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大全

央视镜子纪录片观后感【多篇】

央视《镜子》纪录片观后感【一】

看完了《镜子》这部纪录片,引发的是更长时间的思考,没有思考的片子,不是好片子。片子更适合父母观看看,讨论的就是家庭教育问题。一些平时生活里的非常常见的家教观念、方法、习惯,在一些孩子身上发生了那么严重的后果,日积月累,最后成了父母和孩子的互相绝望。镜头记录了这一个个就在我们身边,活生生的家庭样本。那种郁闷、迷茫、挣扎、绝望,让观看片子的也身为父母的人,产生内心共鸣,去思考。

把片子作为我们自己的一面“镜子”,面对这面“镜子”,自问“我身为父母,也有这样的问题吗?”

思考1:“最该进培训营的是我爸妈,不是我!”

思考2:“孩子要去做背包客,换了你,你说你可能同意吗?”

思考3:“我们家孩子是留守儿童,出了问题,没啥说的;可他们家可不是啊,都是天天能陪着孩子的家庭,父母都有文化,居然也出这么严重的问题,这怎么说?”

思考4:“我小时候家里穷,我奋斗打拼,我有今天不容易,我一时一刻不敢懈怠,我希望孩子和我一样,我错了吗?”

思考5:都说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最无私的,连石头都能被打动,为什么不被孩子理解接受?

思考6:孩子究竟是一个人,还是一件物品?若是人的话,应该是一个独立的人还是父母的附庸?

思考7:教育有几千年的历史,教育理论和名言,真是多如牛毛;对于教育的研究,几千年的探讨,不可谓不深入;那为什么还是争论不减?教育问题有答案吗?为什么今天还是有问题少年?问题出在哪里?

思考8:孩子和父母的想法,父母对孩子的管教,对孩子的引导,当和孩子的发生冲突时,怎么办?都知道要多倾听和沟通。那当沟通不成时,又该怎么办?

思考9:“他们是未成年人,教育他们是父母的权利和责任,错了吗?我给孩子指出正确的路,错了吗?我都是教他学好,他偏偏不学好,是我的错吗?”

央视《镜子》纪录片观后感【二】

1、最近,有一部名为《镜子》的“大片”很火,它是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纪录片。这部纪录片播出之后,引发了强烈反响,4月1日,中国人大附中停课半天让300多名学生到礼堂与家长一起观看此片;4月16日,该片入围北京国际电影节记录单元。

我也被这些抓人眼球的介绍深深吸引,认真看完了此片。

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无计可施的父母将这些中学生送去“特殊”学校进行改造。而这所学校真正想改造的却不是孩子,而是父母!反复强调的观点就是:父母要给孩子正确的爱的方式!

他们这样来解读“镜子”的寓意:

我是一面镜子

我的面孔

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实于父母

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心

与他们是多么相似

我是一个有使命感的人

我将用我的行动把家人从梦中唤醒。

02、片中太多孩子的挣扎与父母的无奈,效果是撕心裂肺的。我一直试图透过现象的迷雾来抓取能够令人眼前一亮的育儿思想。但是,并没有!

看完之后,我的感受与刚开始做妈妈的时候读育儿书籍时区别不大。对孩子,只有发自内心的疼爱、理解、尊重,才有可能把父母这个岗位干好,随着孩子年龄增长,策略与方法是要时刻调整,而初衷却不能轻易更改。

而孩子年龄不同,他们最大的区别可能就在于,幼儿如果对父母不满,一般只能又哭又闹或者封闭自己,父母容易保持强势的姿态管教他们;而少年与父母的冲突却尤其猛烈,经常让父母猝不及防又无所适从,甚至苦苦哀求,都换不回孩子的谅解与改变。好可怕!

3、片中选的这三个孩子,都是来自于城市里的一般家庭,他们或许比较有代表性地反映出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矛盾的不同侧面。

学校+孩子+家长=夹心饼干

这个孩子对家长的控诉,简单看一眼的话,真是感受不到什么特别严重的问题,可是,那孩子都是要参加高考的年纪了,却表现得特别激动。

记得很久以前,电视里的育儿专家就建议过高中阶段的家长,不要让孩子做“夹心饼干”。孩子在学校基本上就是个吹气球的过程,各种考试、评比与老师的压力,已经让气球快要爆了。回家后,家长最需要做的是给气球抽点气,而不是继续打鸡血和各种监督学习。只有张弛有度的精神状态,才能换来学习的热情与坚持。

我一直觉得这些论调离自己都太过遥远。直到自己的孩子到了上学的年纪,学校组织开放活动,允许家长跟着孩子去上一天学,我才理解了张弛有度的意义。虽然只是小学生,虽然美术、音乐、体育课都开全,虽然还没有进入到严格的成绩评比,孩子在学校一天下来,也是很疲惫的。对他们来说,可能放学后最需要的并不是被询问作业是什么,而是家长温存地跟他们探讨如何先放松一下。仅仅是这样的小细节,其实也是知易行难!

乖乖听话,陪你长大

看到这个画面我脑海中马上就闪现出以下的字眼“你小你不懂,我大听我的!”

其实,带孩子的过程中,那种指哪打哪的支配感,哪个父母不迷恋,乖乖的孩子,又有谁不喜欢?

父母对孩子都是慷慨的,愿意倾尽所有帮助孩子求学、买房、带娃,只是希望自己钟爱的孩子能够拥有完美的人生。可是,很多时候,父母又会显得很吝啬,吝啬给孩子机会去犯错,让他们自己总结经验教训获得成长;吝啬让孩子自己在年龄可以解决的问题中做出选择,在选择中懂得坚持、收获成长;吝啬给孩子机会体会挫折,在挫折中发挥自己,变得强大。

这不是空洞的理论,作为母亲,我也感同身受。比如,孩子学走路的时候,我一下都不愿意她摔倒,在周围一个劲儿保护;孩子成绩不理想,她倒是轻松面对了,我的受挫感却比她都强烈;孩子买玩具、买衣服,我都情不自禁地要去做主,很享受这种“支配感”!

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也才理解到,与乖乖听话相比,孩子的独立与主见,或许对她才最珍贵。父母不想孩子太多独立的想法,兴许就是怕失去“控制”的快感,怕孤独。

前几天母亲节,我们一家去商场里逛,8岁的女儿要去卫生间,自己一溜小跑就去了,头也不回,完全不考虑后面还跟着一个我。她享受着独立的快感,我落寞于“被甩”的孤独。

爱的投入模式:要钱有,要时间无

这个孩子的家境应该还不错,外公外婆都是退休的大学教授,父母也都是单位的业务骨干。可是,他却对妈妈照顾她的松懈耿耿于怀,总是感觉自己被忽略。

其实,很多工作优秀的母亲,都不是存心要对孩子缺乏体贴、脾气暴躁。职场中的压力与疲惫,有时难免影响在家的情绪;强势的工作作风也难免转移到家中;对孩子照顾的疏忽也未必是存心……但是,这一切,孩子无从理解,他收到的永远是最直接的信息,一旦他认定自己被粗暴的忽略,想再打开他的心门,就真是太难了!

这个孩子参加完特殊培训课程,回家后就要求父母买一套房子换个环境,可是,改变了居住环境,父母也对他照顾有加,依然没能换来他的实质性改变。

可见,对于孩子而言,多投入时间的意义太过重大了。

04、我怀着好奇之心,浏览了这个“特殊学校”的网页,触目惊心的是,这种对于所谓“问题少年”教育的培训班期期爆满!其中的案例不乏那种从小一直品学兼优的孩子,到了高中开始沉溺于网络,到了休学的地步。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怎么就难到了一言不合就外包的程度?

对于孩子的早期教育,很多人喜欢引用龙应台的书名《孩子,你慢慢来》,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这种“慢养孩子,静待花开”的思想,与其说是一种思路方法,倒不如说是一种警醒。

《孩子,你慢慢来》是一部生活散文集,里面满满全是懂爱的作家对于人生的参悟。可就是这样优秀的作家,这样倾心陪伴孩子童年的母亲,在分别了几年后,面对十八岁的儿子时,竟也对了解孩子无从下手。智慧的母亲以通信的方式了解孩子,三年的时间,跟孩子书信往来,于是又有了《亲爱的安德烈》一书。

央视《镜子》纪录片观后感【三】

01、4月19日到21日,中央电视台12频道《天网》栏目播出了一部3集纪录片,片名为《镜子》,主题是反映孩子教育问题的。

一个反映孩子教育问题的片子放在了《天网》这个栏目,感觉有点不好理解,因为《天网》栏目是专门播放刑事破案的纪录片。

但仔细想想,这样的安排似乎也有些道理,那就是如果孩子教育出现比较严重的问题,孩子很可能就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据这部纪录片的导演和主创人员介绍,这部纪录片酝酿了近十年,拍摄制作了两年多,一部只有3集的纪录片花费了这么长时间,的确有点不可思议。但也说明了主创人员为此片所花费的心血。

我建议关注孩子教育问题的家长好好看看这部纪录片,相信我们每位家长都能从片中三个家庭的家长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对自己教育孩子也一定会有所启发。

02、这部纪录片记录了三个有严重行为问题的男孩和他们的父母的<span st故事,他们因辍学而被家长送到武汉一家培训学校进行行为矫正。

这三个男孩分别是:

家明,16岁,湖北人,高一学生,辍学在家一个多月,整天上网,理想是做一名背包客和流浪歌手。

张钊,18岁,河北人,高三学生,因为早恋和网瘾辍学在家四个月,有一个女朋友,把父母赶出家门,自己和女朋友住在家里。

泽清,14岁,家住广东,初二学生,辍学在家两个月,有网隐,喜欢下军棋,有暴力倾向,多次打过他的妈妈,家里的房门被他踢烂。

下面以我的观察来分析一下这三个孩子为什么走到了现在这种地步。

03、家明的家庭条件非常好,父母都是大学本科毕业,父亲在事业单位工作,母亲在一家国企工作,夫妻关系良好,外公外婆都是湖北大学教授。

按说家明的家庭环境是非常好的,父母关系很好,又是知识分子家庭,连外公外婆都是高级知识分子,这样的家庭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么严重的问题呢?

其实,不少家长文化水平很高的家庭一样容易在教育孩子时出现问题,这些家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父母对孩子的控制。

家明的父母就是最典型的控制型家长,孩子没有一点自主权,干什么都必须经过他们的同意,连买衣服这样的事情都不让孩子做主。

家明在诉说父母对他的控制

家明的父母主要问题有如下:

1、不给孩子锻炼自己的机会

2、按照自己的意愿打造孩子

3、不给孩子自主权

4、包办代替太多

5、说话不算数

上面的做法严重压抑了孩子个性的发展,使得孩子的情绪始终处于压抑之中,让孩子也失去了锻炼自己的机会,家明的辍学就是对父母控制的强烈反抗。

04、张钊的父亲,大专文化,在一家国企工作,母亲是高中文化,个体经营者。

张钊的父母因为忙于工作,对孩子缺乏照顾,很少和孩子交流沟通,使得孩子的感情无处寄托,这是他早恋的最主要原因。

他们的主要问题有:

1、夫妻关系不好,经常吵架,使得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

2、和孩子交流太少,回家只知道看电视,孩子的情绪得不到及时疏解。

3、两人都忙于工作,疏于对孩子的照顾,孩子缺乏父母的关爱。

张钊说他的爸爸妈妈除了吵架还是吵架

张钊说他父母在家除了看电视还是看电视

由于以上原因,张钊的感情无处寄托,于是就通过找女朋友来满足自己的情感需要;因为对父母的不满,情绪上始终和父母处于对立状态,和父母很难很好的沟通,因此,也就没有心情去学习,这是他辍学的主要原因。

05、泽清的爸爸妈妈也都是大学本科毕业,爸爸是一家私营企业的管理人员,妈妈是一家医院的业务骨干。

按说泽清的家庭情况还是很不错的,父母都是有文化的人,但为什么把一个初二的孩子教育成这个样子了呢?

我觉得有下面几个原因:

1、夫妻关系不好是最主要的原因,两个人因为关系不好,下班后都不愿意回家,这样的家庭,孩子回到家是什么样的感受呢?

2、泽清的妈妈不称职,因为夫妻关系不佳,自己心情不好,因此对孩子缺乏照顾,使得孩子得不到关爱。

3、泽清的家族里都是很有成就的人,因此,他从小被父母灌输长大后要有出息的思想,因此,心理压力很大。

4、不良的夫妻关系导致双方忽视了孩子的存在,孩子因为没有存在感而采取暴力、上网、辍学等方式来吸引父母的关注,来证明自己的存在,这就是孩子辍学的真正原因。

泽清说他的妈妈不重视他

泽清说:“实际要在训练营呆81天的是他们(他爸爸妈妈),我可能只需要呆六天。” 这句话说明了他看的很清楚,问题在他父母身上。

因此,泽清这个孩子的问题主要是由父母关系不良所造成的,从这一案例可以看出良好的夫妻关系对健康孩子成长有多么重要。

06、这么一个弱小的女孩也说“不想被控制了”

上面三个案例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家明的父母是控制型的家长;张钊和泽清的父母是忽视型的家长,这两类家长都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巨大的伤害。

这三个孩子都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反抗精神,他们都用自己的行动(辍学)来向家长宣战,最终使得父母不得不重视他们的问题,进而使父母意识到他们存在的问题,因此才会反思自己,走上改变的道路。

如果这三个孩子被他们的父母所征服,不去做反抗,把自己对父母的不满压抑在自己的内心里,他们长大后出现心理障碍和社会适应问题是大概率事件。

当然,绝大多数孩子的问题没有他们那么严重,没有到辍学在家的境地,大部分孩子是通过学习成绩不良或者较轻的行为问题来反映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也正因为这样,我们的很多家长可能还没意识到自己的孩子身上也是有问题的,没有辍学在家或者和父母严重对抗并不代表自己的教育就没有问题。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家庭内部的问题往往会通过孩子反映出来,每一个不成器的孩子背后一定会有一个有问题的家庭。

在农村,人们在给儿子找媳妇时,都会打听女方的家庭关系如何,特别是女孩的母亲为人怎么样,这个做法也是很有道理的。

因此,要想教育好孩子,还是从经营好自己的家庭开始吧。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