁含量平均在19%以上,电力装机容量405.7万千瓦,水资源总量7.36亿立方米。人均畜牧业产值、肉蛋奶产量连续29年居全省前列。

鹤壁产业兴旺、发展独具特色。是全国重要的镁精深加工产业基地,全省重要的煤炭、电力、水泥生产基地和清洁能源与新材料产业、绿色食品产业、汽车零部件与电子电器产业基地等。目前正在着力打造汽车电子电器与新能源汽车、清洁能源与新材料、绿色食品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全省重要的人工智能产业基地、区域性大数据中心城市和豫北重要物流节点城市。农业现代化水平全国领先,也是全省达到国家农业现代化目标的城市之一,被确定为全国整市建制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首批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全国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等。

鹤壁环境优美,宜居宜业宜游。这里自然生态良好、城乡发展协调、政务服务高效,是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循环经济、节能减排、海绵城市、清洁取暖等工作成为全国试点示范,城镇化率60.1%、居全省第三,城市可持续发展度、居民幸福感、公众安全感、法治环境满意度居全省前列,荣获全国社会治安最高奖“长安杯”。这里营商环境较好,创新了“企业作甲方、政府当乙方”签约模式,推进了投资项目审批“容缺办理”“多评合一”等审批制度改革,为企业提供了“服务管家”、定制了“综合服务包”,努力做到企业有所“需”、政府必有“应”,在全省营商环境预评价中位居前列。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