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步完善支持系统,健全工作机制,为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创造一个更为良好的局面。下面是思而学教育网小编整理的2017关于寄宿制学校调研报告,欢迎大家阅读!
【2017关于寄宿制学校调研报告1】
为了全面了解掌握我市民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情况,根据省政协有关调研要求,我们于2月中旬-3月下旬,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对桑植、永定、慈利、武陵源所辖的民族乡镇寄宿制学校进行了现场调研与考察走访,并听取了市教育局的专题汇报,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关于我市农村寄宿制学校近年来建设发展的基本情况
我市总人口171万,常住人口152万,共辖64个乡镇街道、969个村社区,境内常住土家、苗、白等少数民族人口11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67.83%。
截止2017年底,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19个(不含345个乡村教学点)。其中,农村寄宿制学校共有93所(包括九年一贯制学校41所、独立初中47所、完全中学5所)在校学生约18.5万人。2017年全市教育经费投入为19.07亿元,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4.25%,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占全市公共财政支出的14.3%。
2008年以来,通过布局调整、合格学校建设、“全面改薄”等项目,农村寄宿制学校条件纵向比较得到较大改善。2014-2017年,投入中央“薄改计划”专项资金1.5亿元,改造了68所学校的127个项目。截止2017年底,已建成合格学校171所。2014-2017年,全市先后落实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资金3318万元和3400万元,受益学生分别为2.7万人和3.1万人。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困难
近年来,虽然市区县各级政府都提出了“教育强市/强区/强县”的发展战略,在统筹城乡教育上也加大了工作力度,但是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
(一)基础设施建设普遍欠账,以学生“住宿难”的代表的“四难”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由于“撤点并校”,现有的农村寄宿制学校普遍出现办学规模和条件无法适应现实需要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寄宿学生人数剧增而导致的“四难”??宿舍紧张“住宿难”、食堂简陋“就餐难”、浴室缺乏“洗澡难”、厕所蹲位不足“如厕难”。
如桑植县61所农村寄宿制学校现有3958名寄宿学生,人均宿舍面积仅有1.32平方米、人均食堂面积只有1.08平方米、人均浴室面积只有0.17平方米,而人均拥有冲水式厕所面积更是为0平方米。在贺龙中学我们看到学生普遍“两人一铺”,人数最多的一间由教室改建的宿舍摆了14架双层床挤了56名男生,全校师生共用一个只有40个蹲位的旱厕,而且距离女生宿舍达300米之远。食堂年久失修、缺桌少凳,学生就餐无处可坐。学生不仅就餐要排队、洗澡也要排队、甚至上厕所都要排队。
有的学校对学生“重教轻育、重管轻养”,食宿管理不重视,卫生管理不到位;有的学校食堂自制腌制发酵食材存在严重食品安全隐患;有的学校管理图省事、简单化,将学生宿舍用铁栏关锁形同监狱,存在严重的消防安全隐患,有的学校热水供应不足,学生洗澡成了老大难;有的学校不重视校园内务和环境卫生管理,厕所臭气熏天、肮脏不堪,无处插足,几乎成了被文明遗忘的角落。
(二)师资队伍建设严重滞后,以师资“老化”“弱化”为代表的师资队伍“薄弱化”现象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由于近年来,优质教育资源在客观上与“城市化”同步,导致优质师资纷纷流向县城和市区学校,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留不住人”和“人留、心难留”的现象非常普遍。表现在:
一是教师数量不足。如桑植县农村学校从2000年到2010年,十年时间没有进过一个新老师。各学校教师队伍普遍缺编25%以上,普遍没有配备校医和专职宿管教师,食堂后勤服务人员也全部是没有编制的临聘人员。在编在岗的教师不仅要负责教学,还要负责寄宿学生的生活管理,工作已是疲于应付,生活管理根本无法到位。
二是教学质量下降。农村教师队伍普遍年龄偏大、责任心和荣誉感的持续下降,直接导致了教学质量的下降。全县农村寄宿制学校中45岁以上的中老年教师占45%以上,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仅占20%,师资队伍整体精神面貌不佳,人心不稳。老年教师得过且过,青年教师一心谋回城,即便是特岗教师也是干了一年半载就千方百计往城里调。桑植县2010年后的定向委培师范生,毕业后普遍违约,没有一个回乡任教。
三是专业教师十分缺乏,“教非所学”现象十分普遍。音、体、美、理、化、生、地等专业师资普遍稀缺,“学体育的教地理”的跨学科教学“复式教师”,在乡村学校比比皆是早已“见怪不怪”。如此师资,素质教育从何谈起?
永定区湖田垭九年制学校,由于当地村民重教的传统,在“撤点并校”的浪潮中,幸存了下来,但是如今,师资“老化”“弱化”现象也十分严重。目前留校的20位老师中,只有5人是在编在岗的老教师,有2人是特岗教师,其余13人均是临时聘请顶岗的代课老师,长此以往,教师队伍难免青黄不接,人心浮动,很难保证维持和过去一样的教学水准。
又如在文化底蕴深厚,有着尊师重教传统的“文化之乡”王家坪镇中心学校,近五年来新进教师20人,也培养了一批优秀师资,但是每年都被城区学校或外地学校通过多种途径被挖走或跳槽,如今只留下5人。称得上是农村学校骨干教师流失的一个典型样本。
(三)本级地方财力薄弱,办学经费不足,已经成为长期困扰我市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的最大难题。
农村寄宿制学校多年来一直按小学600元/年、初中800元/年的标准由财政补贴经费,除此以外,没有其他经费来源。由此导致两个“落实难”??
一是教师的基本福利待遇落实难。各农村学校普遍在“保工资、保运转”的临界状态起浮挣扎。有的学校为了确保教师队伍稳定,不得不违规动用公用经费解决教师的部分福利待遇。如洪家关小学共有教职工106人,人均绩效工资、年终一次性奖金、住房公积金、医保门诊资金约需1.8万元/年,全部要靠学校自筹解决,仅此一项,学校需开支159万元,而学校公用经费收入仅有66万元,即使违规挪用,经费缺口仍有近百万元之巨。因为农村学校普遍无力落实住房公积金等国家政策规定的福利待遇,在客观上影响了乡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职业荣誉感。
二是教学和生活服务设施配套“落实难”。由于经费不足,学生宿舍的扩建改建、浴室锅炉热水器的配备、食堂厨具灶具桌椅的配套以及卫生间的改造,都难以落实达标。此外,教学实验仪器、信息化多媒体教学设备和图书资料的更新,也受资金不足的制约难以落实到位,严重制约了农村学校的教学保障水平。
(四)农村寄宿学生“留守化”“低龄化”趋势日益凸现,心理健康教育严重滞后,安全隐患防不胜防。
由于寄宿制学校的布局调整,目前保留的学校几乎每所学校都是覆盖方圆15-20公里、3-4个乡镇、2-5万人口。再加之,城市化的影响,农村中青年外出打工十分普遍,导致各校留守儿童寄宿生比例逐年增大。桑植县中小学留守儿童寄宿生比例已经占到了学生总数的52%以上,有的初中学校甚至达到了90%以上。有的小学甚至出现了三年级的低幼龄寄宿生。而其他未寄宿的走读生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是爷爷、奶奶等亲戚在学校周边租房陪读的留守儿童。
目前,农村学校因为没有编制,普遍没有配备专职心理辅导教师,也没有专职的生活宿管老师。因此,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管理还是一片空白。导致各农村学校普遍反映留守学生“管理难”“安全难”的问题。表现在:
一是留守学生普遍缺乏亲情关爱,身心普遍发育迟缓,出现了很多心理健康问题。部分留守学生表现出孤独、抑郁、狂躁等不良情绪和不健康、不理智行为。没有经过专业的心理学培训的老师们尤其是班主任老师们耗费了大量的精力进行关心和疏导,也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老师的关怀终究无法替代父母亲情,也无法达到专业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二是校园周边环境整治难。尤其是网吧容留留守学生现象仍然没有得到根治。农村寄宿制学校校园周边往往地处偏僻,相关部门监管力量有限,除了每年的集中式整治行动外,平时监管很难到位。因此,食品安全依然存在极大的隐患。尤其是网吧,虽然经历多次整治,学校也加强了管理,但是在周末和假期,留守学生上网管控就成了几乎无法完成的任务。有的校长感叹说:“老师好不容易管住了一学期,但是学生变坏只需要放假上网一小时”。
三是校车政策难落实,交通安全无保障。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留守学生“上学难”问题凸显,大多数学生上学和回家路途变得更加遥远,根本不可能安排校车接送,有的偏僻乡村甚至没有固定线路的公共交通工具,学生只能违规乘坐“三无”车辆和摩托车,超载现象时有发生,交通安全根本没有保障。
三、关于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的对策和建议
加强民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的管理,提升农村教学质量,保障农村学生身心健康,是促进城乡之间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民族地区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基本权益,不仅关系着每一个乡村学生的未来,也事关民族地区的稳定。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制定“接地气、有实效”的特殊扶持政策。根据我市教育、财政、卫生、文化、交通、食药、扶贫等相关部门的认真研讨,形成以下对策和建议:
(一)设立民族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专项资金。近年来,国家和省虽然出台了“合格校”、“全面改薄”等项目,但是,对于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并无特别扶持的规定,与普通学校生均经费补贴标准并无差别。为了体现国家和省对民族地区农村教育事业的关怀和支持,建议在国家和省的层面设立面向中西部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建设的专项资金补助项目。力争用3-5年的时间,全面改善中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的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使民族地区的农村学生能够有平等的办学条件接受平等教育的阳光雨露。
(二)制定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培养五年计划。在国家和省出台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基础上,针对民族地区师资“培养更难”“留人更难”的问题,建议在普通师范院校中确定一批地方师范院校,专门核定一部分民族教育师资定向招生计划,在课程设置上要考虑实用性和民族化的特点,科学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和保障措施,确保这批学生毕业后能“回得来、下得去、留得住”。
(三)大幅度提高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生均经费保障标准。由于民族地区县级财政普遍财力薄弱,无力承担上级要求的配套资金比例。建议中央财政和省财政取消对民族地区教育经费补贴的县级地方财政配套政策,改为由中央财政或省财政全额承担。同时,建立农村寄宿制学校经费的长效保障机制,实现学校正常运转、教师福利待遇、学生寄宿生活补贴的财政经费全额保障,从根本上解决制约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的经费保障问题。
(四)建立完善的寄宿制学校教职员工人事管理办法。针对师资“弱化”“老化”日益严重的问题,应当尽快制定专项的师资补充计划,建议每年适当增加针对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的教师专项招聘计划,可以尝试从非师范类院校招聘具有心理学等背景的专业人才,充实到各校心理健康专业教师、校医以及生活教师岗位。还可以考虑委托职业学校培训一批专业厨师充实食堂工作人员队伍,实现寄宿制学校后勤服务人员的职业化。
(五)加大对留守学生的关怀力度,出台特殊的教育扶贫政策,鼓励其父母返乡创业就业。留守儿童问题,说到底是“城市化”的产物,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民族地区农村发展面貌,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就无法保障。因此,建议专项制定帮扶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父母的特殊扶持政策,将他们纳入产业扶贫的重点对象,在其就近方便就业创业方面尽最大可能给予政策和资金补贴上的倾斜和照顾,还留守儿童一个完整的家庭和一个完整的童年,用平等的教育拯救一代农村孩子!
【2017关于寄宿制学校调研报告2】
小关是绥阳县的边远乡镇,人口有1万9千多人,位于绥阳县最南端,距县城约40多公里。人均年收入5400元左右,居住较为分散,全乡义务教育阶段有适龄儿童少年2618人,在校生1668人。现将我校开展寄宿制学校调研的情况汇报如下:
1、本地寄宿制学校建设和学生寄宿(寄宿率)基本情况,本地寄宿制学校建设达标间数、达标率。近三年(2015?2017)年预计寄宿学生数(分年),“十二五”期间拟建寄宿制学校数。
本地寄宿制学校建设和学生寄宿(寄宿率)基本情况
A、小学教育:全乡有小学6间,在校生1220人,其中住校生416人,寄宿率为%。在办学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创新办学模式,依赖留守儿童托管中心办起了2间寄宿制小学(小关小学有住校生328人,辅乐小学有住校生88人),均不达寄宿制学校办学标准。
B、学前教育:全乡有小学附设学前班3个,在校儿童323人,有幼儿园1间,在园儿童207人(其中,周托月托有125人),寄宿率为%),学前教育入园率为57%。
C、初中教育:全乡有初中1间,在校生448人,其中住校生381人,寄宿率为85%。达到了国家寄宿制学校标准。
近三年(2015?2017)年预计寄宿学生数(分年),“十二五”期间拟建寄宿制学校数
小学教育: 2015年寄宿学生470,2017年550人,2017年750人左右。
初中教育:预计近3年均在400---500人之间。
根据学校布局调整规划,到2017年,拟建3间寄宿制小学。其中小关小学正在建设中,辅乐小学、塘洋小学拟于2016、2017年建设。
2、本地政府对寄宿制学校制定的优惠政策及扶持措施,支持学校建立劳动实践基地情况。
当地政府积极支持配合县级相关职能部门做好征地工作,修建师生宿舍和食堂。无劳动实践基地。
3、本地政府是否对寄宿制学校建立了经费投入机制?对贫困寄宿生和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采取了哪些扶持措施?共投入寄宿制学校资金多少?
(1)县级人民政府已建立经费投入机制。
(2)采取了对贫困寄宿生和学生营养计划采取了新建爱心食堂、成立银花教育爱心协会、发放困难寄宿生生活补贴等帮扶措施。
(3)我乡小学获得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万元,中学获得万元,由因不知道寄宿工程建设造价,所以共投入寄宿制学校资金不清楚。
4、学校宿舍管理人员、安全保卫人员、门卫值班人员和食堂后勤人员配备、培训及工资来源情况。
以上管理人员均为学校临时聘用;参加过县、乡相关业务培训;工资为生均公用经费列支。
5、学校学生学习、生活、安全管理及学校信息化建设等相关设施设备配备的资金来源。
此项资金均来源公用经费。
6、学校卫生室、心理咨询室设立情况,专职医务人员、心理辅导教师配备情况,学生在校课余时间体育运动情况。
学校无卫生室、心理咨询室,无专职医务人员、心理辅导教师由少先队辅导兼任;学生在校课余时间体育运动项目有:晨跑、跳绳、乒乓球、篮球、课间操等常规体育活动,下午有兴趣的师生还可以全跳操场舞,全天运动量超过2小时。
7、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减负增效体质促进内涵发展和推进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发展方面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
(1)加强师德师风教师;
(2)严格执行黔教基发2013.85号文件精神:《省教育厅关于坚决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
(3)重视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努力托管全县教师教学业务水平。
(4)积极开展教师校本研修工作,努力打造高效课堂。
(5)十分重视学生德育工作。强化学生养成教育,以“五心教育”为载体,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团队活动和班级文化活动
(6)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建县市级绿色学校。
(7)实施“乡村幸福校园”特色学校建设计划。
8、当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对贫困生补助、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等专项资金进行监管?
(1)文件公示、家长申请,(2)班主任、村委会、学校审核把关、再公示,(3)教科局审核,(4)中心校、教科局设举报监督电话。
9、学校食堂是否均自办自管?是否坚持了公益性、零利润原则?学校在食堂管理和学生用餐方面有哪些新举措?
(1)学校食堂是实行自办自管;
(2)是坚持了公益性、零利润原则;
(3)学校在食堂管理和学生用餐方面的新举措:成立家长委员会和伙食监督委员会,定期查阅食堂账务,家长可以随时到校监督生活质量,期末多退少补。碗筷统一消毒,师生同餐。学校建立食堂收支、食品采购价格、质量把关、数量核实、加工监督“五环一体”的食堂运行机制。
10、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规范学生管理方面采取的措施。
(1)各部门联动,加强学校周边环境治理;
(2)实施法治教育进校园策略。公安、消防、工商、卫生、综治等部门纷纷到校园作专题讲座。
(3)学校定期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法律法规、心理健康教育,经常开展各种应急演练。
(4)长期开展文明班评比和文明寝室评比活动。
11、学校在丰富学生在校期间课余生活方面采取的措施,学校建立“留守儿童之家”及工作开展情况。
(1)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手工、园艺、篮球、舞蹈、鼓号队等)
(2)设有条件简陋的活动室,住校生可以在那里看书、下棋、打乒乓球、看电视。
(3)“留守儿童之家”对留守儿童的学习辅导、衣食住行进行全方位的监管和关爱。建有简易的留守儿童亲情视频对话室,装了3门亲情电话。
12、学校在寄宿学生安全管理方面所采取的措施。
(1)经常开展安全隐患排查,不断完善设施设备;
(2)长期坚持定时查寝室制度,天天坚持晨检;
(3)封闭管理,没有班主任、托管中心负责的放行条,门卫人员不得让住校生出校门,周末和月假必须有亲人领接学生才能回家。
13、学校在寄宿学生“吃、住、学、乐”管理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以及创新举措。
吃:a、师生同餐,确保饭菜质量;
b、学校建立了经费收支、食品采购价格、质量把关、数量核实、加工监督“五环一体”的食堂运行机制。
住:a、实施家长委托下的负责人有偿监管体制,对学生衣食住行全方位关爱(如:洗衣被、洗头、洗澡)。
b、实施师生和生生一帮一策略。对特别困难学生给予物质帮扶,对后进生和问题学生进行学习和心理关爱。
学:a、针对农村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胆怯、自闭、缺乏自信和茫然的心理性格特征,开设了励志课程和励志特训班,请专家到校开展励志演讲。
b、开展教师教学民主测评,固化“爱生如子”的师德要求,强化“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教育理念。
C、晚上有教师辅导家庭作业,周末教师轮流蹲守,给学生补差。
乐:晨练有老师带队,下午有老师一起打球、跳舞,周末有老师一起郊游、种花、练毛笔字、看电视或洗洗衣服。
14、当前寄宿制学校建设和管理存在哪些突出问题?请结合实际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
存在的突出问题:
(1)学生入住学校后伤害事故发生率大幅提升。社会和家长对学校及教师期望值太高,把学校视为“全能型”机构,把教师看成“全责型”保姆,大小事情发生后,社会舆论和家长乃至我们的政府首先询问的是学校和老师什么地方没做好,其责任往往都往学校和教师头上推,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人却一点过错也没有。学校办学风险和教师职业风险增加,导致一些地方出现了“画地为牢”的管理奇观,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有所攀升,素质教育有开倒车的危险。
(2)寄宿制学校功能不齐全。学生食宿设施简陋,无取暖设施,洗澡洗脸热水供应都成困难。
(3)寄宿制学校教师工作负担重,时间长(7点起床到校,晚上8:30下晚自习,然后回家批改作业、备课),周末还要轮流蹲守,无力照顾孩子和家庭。长时间的劳作没有加班费,与按劳分配的制度不符,无法使一个教师团队高效运转,给一定的补贴又没有资金来源(农村寄宿制学校往往是经费困难学校)。
(4)政府没有配备宿管、安保、医务、食堂等工作人员,造成学校资金负担过重,严重影响了服务质量
(5)学校音、体、美等教学设备严重不足,学习和生活较为枯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
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
(1) 以政府法定的层面完善学校和教师履职范围及工作职责,细化责任追究,给教育多一些理解和宽容。
(2) 在实施寄宿制土建工程时,一并完善相关设施设备
(3) 在国家无力承担学生衣食住行、学习辅导等监管费用的情况下,还是应该建立政府、学校、家长三方适度负责的经费筹措体制。
(4) 建议生均公用经费分配比例按国家要求,向薄弱学校、农村村小、教学点倾斜。
(5) 建议乡村少年宫项目先安排在寄宿制学校,丰富留守儿童课余生活,尤其是周末生活。真正落实义务教育县域内均衡发展的战略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