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手抄报

小学生重阳节手抄报内容图片集锦

重阳节又到了,在丹桂飘香,秋阳暖暖的佳节美好时光,我们祝贺老年人的节日,希望他们身心愉快、健康长寿、生活美好。下面的小学生重阳节手抄报,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金风送爽,秋阳宜人。即将来临的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的重阳节。它为何叫重阳节呢?因为我国古代对数字的称谓颇有讲究:1、3、5、7、9等奇数称阳数;2、4、6、8、10等偶数叫阴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称为“重九”。日月并阳,两阳相重,故名重阳。-

重阳节人们要登高望远,所以又叫登高节。重阳登高究竟因何而起?对此,人们历来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源于西汉长安登高台游玩之俗,也有人说与辽代中原地区拜天地古礼有关。而较普遍的则持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及早的“桓景避难”之说。东汉时,汝南人桓景拜仙人费长房为师。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日你家中有大灾,应该马上离家,让全家缝绛囊盛茱萸系在手臂上,登上高山饮菊花酒,灾祸可消除。”桓景全照师父的话去做了,举家登山,果然平安无事。傍晚回家,却见鸡犬牛羊都暴死了。此后,人们每到九月就就登高,野宴,佩戴茱萸,饮菊花酒,以求免灾呈祥,历代相沿,逐成节日风俗。-

古人的重阳登高既反映了人们消灾避祸的美好愿望,又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迷信色彩。但现代却给它赋予了具有时代气息的崭新意义。秋高气爽,有人远足旅行,饱览风光,寄满腔热情于山水;有人参观菊花展会,抒节日愉悦之情于诗画;还有人去户外活动筋骨,调节心态,融健身、休闲于一体......-

重阳节又叫老人节。古人对数字“九”很重视,把它当作“天长地久”的象征。在这一天人们要给老人赠送糕点,因“糕”、“高”谐音,体现对老人高寿的庆贺,也是祝福他们活得更长久的意思。从晋魏时期开始,我国就有将重阳糕和菊花献给老人的传统。现代社会重阳节里,各级老年协会都要给老人发放慰问金,并组织他们参加歌咏、舞蹈、书画等有益的庆贺活动,让老人们老有所乐,真正分享和谐社会带来的祥和与温暖。-

重阳节是我国人民十分重视的传统节日。古往今来,每逢重阳,骚人墨客也往往作诗填词,以示庆贺或纪念,所以,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名句。“露凄喧风息,气彻天气明” (陶潜);“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岑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杜牧);“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边愁”(苏轼);“花白老人头上笑,羞、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黄庭坚)。这些诗词名句大约不外花酒空愁,一片萧瑟,满怀岑寂。可一代伟人毛泽东的“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句别开生面,意趣横生,高扬着喜悦的情调。看,重阳节里,战地上,烈士的鲜血浇灌着的野菊花们,在炮火连天中傲然挺立,开放,绽黄吐芳,显得格外美丽。这意境,一扫悲秋的肃飒之气,令人耳目一新,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一代伟人的豪迈乐观的胸襟。-

“酥糕美酒细品尝,赏完桂花赏菊黄。亲友同登清凉阁,望断晴空雁一行。”在古代,重阳节是个大节日,所谓“不似春光,胜似春光”!

重阳节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易经》中,以六为阴数,九为阳数,故九月初九即是“重九”,又称"重阳"。 “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直到唐朝时,重阳节才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重阳登高,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既然登高,思乡之情就不免油然而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佩茱萸也是重阳民俗的一种!

而重阳节在今天的人们眼中,或许少了一份热闹,多了一分凄清,所谓“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其实而言,重阳佳节,并不是一个能从环境、景象等一些事物中“看得见、摸得着”的节日,相反的却是一种精神之上,情感之下的号召:九九重阳,因与"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一些地方把夏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我国在1989年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老人节”、“敬老节”。

尊老,敬老,爱老,助老是我国的传统美德。

尊老,就是尊敬老人。司汤达说过:“老来受尊敬,是人类精神最美好的特权。”在文学界,老人往往被作家的妙笔演绎为智者、哲人、圣贤的形象。现实中,老一辈人也往往比年轻人见微知著、处事周详!其实,尊敬老人,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某种形象多么鲜明,而是作为付出的一代人:无论是为社会,还是为后代子孙。正是基于这样一种付出,老人应当值得尊敬!文学作品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而这种对老一辈人的描绘与歌颂无疑是神来之笔!

敬老,就是孝敬老人。“孝” 为古今第一美德:“百善孝为先”。“孝”是什么?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西晋李密在《陈情表》中写道:“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可见古人对“孝”之道义的理解与重视。孝敬老人,就要点点滴滴无小事。事无巨细,势必躬亲。古有“王朗卧冰求鲤”,其孝可谓是感天动地了。如今,“孝”的道义已逾越千年,来到了今人的生活中,所以我们看到了“感动中国”的敬老爱老模范们在各自的平凡中诠释着大爱、传承着美德。

爱老,就是关爱老人。记得庄子曾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爱,既是博大的,对老人的关爱就更无可厚非了。古圣人的博爱之心永远是人类进步的灵魂。在或许不乏空巢老人的今天,这种关爱更加是一种提倡、一种鞭策。

助老,就是帮助老人。这是社会公德,也就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品质与德行, “公”而有道!“挟泰山以超北海,此不能也,非不为也;为老人折枝,是不为也,非不能也”,这是庄子的告诫;“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这是孟子的理想!古今名句,不胜枚举。

“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老年的时光就像是金黄的秋菊,夺目而可亲,让人看了就会情不自禁地生出一种动的温情、静的温馨!所以垂暮之年也是美的,如同夕阳正红,胜似一缕春光!

古今重阳节,在千年文化的洗礼下仿佛也融为了一体。秋菊正黄,佳节又重阳:我们赏菊,吐纳沁人的馨香;我们敬老,传承万世的美德!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让我们践行爱的美德,漫谈菊的芬芳;让敬老爱老之情在这一方轻舞飞扬!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