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素材

荆州历史名人排行榜具体前十名有哪些

荆州历史名人排行榜具体前十名为戎昱、刘洎、袁宗道、岑长倩、庾黔娄、王柏心、申屠建、蔡允恭、万俟绍之、刘孝孙、熊天瑞、杨冠卿、李宝常、曾可前、宗元饶,具体名单见下文。

一、荆州历史名人排行榜具体前十名有哪些

戎昱

戎昱[róng yù](约744年-约800年),唐代诗人。荆州(今湖北江陵)人,郡望扶风(今属陕西)。戎昱早年曾应举多次,其《苦辛行》诗似诉说不第之苦。终究登第与否,记述不一。大历元年(766年),其前后入蜀,见岑参于成都。代宗广德元年冬至大历四年(763年-769年),被荆南节度使卫伯玉聘为幕府从事。曾与当时流寓江陵的杜甫相识,并得到杜甫的赏重。大历四、五年间(769年、770年),其在潭州刺史崔瓘幕中。此后几年客居桂林。德宗建中三年(782年),其受荐任职御史台。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戎昱出京,任辰州刺史。贞元七年(791年),任虔州刺史。约在贞元十六年(800年)后去世。戎昱长期任幕宾之职,宦游各地,诗多感伤身世及寄赠友人之作。代表作《苦哉行五首》写于肃宗宝应元年(762年)。当时唐王朝军队收复河南,安史之乱刚刚平定,其从滑州、洛阳西行,经过华阴、渭南等地,见到回纥军队掳掠妇女,抢劫民财,杀人放火,对此极为愤慨。诗中以沉痛的笔调,诉说人民的痛苦遭遇:“冀雪大国耻,翻是大国辱。羶腥逼绮罗,砖瓦杂珠玉。”“上马随匈奴,数秋黄尘里。生为名家女,死作塞垣鬼。乡国无还期,天津哭流水。”这类表现伤乱的作品,诗风沉郁,有慷慨之音,后人以为与杜甫相接。然部分赠人与写景题材,气象局促,造句拙累,有类晚唐衰飒之作。《全唐诗》录存其诗1卷,但杂有同时代诗人戴叔伦诗作。

刘洎

刘洎(?-645年),字思道,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人。唐朝宰相。刘洎初为梁萧铣的黄门侍郎。归唐后,授为南康州(今江西赣县一带)都督府长史。贞观七年(633年),擢升给事中,封清苑县男爵位。继而调任治书侍御史,崇魏征,倡直言。不久,拜为尚书右丞,重振纲纪。累加银青光禄大夫、散骑常侍、擢黄门侍郎、上护军等。他敢于进谏,曾劝唐太宗宜与臣下争辩。皇太子李治初立,他认为“宜尊贤重道”,上书要太子改变“优游弃日,不司图书”之习,应“授以良书”,“披经史,观成败”,“接宾游,访得失”。太宗喜,敕刘洎与岑文本、马周等到东宫教育皇太子。贞观十八年(644年),刘洎升迁为侍中。贞观十九年(645年),太宗出征辽东,诏刘洎兼太子左庶子并检校民部尚书,辅助皇太子李治留守定州以监国。同年九月,因遭褚遂良诬告,太宗下令让刘洎自尽。刘洎之死是中国古代著名冤案之一。唐高宗时,其子刘弘业奏明褚遂良诬陷刘洎。及至武则天当朝,刘洎的冤案才得以昭雪,恢复官爵。有文集10卷传世。

袁宗道

袁宗道(1560年-1600年),字伯修、又字无修,号玉蟠、又号石浦,湖北公安(今属湖北)人。明代文学家、官员。袁宗道本姓“元”,明隆庆五年(1571年)袁宗道应童子试,督学奇之,以为其姓不利首榜,易为“袁”,后其弟袁宏道、袁中道继之,公安“元”姓遂更为“袁”。万历七年(1579年)中举人,次年其舅父龚仲敏于城南结“阳春社”讲业,袁宗道兄弟相从。万历十四年(1586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万历十七年(1589年),授翰林编修。万历二十五年(1579年),升任右春坊右庶子,皇长子经筵讲官。次年,与宏道于城西崇国寺结“蒲桃社”。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任东宫詹事府詹事,不久卒于任。袁宗道、袁宏道与袁中道三兄弟,时称“三袁”。因为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所以被称为“公安派”。“公安派”的理论主张扭转了文坛的文风,对打破拟古主义的陈腐格局是强有力的。对明代后期的文学革新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著有《白苏斋类集》22卷等。

岑长倩

岑长倩(?~691年),邓州棘阳县(今河南省新野县)人。唐朝宰相,中书令岑文本之侄。岑长倩早年父母双亡,由叔父岑文本抚养,永淳元年(682年),进封兵部侍郎、同平章事,参与朝政。累迁中书令,征讨越王李贞之乱。天授元年(690年),拜右相,册封邓国公,权势仅在梁王武承嗣之下。天授二年(691年),加位特进、辅国大将军。反对册立魏王武承嗣为皇太子,得罪了武则天,罢为武威道行军大总管,远征吐蕃。坐罪谋反,下狱诛杀。景云元年(710年),追复官爵,依礼改葬。

庾黔娄

庾黔娄,字子贞,南朝齐人,新野人也。父易,司徒主簿,征不至,有高名。

王柏心

王柏心(1799—1873年),湖北监利(今洪湖市)螺山镇人,晚清学者。幼承庭训,博览群书,科举中第,进士出身。曾为刑部广西清吏司主事,尔后无心仕途,并辞官还乡。曾在荆南书院二十多年,讲学立说。遂著有《导江三议》等学术专著传世。其学术思想,经世致用,其中议论江河治理颇有研究,造福乡民,此为大善。

申屠建

申屠建(?—25年),荆州人,新莽末年绿林起义军将领。初为起义军绣衣御史。后来率起义军攻入武关,占领长安。24年,刘玄封申屠建为平氏王。后谋劫帝南下,谋泄,被刘玄诱入殿中,被害。

蔡允恭

蔡允恭(561年~628年),字克让,济阳郡考城县(今河南省兰考县)人。隋末唐初大臣、史学家、文学家,西梁太常卿蔡大业之子,唐朝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姿容俊美,颇有风采,善于缀文。西梁时期,起家著作佐郎。南陈建立后,授库部郎中。交好书法家虞世南,成为隋炀帝侍从官,授起居舍人。隋朝灭亡后,先后跟随宇文化及、窦建德。唐朝建立后,出任天策府参军、文学馆学士。贞观初年,出任太子洗马,教导太子李承乾,卒于任上,著有《后梁春秋》。

万俟绍之

万俟绍之(生卒年不详),字子绍,自号郢庄,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纪南城)人,寓常熟。万俟离曾孙。

刘孝孙

刘孝孙(?-641年),字德祖,荆州(湖北江陵)人,中国唐初时期学者,大臣,诗人,天文历算家。刘孝孙早年知名,与当时文士虞世南、庾抱等登山临水,结为文会。隋大业末,王世充之弟引其为行台郎中。唐武德初,历虞州录事参军,李世民召为秦王府学士。贞观六年(632年),迁著作佐郎。贞观十五年(641年),迁谘议参军,又迁太子洗马,未到任而卒。刘孝孙工诗善文,著述颇富,有《二仪实录》《隋开皇历》《七曜杂术》《古今类序诗苑》等。(概述内图片来源:清·顾沅辑《古圣贤像传略》道光十年刻本)

熊天瑞

熊天瑞(?―1367年),元末南方红巾军将领。

杨冠卿

杨冠卿(1139-?)南宋诗人,字梦锡,江陵(今属湖北)人,举进士。为九江戎司掾,又尝知广州,以事罢。晚寓临安。闭门不出,与姜夔等相倡和

李宝常

李宝常(1873-1949年),字绩丞,号寄尘。荆州(今湖北江陵)人。清末民初收藏家、金石鉴赏家、书法家,有“荆楚名士”之誉。

曾可前

曾可前,字退如,号长石,男,今湖北石首人,生于1560年,主要作品有《石柟馆集》。神宗万历二十九年(1601)辛丑科张以诚榜进士第三名(探花)。

宗元饶

宗元饶(518—581),南郡江陵人,任官于梁代,后为陈朝官员。官至吏部尚书。太建十三年死,其时六十四岁。

二、荆州历史沿革

荆州之名源于《尚书·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为古九州之一;以原境内蜿蜒高耸的荆山而得名。荆是古代楚国的别称,因楚曾建国于荆山,故古时荆、楚通用。沙市,始称津、津乡或江津,历为江陵县重要商埠和码头。

荆州历史悠久,距今约5万~1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鸡公山遗址(位于荆州城东北郊郢北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始人类已在此生活、栖息和劳作,制作石器,或搭建窝棚。新石器时代,先民三苗于此发展出大溪文化(距今6000~5000年),出现环濠聚落和漆木器及竹席。屈家岭文化(距今5000~4600年)早期偏晚阶段,建造阴湘城(位于荆州区马山镇阳城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沿用至石家河文化时期(距今4600~4000年)。荆州系楚文化的发祥地,春秋战国时属楚。楚文王元年(前689),楚国迁都于郢(今荆州区纪南城),都郢400余年。秦属南郡,定治江陵,故常以南郡喻荆州。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设立荆州刺史部,东西汉时皆属南郡。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分荆州,后归吴,定治南郡。晋永和八年(352),荆州定治江陵。南北朝时,齐和帝、梁元帝、后梁、萧铣皆以荆州为国都。

隋开皇二年(582),因与后梁联姻,罢总管府;开皇七年并后梁,又置江陵总管;开皇二十年改为荆州总管。大业初,复称南郡。唐贞观元年(627)属山南道;开元二十一年(733)山南道分为东、西道,属山南东道江陵府,设荆州大都督府,至德后置荆南节度使。上元元年(760),以江陵为南都,改荆州为江陵府;次年(761)罢都。五代十国时(925),荆南节度使高季兴割据荆、归、峡三州,称南平王,立荆南国,国都设江陵。

宋至道三年(997)以洞庭湖为界,复分为荆湖南、北路,北路简称湖北,治江陵;建炎四年(1130)更名为荆南府,寄治枝江县,绍兴五年(1135)复名为江陵府,仍徙治江陵县;淳熙元年(1174)复更名为荆南府,淳熙十年(1183)之前仍更名为江陵府。元属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荆南府,至元十三年(1276)升江陵路,天历二年(1329)更名中兴路。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称吴王,改置荆州府,改属湖广行省。龙凤十一年(1365)改属湖广分省,吴元年(1367)复改属湖广行省。

明洪武九年(1376)湖广行省改置湖广承宣布政使司,荆州府改属河南布政司;洪武二十四年(1391)荆州府复属湖广布政使司。清康熙九年(1670)置上荆南道,驻荆州府;雍正十三年(1735)上荆南道更名荆宜施道;光绪三十年(1904)荆宜施道更名荆宜道。民国元年(1911)1月,荆州府裁府留县,所辖各县直属荆宜道;1914年荆宜道更名为荆南道;1921年8月复称荆宜道。1932年为湖北省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36年改为湖北省第四行政督察区。

1949年7月成立荆州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驻江陵县荆州镇,辖荆门、京山、钟祥、天门、潜江、公安、松滋(驻新江口镇)、江陵等8县;同月,析江陵县之沙市镇建沙市市,属省辖市。1951年6月,以沔阳、监利、嘉鱼、汉阳4县各一部设洪湖县。7月,撤销沔阳专署,将沔阳(驻仙桃镇)、监利、洪湖、石首4县并入荆州专署。1953年4月,以公安、石首、江陵3县各一部设荆江县,驻斗湖堤。1955年2月22日,沙市市划归荆州专区管辖。1955年4月,撤销荆江县,并入公安县。1960年,以荆门县的沙洋镇设立沙洋市,由荆州专署领导。1961年撤销沙洋市,划归荆门县领导。

1979年,沙市市升为地级市,改由省直辖;以荆门县城关镇及附近地区设立荆门市,属荆州地区。1983年8月19日,国务院批准荆门市升为地级市,划出荆州地区。1986年5月2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石首县,设立石首市。1987年7月31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洪湖县,设立洪湖市。1994年9月2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荆州地区、沙市市和江陵县,设立荆沙市。荆沙市设沙市区、荆州区和江陵区,辖松滋县、公安县、监利县、京山县,代管钟祥市、石首市、洪湖市。1995年12月29日,民政部批准撤销松滋县,设立松滋市。1996年11月20日,国务院批准将荆沙市更名为荆州市。1996年12月2日,国务院批准将荆州市管辖的京山县划归荆门市管辖和将荆州市代管的钟祥市划归荆门市代管。1998年7月2日,国务院批准撤销荆州市江陵区,设立江陵县。2010年11月,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荆州楚纪南城大遗址保护区暨荆州海子湖生态文化旅游区,6月,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荆州海子湖生态文化旅游区更名为荆州纪南生态文化旅游区。2011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荆州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定名为荆州经济技术开发区。2012年4月,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以荆州区太湖港管理区为核心,设立华中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16年7月,华中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荆州城南经济开发区并区,组建荆州华中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园区,2017年4月,经省政府同意更名为荆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2018年2月,荆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定名为荆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三、荆州简介

荆州市位于湖北省中南部,地处江汉平原腹地,国土面积1.4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637万,下辖荆州区、沙市区、江陵县、松滋市、公安县、石首市、监利市、洪湖市8个县市区和荆州经开区、纪南文旅区、荆州高新区3个功能区。先后被确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中国投资热点城市,是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全国大遗址保护示范区。202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08.61亿元、同比增长5.1%,总量居全省第4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1%、排名全省第一;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2%、排名全省第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70.19亿元,增长3.6%、排名全省第三;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42.05亿元、增长11.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0678元、22904元,增长6.4%、8%。

——历史荣光,文化璀璨。荆州拥有5000年建城史、500年建都史,自古以来就是长江中游的文化中心、我国南方唯一连续不断进化至今的文化中心、世界唯一持续不断进化至今的稻作文化中心,是楚文化发祥地、三国文化荟萃地、红色文化富集地、长江文化展示地。作为“楚国古都,三国名城”,20代楚王定都荆州长达411年,楚先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孕育了世界上最早的水稻种植技术、最先进的铁器和青铜冶炼技术、最精湛的丝绸编织和木制漆器工艺。一部《三国演义》有72回写到荆州,始建于三国、长达11.28公里的荆州古城墙,被誉为“中国南方不可多得的完璧”。以荆州洪湖为中心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是党领导创建的三大根据地之一,是中国工农红军和人民军队的发祥地之一,诞生了红二军、红六军和红二军团,走出了67位共和国的开国将帅和一大批治党、治国、治军的杰出人物。

——区位优越,交通便利。荆州地处长江中游门户,是南北大通道“节点”、两湖平原“中心”,是全国区域级流通节点城市、重要的公路交通枢纽和长江中游重要港口城市。荆州拥有483公里长江“黄金水道”和 651公里优质岸线,浩吉铁路北煤南运大通道、唐白河-江汉运河中部南北水运新通道、焦柳铁路西部陆海新通道在荆州与长江黄金水道形成三个“十字交叉”,通道优势、航道优势、港口优势明显。去年,荆州港铁水联运工程入选全国第四批多式联运示范工程。目前,全市建成沪汉蓉高铁、焦柳铁路、浩吉铁路、荆沙铁路“一横三纵”铁路网,形成了荆州港和松滋、公安、荆州、沙市、盐卡、江陵、监利、洪湖、洪湖湿地、石首10个港区“一港十区”格局,“五纵三横”高速公路覆盖所有县市,2022年荆州沙市机场是湖北省内航班架次唯一正增长机场、实现航空货运“零”的突破,正加快构建东西南北“四向”拓展、人物资信“四流”融合、铁水公空“四网”联运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资源丰富,产业兴旺。荆州素有“鱼米之乡”“中国粮仓”的美誉,是国家重要农产品综合生产基地、优质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和湖北省优势农业资源核心区,粮食产量常年保持在90亿斤以上、占全国千分之七,油菜籽、淡水产品产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市州之首,新型经营主体、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居全省前列,两湖市场交易量和交易金额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十、全省第一,农产品加工产值接近1300亿元,正进一步延长产业链、稳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整合利益链,打造农业产业化样板区。荆州是全国老工业基地,是全省4个劳动年龄人口300万人以上的地市之一,科技、教育资源位居全国地级市榜首,拥有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国家加工贸易产业园两块国字号“金字招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529家,正加快构建以装备制造、医药化工、轻工建材、农产品加工4个千亿产业,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纺织服装、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现代服务业6个过500亿产业,智能家电、汽车零部件、石油石化装备、生物医药、光伏新材料、新型电子元器件、现代煤化工、现代造纸、食品加工、婴童装、节能环保11条优势产业链为主的“4611”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打造江汉平原先进制造业高地。荆州是“百年商埠,江汉明珠”,是全国70个二级邮区中心局之一、全省省际陆运副中心,中心城区拥有北京路、沙北、万达、花台4大核心商圈,全市拥有4A级景区8个,3A级景区17个,正加快建设全国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

——长风破浪,未来可期。荆州是湖北省唯一同时跻身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的市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赋予荆州加快建设江汉平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战略定位,从根本上提升了荆州在全省乃至长江经济带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当前,荆州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决策部署,坚持以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江汉平原乡村振兴示范区、区域协调发展示范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区和江汉平原先进制造业中心、科教创新中心、交通物流中心、消费中心、荆楚文化传承发展中心“五区五中心”为支撑引领,扎实推进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的四化同步发展,主攻农产品交易与集散基地、大宗商品铁水联运枢纽、荆楚文化保护传承示范区、江汉平原生态宜居城市“四大目标”,打好工业突围战、招商阵地战、投资立体战和优化发展环境、优化干部作风“双优化”攻坚战“四大会战”,加快推动经济量级新跨越、城市能级新提升、发展层级新突破,奋力建设江汉平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功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