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素材

精准脱贫个人对照检查材料【优秀篇】

一条条扶贫公路记载着扶贫艰辛,一片片果林承载着脱贫希望,一个个脱贫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下面是精准脱贫个人对照检查,快来围观吧。

精准脱贫个人对照检查【篇一】

去年以来,多次强调脱贫攻坚工作,其用词的语气也是一次比一次重,从“啃硬骨头”到“打攻坚战”,从“立军令状”到“吹冲锋号”,这次又提出“横下一条心”。言为心声,从所用词语可以看出,以*为党中央,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坚定决心。

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扶贫工作是一个长期而艰辛的工作,“十三五”是脱贫攻坚啃硬骨头、攻城拔寨的时期,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责任扛在肩上,记在心中,践行于行动上,横下一条心,扭成一股劲,下大力气、下大决心,加大力度,加快速度,加紧进度,持续发力,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要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尤其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改“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改“他人输血”为“自身造血”,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对症下药拔除“贫根”。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是推动工作的导向,只有开对了“药方子”才能祛除贫困“病根子”。坚决摒弃以前单纯送金钱送物质“灌输”,要转变为知识、教育、人才、培训的“输送”,同时因地制宜,建设扶贫制度,完善政策支撑体系,由政府扶贫转变为政府扶贫、社会扶贫、行业扶贫以及自身扶贫相结合,在群众“最急”、“最盼”之事上用真情、下苦工、费大力,切实解决群众身边的小事、实事,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让群众得到真正的实惠。

扶贫开发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人民福祉,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打赢脱贫攻坚战,空喊口号、盲目蛮干、胸中无数不行,全党全社会必须形成攻坚合力,以崇尚实干、狠抓落实来检验我们的行动。脱贫工作做得好不好、贫困群众有没有脱贫,不能自说自话,要让当地群众自己来评价,脱没脱贫要同群众一起算账,要群众认账,更要横下一条心,在“实”字上下真功、用硬功、练苦功,再硬的脱贫攻坚硬骨头我们也一定能啃下来。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消除贫困,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是全社会的殷切期盼,更是我们不容推卸的责任。以“但愿苍生俱饱暖”的情怀踏踏实实为民造福,以愚公移山之志苦干实干,我们定能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同圆小康梦想。

精准脱贫个人对照检查【篇二】

3月29日,中央纪委公开曝光八起扶贫攻坚领域腐败问题典型案例。可以看出腐败的魔爪已伸向扶贫领域,侵害了群众的利益,让脱贫工作步履维艰,为此严查扶贫攻坚腐败问题刻不容缓。

紧盯扶贫领域腐败问题易发多发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督促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严肃查处胆敢向扶贫款物伸手的问题,坚决落实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和“零容忍”的要求,对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开展多轮次、滚动式监督检查、明察暗访、专项整治,坚决查究问题。

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体系。完善对扶贫资金的管理体制,规范化管理资金的审批、下拨、流转、使用,与相关责任人签订责任书,防止发现问题时出现彼此推诿的现象,能确保扶贫工作落到实处。

加大问责力度,以责任追究激发责任意识。对扶贫领域腐败问题频发的,要严肃追究有关党委、纪委的责任,职能部门不履行监管职责,该发现问题没有发现,发现问题后不报告不处置的,也要严肃问责。

扶贫攻坚群众的力量不容忽视。群众是直接的受益者,信息不对称会为一些违法乱纪的滋生提供条件,为此让群众及时了解扶贫政策和发展思路,克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弊病,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战略性举措。同时,群众的监督能给监督执纪部门提供第一手信息,让有关部门能有效的对腐败问题进行查处,对苗头性问题进行及时纠正,有效遏制腐败问题的滋生,打赢扶贫攻坚战,切实把扶贫落到实处,让困难群众真正得到扶贫。

精准脱贫个人对照检查【篇三】

扶贫工程是一项基层治理现代化工程,不仅要帮助干部摆脱“思想贫困”“作风贫困”,还需要帮助基层摆脱治理能力和治理方式的贫困

在第二个国家“扶贫日”临近之时,扶贫“失准”却成为近期热议话题。国家审计署公告显示,广西马山县有3119人不符合扶贫建档立卡标准,其中343人属于财政供养人员,2454人还购买了2645辆汽车。对此,国务院扶贫办表示,不论是谁,只要侵害了最困难老百姓的救命钱,“绝不会放过”。

总有一些个人,把国家的扶贫政策和扶贫资金视作予取予夺的“唐僧肉”,不仅是马山,扶贫资金被层层克扣挪用、扶贫对象弄虚造假等问题在许多地方都有存在。不管是扶贫不上心、工作存纰漏造成的,还是故意违规违纪、假公济私所致,都是把救命钱变成不义财,造成地方“争贫困”、群众“装贫困”的怪象。这种“利益共同体”一旦形成,不仅脱贫难上加难,而且颠覆了扶贫的本意。

过去贫困群众体量大、分布集中,建一条溜索、修一段公路,就能给群众打开一扇脱贫致富的大门。如今6亿人先后脱贫,贫困人口剩下7000多万,再搞撒胡椒面式的扶贫,只会是“手榴弹炸跳蚤”,费力不讨好。在扶贫对象确定上,如果筛选不公、审核不细、把关不严,难免出现扶助失准、冒领偷领等问题,造成政策资源“跑冒滴漏”。

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也系于精准。确保贫困人口一个不落地精准脱贫,需要从“大水漫灌”转变为“精准滴灌”,从“千篇一律”转向“个性化定制”。7000万贫困人口分布在哪、为何贫困、怎么帮扶,确实工作量极大。非严谨细致不足以求公平,非实事求是不足以树公信,能不能真真实实把情况摸清楚,原原本本把政策落实好,关乎国家精准扶贫的整体战略部署。

扶贫工作不仅是帮助困难群众拔掉穷根,也需要拔掉基层治理中的“穷根”。比如,不开展养殖培训,不建好销售渠道,把“扶贫羊”送到老乡手中转身就走,第二天就难保不被贫困群众吃了;再比如,见到扶贫款就想方设法“制造资格”分杯羹,遇到扶贫难题就无人问津,好政策怎么有好效果?精准扶贫,本身就是一件高度复杂,需要创造性的工作。不提升为民服务的水平,怎么能走出光输血不造血的困局?

扶贫工程也是一项基层治理现代化工程。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责任是否清晰、认识是否到位、作风是否扎实、方法是否得当,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扶贫的成效,影响着政府的形象。正因此,不仅要帮助干部摆脱“思想贫困”“作风贫困”,还需要帮助基层摆脱治理能力和治理方式的贫困。当前,这样的“扶贫”同样迫切。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确保中央政策目标不落空,各类资金用在刀刃上,就必须依靠大刀阔斧的制度变革为落实不力、裁断不公等中梗阻问题兜底。财政转移资金管理机制、基层干部考核机制、干部驻村帮扶机制,以及政务公开、公众参与机制等等,都有必要进入改革视野。

在谈到扶贫时曾指出,扶贫“作为一项重要民生工程,要作为一件实事摆在那里,哪怕一次改造量少点,但做一件是一件,让人看了确实觉得党和政府办得好”。此中深意值得认真思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扶贫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能否在精准扶贫和基层治理上再创一个“中国样板”,牵动世人目光。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