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大全

见字如面观后感汇总两篇

书信,历来是人们流露真情的方寸之地。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见字如面观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

2017年见字如面观后感一:

在《朗读者》现场,麦家几次哽咽,董卿也泪光闪烁。

麦家

一封准备18年的信

解开父子间的心灵密码

在近现代文学领域,父亲写给子女的信件,有不少深入人心的案例,比如梁启超家信、傅雷家书。最近,又一位作家写给儿子的信,感动了众多人。这个人就是麦家。

身为华语“谍战文学之父”,麦家在他的小说中,塑造过一个个孤独而神秘的天才人物形象,带读者走进非一般的精神世界。现实生活中,麦家身为一位父亲,则面临一场 特 别 的“ 战争”??以诚意十足的父爱与青春期叛逆儿子进行一场场艰难的沟通。他自己也“化身”一个探秘者、解码者,试图走进儿子的心灵世界,不断摸索儿子的心灵密码。

朗读者/

读书就是回家

写信苦心关照儿子心灵

3月4日,麦家登上央视《朗读者》朗读的讲台,现场朗读了写给儿子的一封信,并分享自己与儿子麦恩的一段往事,一段父亲与叛逆少年之间相处的故事。信中,麦家写到“关于爱,你必须做它的主人,你要爱自己,更要爱他人,爱你不喜欢的人,爱你的对手。爱亲人朋友是人之常情,是天理,也是本能,是平凡的;爱你不喜欢的人,甚至仇人敌人,才是道德,才是修养,才是不凡的。”

儿子长大成人,父亲最关心的还是儿子的精神世界。即使鞭长莫及,也要奋力守护一颗澄澈的心灵。他担心儿子想家,“如果实在想了,那就读本书吧。读书就是回家,书这一张纸比钞票更值钱!请容我最后饶舌一句,刚才我说的似乎都是战略性的东西,让书带你回家,让书安你的心,让书练你的翅膀,这也许就是战术吧。”

熟悉麦家文学作品的读者都知道,麦家善于在小说中,对人物的心理进行细腻精准的描写。写给儿子的信中,麦家也表现出非凡的“走心”路线。整封信的文字,尽显真切。有对孩子成长的期盼、有对生活的担忧、有人生道路的警醒,更有作为父亲浓浓的不舍。一切的情感都被麦家融进文字,娓娓道来,催人泪下。

麦家在朗诵这封信时,那种一言难尽,历尽艰辛却难以言表,委屈却又要包容,淋漓的语句中,呈现出一颗坚毅又柔软的慈父之心,让观众不觉间涕泪俱下。许多网友将这封信称为“2017最感人家书”。

煎熬者/

熬过去就是一朵花

熬不过去就是一把刀

“孩子小时候频繁换学校,小学就换了三次,对他的学习确实构成了一些不好的影响。”接受董卿采访时,麦家分享了他与儿子的故事。初二时,麦恩突然将自己封闭起来,整整3年,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没有上学。除了吃饭、上厕所,几乎不离开房间,父子的交流也少得可怜。“青春期来了,儿子突然把自己封闭起来,变成了我们的秘密了,不知道他在想些什么。没有特定的时间,也没有特殊的事情,也没有跟人打架、谈恋爱。我觉得就是青春本身发挥作用。他就是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打游戏、上网、聊天、恶作剧,你无法想象这房门一关就是3年,上千个日子都没打开过。你不知道他在里面做什么,而且他绝对不允许你以任何方式进入他的房间,否则他肯定会离家出走。”

面对这种状况,父母应该怎么办?是选择放弃还是坚持?忍耐还是放任呢?麦家有过非常纠结的痛苦,“其实我是无数次想放弃,因为忍无可忍,但是最后又无可奈何。那个时候他不读书,每天待在家里,我们始终不放弃,熬过去了,就是一朵花,熬不过去,就是一把刀。”

守望者/

儿子看过节目

发来三个字“好肉麻”

重新提起这段往事,麦家忍不住热泪盈眶,他直言自己是在还自己犯下罪过的债。年少时,因不擅长于处理他与父亲的关系,对父亲的恨意埋藏了十多年,让他饱受其害。父亲逝去后,麦家久久不能原谅自己。他不想重蹈当年父亲对待自己的覆辙,于是他以一种超乎寻常的耐力,修复自己同儿子之间的关系,死死抓住,绝不放手。

面对儿子的冷漠,麦家认为这是一场不公平的战争,家长永远处在被动方,这个时候只有忍耐,他庆幸说,好在最后挺过去了,“我有个非常简单的办法??这是我慢慢总结出来??当好旁观者,你就看着他在干什么,你阻止不了他,但你还是守望着他,就做一个麦田守望者。把问题交给时间,要有耐心。”

在麦家的守护下,儿子麦恩终于走过了这段最危险的时期,去美国读书。因此也有了这封麦家写给远游儿子的信。儿子去远方上学前,有太多嘱咐的话想说出口,又怕被嫌烦,而选择用文字。他将这封信夹在了儿子的笔记本里,用文字陪伴于儿子的身边。

看过节目后,远在美国的儿子给麦家发来三个字:“好肉麻”。然后是一个微笑的表情。

“他很少给我发文字,这次算是动了动手指。”简简单单几个字中,儿子对于父亲羞赧的情意,清晰可见。

2017年见字如面观后感二:

近期,一档读信的节目火了:一封封信,几位老戏骨的深情讲述,使得黑龙江卫视的《见字如面》引起观众的共鸣。

随后,央视的《朗读者》火热开播。3月4日,麦家登上讲台,现场朗读了他写给儿子的一封信,并分享自己与儿子麦恩的一段往事,让观众不觉间涕泪俱下,有人甚至将这封信封为“2017最感人家书”。

《查令十字街84号》里写道:“一旦交流变得太有效率,不再需要翘首引颈、两两相望,某些情意也将因而迅速贬值不被察觉。”而书信,正是这样的保留情意和时间的特别方式。

书信,历来是人们流露真情的方寸之地。家人之间,通过家信能够淋漓畅快地表达真切的关爱;情人之间,有时候当面无法表述的情感,通过书信就能够向对方表达出口语无法传递的细腻、动人的情感。

当人们在电视上津津有味地聆听一封书信时,他们聆听的是什么?其实是一种情感的共鸣,一种心理的共振。

巴金“请买几包碎米芽菜”

“每次翻看巴老给我写的这些信,就感觉好像他坐在我面前,跟我说话。”

李致把巴老写给他的300多封信原件正文,一封封放在一个大文件夹里,保存得很细致。

2017年春天的一个上午,年近90岁的李致,小心翼翼拿出厚厚的文件夹。在铺展得平平整整的信纸上,在或有《收获》杂志的字样的信纸,或是出版社名称抬头的稿纸上,巴老的书信字迹轻盈,穿越几十年时光,更显出特别的韵味。

成都,美好的17天“李致:我已回到上海。正点到达。眼前全是上海的景物,仿佛做了一个美好的梦。十七天过得这么快!我说我返川为了还债,可是旧债未还清,我又欠上了新债。多少人,多少事牵动着我的心。为了这个我也得活下去,为了这个我也得写下去。代我谢谢所有被我麻烦过的人。短短的十七天,像投了一粒石子在池水里,石子沉在水底,水面又平静了。但是我心里并不平静。我相当疲劳,这几天什么事也做不了,但不会病倒的。后天要去医院拿药并检查。结果怎样,下次告诉你。寄上小书六册,每人一册,已在扉页上写明,书寄在国炜处,有一册是宋辉要的。祝:好!芾甘廿四日问候秀涓。”

1987年10月,巴金从上海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成都。在侄儿李致的接待安排下,度过美好的17天。返回上海后,意犹未尽的巴金给李致写了这封充满感情的信。

李致是巴金大哥李尧枚(小说《家》里觉新的生活原型)的儿子,是巴金的亲侄子。按父辈排行,李致叫他四爸。巴金住在上海,李致在成都工作,叔侄之间有长达30多年的通信来往。

想念,那碎米芽菜

巴金著述颇丰,但在他写的私人信件中,依然传达了很多重要的信息。“除了日常的情感交流,巴老在他给我写的信中,提到不少他的重要观点:比如反对浪费国家财产在成都重建他的故居,反对出版他的日记单行本,他认为没有必要。他说他不要当欺世盗名的"骗子"。”

见字如晤。往事溪流般缓缓地从眼前流过。从巴老手书的信中,李致还能辨认出巴老的身体状况变化,“他写信的字很端正,但是有一段时间,他在信里写的字,越来越小,还超出格子。我就问他,是不是身体怎么了?他说患了帕金森氏综合征。后来病情得到控制,他又能把字写进格子里了。”

在1989年1月24日的一封信中,正文末尾,他特意加了一句备注:“请买几包碎米芽菜,谢谢!”这表明,巴金想念家乡的味道了。李致解释,巴老很喜欢家乡味道,喜欢听川剧,喜欢吃川菜,“尤其喜欢吃二姐兔丁、夫妻肺片、碎米芽菜这些。巴老的要求,我肯定会满足。二姐兔丁、夫妻肺片不方便寄,碎米芽菜寄过几次。辣椒面、花椒面比较好寄,寄的次数最多。”

笔触,如性格照片

巴老给李致写的这些书信,有很大一部分被影印成册,以《巴金的内心世界:给李致的200封信》为书名公开出版。当笔者看到这些书信原件时,强烈感到手写笔迹的那种历史感不可复制、无可替代。除了传达内容,书信的笔迹、笔触,一起一落间仿佛能看到落笔者眉宇间的舒展与凝结,犹如一张承载写信人表情的“性格照片”。

晋女书法家卫夫人曾经教导少年王羲之如何写字:“点”应如“高峰坠石”,“横”应如“千里排云”,“竖”应如“万岁枯藤”。

笔墨纸张凝结着写字者的思想与灵魂,并被时间封存。这种“精神的书写”变成了一个时光琥珀,蕴藏光芒。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