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网平台

福建工程学院教务系统 福建工程学院教务管理系统

福建工程学院是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全国61所试点高校之一。学校溯源于1896年清末著名乡贤名士林纾、清末宣统帝溥仪帝师陈宝琛创办的“苍霞精舍”,解放前为享有盛誉的福建高工、建专。下面是思而学教育网 小编为大家带来的福建工程学院教务系统 福建工程学院教务管理系统 ,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福建工程学院教务系统 福建工程学院教务管理系统

福建工程学院教务管理系统入口:http://jwgl.fjut.edu.cn/

学校简介

福建工程学院是福建省人民政府举办的以工为主,涵盖工、管、文、理、经、法、艺等多学科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是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试点高校,是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2013年,经国务院学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当前,学校正致力于实现从新建本科高校向以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新型应用技术大学转变,积极推动人才培养水平与办学层次新提升,力争到2020年基本建成国内高水平示范性应用技术型大学。

历史悠久桃李芬芳

学校于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由原福建建筑高等专科学校与原福建职业技术学院合并组建。办学历史溯源于1896年清末著名乡贤名士陈璧、孙葆?、力钧,著名闽绅林纾、末代帝师陈宝琛创办的“苍霞精舍”,解放前为享有盛誉的“福建高工”。办学以来,已培养了14万多名面向基层一线的应用型人才,校友遍及海内外,在建筑、机械、电子电气等各行业做出不凡贡献,素有福建“建筑业的黄埔军校”、“机电工程师的摇篮”美誉。

设施齐全条件良好

学校位于福建省省会福州市,占地面积136.88公顷,校舍建筑面积62.24万平方米,其中大学城新校区107.20公顷,已投入使用的建筑面积42.49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3.93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05亿元,馆藏纸质图书240.87万册,电子图书201.7万册。建成覆盖校园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和信息化管理平台,各项配套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各类教学、生活、运动等设施齐全。

学科专业以工为主

学校传承“大机电、大土木”优势,紧密对接区域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和产业转型升级相关产业链,瞄准区域急需推进结构调整、开展前瞻布局,构建以服务现代装备制造产业、建筑行业为重点的建筑类、装备制造类、城市建设与管理类、电子信息类、互联网经济类、交通运输类、文化产业类和生产性服务业类等八大专业集群。学校现设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管理学院、生态环境与城市建设学院、交通运输学院、人文学院、法学院、数理学院、设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教研部等14个院(部)及继续教育学院。另有3个经省教育厅批准成立的“校企合作”办学机构:国脉信息学院、软件学院、海峡工学院。现有52个本科专业,拥有1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5个省一级重点学科:交通运输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有学术型硕士授权一级学科3个:材料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土木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个:工程硕士(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电气工程领域)和工程管理。全日制在校学生25560人。

师资队伍素质优良

学校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专任教师总数1223人,其中高级职称458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997人,中组部*国家特聘专家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暨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人,闽江学者13人。学校聘请美国工程院院士林幼?(Y.K.Lin)、两院院士沈志云、中国科学院院士孙钧、中国工程院院士阮雪榆、刘宝琛、陈清泉、陈一坚、郭孔辉、侯立安、杨永斌等以及国内130多位知名专家为名誉教授、特聘教授、兼职教授和客座教授。

教学改革卓有成效

学校全面实施教育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现有国家级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个,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省级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0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1个,省级精品课程32门,省级教学团队5个,省部级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33项,列入“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8部。2014 年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8项。城乡规划、土木工程、建筑学、工程管理类专业(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等专业已顺利通过住建部专业评估和认证。

人才培养硕果累累

学校以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主线,大力开展学科竞赛和课外科技活动。2011 年以来,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上共获得国家级奖项730多项。其中,度GE高校自动化大奖赛获得全国第一名并获一等奖;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得二等奖5项,三等奖6项;无人机创新设计、方程式赛车等项目成绩在省内名列前茅。文体活动亦是成绩斐然,校男子篮球队于6月获CUBA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阳光组)冠军。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连续七年就业率在97%以上,初次签约率在80%以上,位居福建省高校前列。

科研产业服务社会

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加强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产学合作紧密。“十二五”期间,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038项,参与国家863重大课题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人文社科基金项目 35项;主持福建省科技重大(重点)专项 65项;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项,福建省科学技术奖和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8项,其中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二、三等奖各2项;获得授权专利460项,其中发明专利97项。学校紧密结合“大机电、大土木”的行业企业需求,积极开展人才交流、培训和继续教育等人才培养工作;着力推进与地方政府、行业主管部门、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的合作,与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住建厅、省审计厅、中建海峡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福建省农科院、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福建省南平铝业有限公司、福建乾达重型机械有限公司、福建省招标采购集团有限公司等300多个单位签订了合作协议,产教融合深入开展。

交流合作前景广阔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高等工程教育质量。近年来,与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外高等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交流关系,2012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近年来,与多所台湾高校开展了闽台教育合作与交流项目,促进了教师学术交流和合作办学深入发展。

(数据截止10月)

历史沿革

历史溯源

学校于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由原福建建筑高等专科学校与原福建职业技术学院合并组建而成。办学历史溯源于1896年清末著名乡贤名士陈璧、孙葆?、力钧,著名闽绅林纾、末代帝师陈宝琛创办的“苍霞精舍”,解放前为享有盛誉的“福建高工”。办学以来,已培养了14万多名面向基层一线的应用型人才,校友遍及海内外,在建筑、机械、电子电气等各行业做出不凡贡献,素有福建“建筑业的黄埔军校”、“机电工程师的摇篮”美誉。

清末民国时期

1896年,林纾、陈宝琛、陈璧等人在福州南台苍霞洲林纾旧居(今福州市台江区苍霞洲46号)创设“苍霞精舍”,光绪二十四年,迁至乌山麓蒙泉山馆,改名绅设中西学堂。光绪三十三年(1907),改为苍霞中学堂,设铁路、电报等科。光绪三十四年(1908),迁至南台横山铺(吉祥山),铁路科改为土木科。宣统元年(1909)改为福建官立中等工业学堂。

1914年改名福建公立专门工业学校。

1927年改名福建省立第一高级中学分校,1929年改名福建省立福州理工中学。

高工时期

1933年8月,工科改为福建省立福州工业职业学校,理科改为省立高级中学,两校合用校舍。

1935年高级中学停办。1938年2月迁往长汀,8月龙溪工业职业学校并入,改名福建省立高级工业职业学校(简称“高工”)。

1940年1月,土木、建筑两科并到南平,1942年1月学校改名福建省立福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

1945年11月,学校迁至福州水部(东水路)。1952年9月改名福建省福州工业学校。

建专时期

1953年7月,分土木科设福州建筑工程学校,迁盖山区霞湖。

1956年1月,改名福州城市建设工程学校,隶属于国家城市建设总局。

1958年,学校由福建省建设厅主管,改名福州建筑工程专科学校。

1960年升格为福建建筑工程学院。

1963年学院停办,保留中专。

1969年底(文革期间),学校再次停办。

1974年7月学校复办,建校于今福州市仓山区长安路89号。

1980年,经教育部审定为全国重点中等专业学校。

1994年更名为福建建筑工程专科学校,是福建省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土建类高等专科学校。

福建职业技术学院

1985年3月,中华职教社福建分社和福建省机械工业厅联合创办福建中华职业专科学校,校址位于福州市福马路浦东。

1986年改称福建中华职业大学。

2000年,福建中华职业大学与福建高级工业专门学校合并组建福建职业技术学院,有鳝溪校区和浦东校区,校训“敬业乐群”。

2000年福建中华职业大学、福建高级工业学校合并组建福建职业技术学院。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