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言稿

精准扶贫民主生活会发言稿三篇

 导语:消除贫困是人类共同的奋斗目标,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要求。下面是2017年精准扶贫民主生活会发言稿,欢迎参考。

篇一:2017年精准扶贫民主生活会发言稿

如何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近日听到某县扶贫办的同志说了这样一句值得玩味的话:“扶贫工作,就像点穴治病。我们实施的‘点穴式’扶贫,避免了盲目性,提高了精准度,取得明显成效。”

“点穴式”扶贫,形象生动,实质就是精准扶贫。

点穴治病,识穴为先。识贫,就像识穴,须练就坚实的识功。只有把功夫用在深入调查、反复核对、查缺补漏、认真分析上,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才能一清二楚、了然于胸。在此过程中不能有一丝懈怠,来不得一点马虎,掺不得一点水分。不难想象,调查走马观花、分析大而化之、统计粗枝大叶,怎能精准识贫?

点穴治病,“点功”为要。精准扶贫,讲究精准施策,因地制宜、因户而异、因人而异,必须“点对点”服务、“一对一”救助、“多对一”帮扶,不摘帽不松劲,不脱贫不脱钩,扶上马送一程。而不是盲目施策,最忌“大水漫灌”、浅尝辄止。真正落实好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的“五个一批”工程,做到分门别类、分层实施、分兵突围。单就“发展生产”而言,面广量大,方法众多,尤须练好点功。发展什么、怎么发展,效果如何、前景怎样,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稀里糊涂一锅粥,而需要科学评估、审慎决策,锲而不舍、驰而不息,抓紧抓好。

点穴治病,合力为上。精准扶贫,需要齐心协力、凝心聚力、合力实现。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协调运转、协同发力,落实到位、考核到位,而不能各唱各调、各管各段,更不能推诿扯皮、敷衍了事。

点穴治病,祛病为本。点穴的根本在祛病,扶贫的目的在脱贫。精准扶贫重在解扶贫中的难题,破脱贫中的瓶颈。只有减少盲目性,增强针对性,突出协作性,提高实效性,才能真正让贫困群众祛贫根,奔富路。

篇二:2017年精准扶贫民主生活会发言稿

消除贫困是人类共同的奋斗目标,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要求。我国从1986年起持续开展大规模开发式减贫,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劳动力在区域之间流动加速,我国贫困现象呈现多重性,不仅表现在物质层面,而且表现在精神、能力、福利等多个层面。*同志指出,要“实施精准扶贫方略,找到‘贫根’,对症下药,靶向治疗”。只有科学分析、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找准“贫根”,才能真正落实精准扶贫,实现发展成果共享。

找准物质“贫根”。物质“贫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从收入角度看,受不同行业劳动生产率差距较大、资源分布不均等因素影响,还有一部分人的收入处于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从食物消费的角度看,我国贫困人口的食物消费占收入比重普遍较高,他们往往会主动缩减食物消费,这使得以食物消费的标准来甄别贫困人口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应确立合理有效的识别指标,创新识别方法,精准识别贫困人口;通过提高劳动收入、促进社会资源公平分配、加大对贫困人口补贴力度等手段,帮助贫困人口实现物质脱贫。

找准精神“贫根”。精神层面的“贫根”主要表现为:信念、追求和价值观等方面存在模糊之处,缺乏理想追求,进而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出现内心孤独、人格不独立、得过且过等状态,脱贫的动力不足。对于这类贫困,首先要“扶志”,鼓起贫困人口主动战胜贫困的志气、激发他们摆脱贫困的内在动力。对这类贫困人口,精准扶贫工作应侧重于消除他们受到的社会歧视和工作压力,帮助他们自强自信,树立人生目标、提升认知能力,摆脱“人穷志短”的困境。

找准能力“贫根”。一些贫困地区由于教育水平不高,劳动者素质偏低、缺乏职业技能,形成了“打工没技术,创业没思路,务农没出路”的状况,这些地区的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难度更大。对于这种能力“贫根”,精准扶贫重在“扶智”,提高贫困人口自我脱贫的能力,其重点不在于“授之以鱼”,而在于“授之以渔”。要通过劳动素质培养、职业技能培训、经营意识再造等方式,提升贫困人口的生产技能和竞争能力。

找准福利“贫根”。福利“贫根”主要表现为贫困人口难以获得应有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比如享受比较充分的医疗保障、获得失业保险、教育培训等。对于福利层面的贫困,政府应履行公共服务职责,在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的同时,积极扩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尽可能利用社会力量,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有针对性地解决贫困人口的福利缺失问题。此外,还应以消除多重贫困为导向,积极构建反贫困政策体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贫困人口提供法律援助,保障贫困人口的合法权益。

贫困的多重性、不同“贫根”的叠加性,给扶贫脱贫增加了难度。只有找准“贫根”,从扶持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六个方面加强精准扶贫,有的放矢,才能确保实现到2020年现有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让全体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篇三:2017年精准扶贫民主生活会发言稿

党的十八大以来,站在时代发展和战略全局的高度,针对减贫形势变化,在扶贫开发顶层设计上提出了精准扶贫的基本方略。精准扶贫重要思想是2013年11月在湖南湘西考察时提出来的,之后又进一步诠释为“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其实质是指针对不同区域环境、不同贫困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采取不同对策的治贫方式。这一战略思想是对减贫理论的传承和创新,是对我国扶贫方略的集成和重塑,是涵盖“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治理”的科学体系。

在扶贫实践中,各地按照中央的部署积极探索创新,涌现了一批好典型、好经验、好做法。然而,在精准扶贫战略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主观和客观上的定向偏差,引发了一系列需要高度关注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因此,当前必须立足“精准”二字,科学研判现阶段扶贫工作的新特征、新瓶颈、新症结,通过更具针对性的制度设计和政策调整,有效处理好精准扶贫过程中影响全局的若干重要关系,保障精准扶贫战略顺利推进,确保实现预期脱贫目标。对于精准扶贫不精准、靶向疗法脱靶偏向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将“精准”二字落细落小落实。

识别机制重在自下而上。逐步改变“自上而下”定规模、分指标的甄别方法,探索实行自下而上、层层累加、精确计算、全面科学的多元识别机制,推动实现由数字式减贫转向实质性减贫。一是社区化识别。在农村社区内部实行公开测评和比选,由农户自我申请或集体推选,通过对象摸底、民主评议、入户调查、村内公示等流程,最终确定扶贫对象。进一步加大贫困信息公开力度,每一户贫困户都要在村里公示基本情况,接受村民监督,每个县的总体贫困情况都要向社会公开。二是台账化管理。以乡镇为单位,依托乡级政府扶贫、财政所力量,利用农民补贴网,对每一名贫困人口都建立登记卡,准确记录家庭、收入、身体等详细状况,并实现信息联网,随时更新,随时可以查阅。三是指标化测定。借助专家力量,研究构建科学的多维贫困评价标准,做到既以收入标准衡量“贫”,又综合反映健康、就业、住房、教育等生活方面的“困”。四是动态化退出。不论是贫困县,还是贫困人口,都要能进能出,可上可下,动态调整。同时,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引导和鼓励贫困地区主动脱贫。

帮扶机制重在分类施策。区别不同地区的贫困原因、发展潜力等因素,按照“五个一批”的思路,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突出特色发展,一区一策、一域一策,不能搞“一刀切”。一是在“发展生产脱贫一批”中,通过适当的政策优惠,引导民营资本到贫困地区设立加工生产基地,促进当地就业。支持扶贫经济组织参与精准扶贫,采取贷款贴息、项目扶持、财政银行保险联动等方式,鼓励和引导工商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扶贫对象通过直接帮扶、委托帮扶、股份合作等模式结成利益联结共同体。二是在“易地搬迁一批”中,开展搬迁主体后期发展扶持专项行动,重视易地扶贫搬迁的质量、可持续性和风险防御能力建设。三是在“发展教育脱贫一批”中,引入市场机制,尤其是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特别是就业培训上,改变以往分指标的方式,通过设置准入门槛和政府采购,确定多种类型的定点培训机构,贫困人群凭政府发放的培训通知,可按需选择培训项目和培训地点,切实提升培训效果。四是在“生态补偿脱贫一批”中,加快健全贫困地区质量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创新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生态产品市场交易、生态保护多元补偿协同推进机制;推进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选聘,通过政府购买劳务促进贫困人口就业。五是在“社会保障兜底一批”中,加快推进低保标准和脱贫标准“两线合一”,实现政策内部衔接,形成兜底扶贫合力。

治理机制重在协同善治。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行善治,增强贫困地区自我治理、自我发展能力。一是政策制定要共同参与。在扶贫制度设计层面,充分吸收基层政府尤其是县乡一级的智慧,充分尊重其利益和诉求。二是政策实施要共同推进。整合分散在扶贫、发改、财政、农林水等部门的扶贫资源,拼盘做菜、各记其功,打好政策“组合拳”,形成扶贫合力。同时,在扶贫对象确认、扶贫需求评估、扶贫项目选择、扶贫项目实施、扶贫绩效评估等方面,全面提高贫困户的参与度,不能搞“关门扶贫”“单边扶贫”。三是政策创新要共同探索。借鉴“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建立精准扶贫领域的“PNP”(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合作)模式,采取政府购买、以奖代补等多种方式,充分利用NGO在精准帮扶方面的“精准性、专业性、服务性”优势,对接贫困户个性化、多元化、碎片化需求,在政府和贫困户之间搭建桥梁枢纽。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