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作文

1977年我们的高考记忆_纪念恢复高考40周年征文

1977年12月,我国恢复了中断11年的高考制度。这是共和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冬季高考。对恢复高考40周年你们有什么样的感慨呢。下面yjbys为你们献上1977我们的高考记忆_纪念恢复高考40周年征文以及素材,欢迎大家阅读与参考,希望采纳。

1977我们的高考记忆_纪念恢复高考40周年征文

1977年,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那年我父亲参加高考,考上了大学,成为家族里、也是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奶奶为此高兴了很久。三十一年后的2008年,我参加了高考,考上了大学,成为了家里第一个女大学生,奶奶再次为此高兴了很久。今年已是,我研究生快毕业了,我的小表弟即将参加高考三十几年间,电脑从传说变成了日用电器,父亲从意气风发的帅小伙变成了退休的老爷爷一切都发生了巨变,唯一不变的是高考仍是全民主题。

六月,是属于高考的。

我多次听父亲聊起过他高考经历,那时连高考是什么都不知道,直接卷着个铺盖就去了考场。老师们都是刚从各地收集回来的,别说复习了,连工作状态都还没找回来。学生都是靠自己,匆匆看几本教材,就上战场了。相比之下,我真不知道我们这一代是幸还是不幸,高三一整年的试卷轰炸、题海无涯,早已让大家变得疲惫不堪。后来我妈总爱说,从没见过我那么淡定过,淡定得不像一个十七岁的孩子。现在想起来,其实那不是淡定,而是麻木了。

我的高考是两天,第一天上午考语文,下午考数学;第二天上午考文综,下午考英语,整个过程都非常顺利。直到第二天下午考英语,积蓄已久的压力才挣脱了心理素质的控制,通过生理的不适来抗议我整整吐了一个中午,一直到进考场之前。自那以后,每次有重大的考试,都会伴随着肠胃的不适。参加研究生考试,四场考试,每次都是吐完了再进考场。这也足以证明,高考并不是我目前为止的人生中最艰难的考试。

考完最后一科,我居然完全没有参加了高考的感觉。走出考场,恍惚觉得刚刚结束的是一次再普通不过期末考。我反复问我妈,我真的考完高考了?一路问了三次。我妈当时一定以为我已经傻了,只是没说出来。

直到第二天那种考后综合征才开始逐渐清晰,一边是突然大解放的无比喜悦,一边是焦急等分的寝食难安,那样的日子持续了差不多半个多月,煎熬,并快乐着。

说起来高考是两天,其实它蔓延了一整年。从步入高三的第一天开始,我们就像一群被赶上了起跑线的羊群,班主任和各科老师一起,哪怕是用鞭子抽也得把我们一个个赶到高考,当然,能不能走到,看个人。

高考前四个月,我的同桌对我表白了,拒绝,然后少了个朋友,多了个仇人;高考前三个月,数学一模考得一塌糊涂,跌落最低谷,跌破了班主任、老爸和我的辅导老师的眼镜,还好没有跌破自己的意志力;高考前两个月,二模考试回到了正常水平,这才摆脱了班主任长达一个月的严密监控;高考前一个月,地理成绩突飞猛进,地理老师第一次知道了有我这么个人的存在高考前一个星期,大家都收拾东西回家待考,我和几个好友在空空的教室里,坐了一个晚上,在黑暗中,聊着之前不曾说过的秘密,互相打气

总说高三是人生中最为黑暗的一段时光,但后来的我却总想回去:无法忘记那些一遍又一遍做练习题,单纯地想学习的日子;无法忘记自己因为一模的失误看到数学题就手发抖,却仍然咬着牙逼迫自己去解决的日子;无法忘记和好友一起骑着自行车下晚自习,初夏夜里十一点的风,吹得人微醺的日子。我仍记得,那时的早读课,有时会在一片我国是一国两制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地中海气候的声音中突然停下来,抬起头,看着那一个个深埋在课本中的脑袋,觉得很荒唐,却又很想哭。

这么多年过去了,很多同学的面容和姓名一起淡去了,但那时的自己却越来越清晰。(高三励志 )说考上大学就都好了是骗人的,生活不过才刚刚开始,在填下自己的大学志愿的那一刻,一切艰难才刚刚开始。而那些在高三的眼泪中学会的重要的东西专注、认真与坚持,陪伴了我之后的漫长路途。

近几年来,关于青春的电影陡然多了起来,从去年的《青春派》,到最近热映的《同桌的你》。我看了,很美,很好,但那不是我的青春。属于我的青春,是那个又闷又热的高三六班教室;是做不完的题,永远摆脱不了的班主任;是一个头发剪得短短的,总是沉默不语的女孩;是一帮没心没肺,看起来土土的姑娘

其实高考没有那么神圣,并没有多少人真的是抱着日漫的热血主人公那样伟大的梦想去奋斗。也没有那么浪漫,也许有恍惚的心动,但更多的是对自己责任的清醒。它只是长大成人的开始,是一段没有理由的坚持,也是一段自己逼迫自己的成长。

1977我们的高考记忆_纪念恢复高考40周年征文相关素材

1977年的高考,不仅是许多人命运的转折点,而且成为一个国家与时代的拐点。该年8月科教工作座谈会上一些专家提出恢复高考的建议,只是邓小平决意恢复高考的诱固。恢复高考最主要的因素是邓小平高瞻远瞩,力挽狂澜。1977年的高考是中国历史上最特别、最壮观的一次高考,也是是空前的。恢复高考意义重大而深远,中国的现代化征程,中国教育的复苏,当代中国的崛起,几乎都以恢复高考为出发的原点,由此中国社会历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关键词:高考;招生;恢复高考

1977年恢复高考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标志着中国招生考试史的新纪元,也是中国教育史的新纪元,一直以来都是人们谈论和回忆的一个话题,高考改革也一直牵动着全社会的神经。

许多事物深埋在岁月中便成了尘土,有的东西深埋在岁月中却成了琥珀。除了高考,很少有哪个教育活动会长久吸引举国民众的广泛关注,很少有哪个历史事件过了30年就会引发无数的回忆和感慨。这是因为高考是一个万众瞩目、影响重大的教育考试制度,而1977年恢复高考,是“文革”后拨乱反正开创新局的分水岭,是弃旧图新的标志,因而被一些论者看成是个人和民族的“诺曼底登陆”,是“中国青年的复活节”??确实,1977年的高考,不仅是许多人命运的转折点,而且成为一个国家与时代的拐点。它是一段值得珍藏的历史,是一种历久弥新的记忆,是一个永留史册的传奇。

一、突破坚冰的举措

1976年10月,“文革”结束以后,开始终结持续十年的混乱状况,社会要逐渐走向正轨,要使中国的人才培养重新走上正常的轨道,必定要有一个合理的人才选拔机制。而恢复高考已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因此高考迟早会恢复。但在1977年恢复,则是必然中的偶然,与邓小平的英明决断密切相关。

现在人们才了解到,1977年8月4-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江西厅,第三次复出的邓小平召集了“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每会必到的邓小平在一旁安静地听,既不引导大家往哪方面谈,也不对别人的发言表态。8月6日下午,武汉大学化学系副教授查全性说,大学的学生来源参差不齐,没法上课,必须废除群众推荐、领导批准那一套,恢复高考招生,凭真才实学上大学。在会上,查全性还指出当时招生制度的四大弊端:埋没人才;卡了工农兵子弟;助长不正之风;严重影响中小学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他建议:从今年开始就改进招生办法:“一定要当机立断,只争朝夕,今年能办的就不要拖到明年去办。”

听完查全性的一番言论,邓小平没有表态,他环视四座问道:“大家对这件事有什么意见?”见在座的吴文俊、王大珩等科学家纷纷表示赞同,他又问当年恢复高考是否来得及。一些代表说来得及,于是邓小平最后表态:“既然大家要求,那就改过来,今年就恢复高考。” 查全性的发言是引发邓小平表态的重要契机。据当时高教司司长刘道玉的回忆:

会议已进行三天了,来自武汉大学的一位代表一直没有发言。我向这位代表建议说:“代表们的确讲了很多意见,但是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没有讲,那就是由迟群一伙在北京两校推行的‘十六字’招生方针??因此,希望你明天就集中讲这个问题,明确提出推倒‘十六字’方针。”所谓“十六字”方针就是“文革”后期推荐工农兵到大学的基本原则:“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刘道玉提到的那位“来自武汉大学的一位代表”就是查全性。 但查全性对此的回忆却与刘道玉有所不同,他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对于当年那一重大事件的回忆为:“发言之前,我没有和任何人商量讲什么,也没有任何人建议我怎么讲。我

估计,虽然个人有点风险,但风险也不大。其实,我知道大家心里对这些事的看法基本是一样的。我讲的这些内容其实也并没有什么新奇,大家都是这么想。”两位参与者的回忆明显有出入。 不仅如此,参加此次会议的温元凯又有另一种说法:“我就说高考制度要改革,并提出了十六个字的高考恢复的方案。这十六个字叫做‘自愿报考,领导批准,严格考试,择优录取’。没想到邓小平听完我发言后当场讲,温元凯,至少采纳你四分之三。我们大家都一愣,什么叫四分之三。邓小平说,第二句‘领导批准’可以拿掉,考大学是每个人的权利,不需要领导批准。邓小平做了决定以后,我们所有的代表,包括人民大会堂端水的女孩子都情不自禁地站起来鼓掌了整整五分钟。8月8日,邓小平做了总结性发言。”

历史才过去30年,许多当年参加会议的专家都还健在,对这次会议的重要细节已出现不少互相矛盾的回忆。可见历史需要进行复原。其实,科教工作座谈会上一些专家提出恢复高考的建议,只是邓小平决意恢复高考的诱因。应该说,在科教工作座谈会之前,邓小平已经有意要恢复高考了。在1975年邓小平第一次复出时,就有重振教育的举措和想法。在 1977年5月24日与中央两位同志谈话时,邓小平便说:“办教育要两条腿走路,既注意普及,又注意提高。要办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要经过严格考试,把最优秀的人集中在重点中学和大学。”[6]这句话已表明有恢复高考的含义。

邓小平第二次复出后,“自告奋勇”分管科技和教育,1977年7月29日,在听取中国科学院院长方毅和教育部部长刘西尧汇报时,邓小平便说:“最近准备开一个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找一些敢说话、有见解的,不是行政人员,在自然科学方面有才学的,与‘四人帮’没有牵连的人参加。有几个问题要提出来考虑:第一,是否废除高中毕业生一定要劳动两年才能上大学的做法?第二,要坚持考试制度,重点学校一定要坚持不合格的要留级。对此要有明确的态度。第三,要搞个汇报提纲,提出方针、政策、措施。教育与科研两者关系很密切,要狠抓,要从教育抓起,要有具体措施,否则就是放空炮。”可见1977年8月科教工作座谈会,便是借机提出恢复高考、实现其设想的一个场合,而决定恢复高考,则是邓小平抓教育的“具体措施”。

遵照邓小平的指示,1977年8月13日至9月25日,在北京重新召开了1977年第二次高校招生工作座谈会。由于还受“两个凡是”的束缚,一些人对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收大学生等持反对态度,教育部主要负责人也表现出消极的态度,以至于会议久拖不决。 9月19日,邓小平找教育部负责人谈话,明确指出“两个估计”是不符合实际的,关于恢复高考,邓小平批评道:“教育部不要成为阻力。教育部首要的问题是要思想一致。赞成中央方针的,就干;不赞成的,就改行。”“你们起草的招生文件写得很难懂,太繁琐。关于招生的条件,我改了一下。政审,主要看本人的政治表现。政治历史清楚,热爱,热爱劳动,遵守纪律,决心为革命学习,有这几条,就可以了。总之,招生主要抓两条:第一是本人表现好,第二是择优录取。”9月21日传达了邓小平的讲话后,形势出现转机,招生工作会议在9月25日顺利结束。

9月30日,教育部呈送恢复高考的报告。10月5日,中央政治局讨论。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一九七七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至此,高考从制度上正式恢复。过去,高校招生原来是“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选拔学生”。恢复高考后改为:(1)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应届高中毕业生都可以报名;(2)具有高中毕业的文化程度才可以报名,而且必须通过大学入学考试;(3)政治审查主要看本人表现,破除唯“成分论”;(4)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

实际报考和录取时,虽然各地执行政策的情况不一,但大部分地区是做到自由报考的,许多知识青年及其家庭通过1977年的高考得到了翻身的机会。因此,1977年的高考,是文化基础较好而家庭出身“不好”的知识青年的解放日,是渴求知识但没有背景和关系的学子的盛大节日。 回顾30年前的那段历史,可以看出,恢复高考最主要的因素是邓小平高瞻远瞩,力挽狂澜。邓小平顺应历史潮流,敢于推动时代前进车轮,其个人与恢复高考,兼有时势造英雄与英雄造时势的因素。在“文化大革命”还未否定、“两个凡是”大行其道的时期,恢复高考确实是一个突

破坚冰的重大举措,需要有过人的胆识和谋略。否则高考不是中断11年,而将是中断12年或更长几年。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