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对雾霾的思考教学设计【汇总】

 雾霾常见于城市。中国不少地区将雾并入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现象进行预警预报,统称为“雾霾天气”。为大家分享了对雾霾的思考的教学设计,欢迎借鉴!

一、教学背景

“生活与地理”中学校本选修课程,已被评为“浙江省第二届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和“浙江省第四批网络推荐课程”,主要在高一年级开设。“雾霾天气”为高中“生活与地理”选修课程教学案例,教授1课时。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雾和霾的概念及其差别,雾霾天气的形成原因、危害及应对措施等;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地理图表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已有知识分析各种全球性环境问题成因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分析资料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联系实际,对当地雾霾天气进行分组调查;通过网络收集相关资料,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开展探究性学习;通过课堂交流,表达探究体会、见解和成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起学生对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关注,深刻认识环境问题的严重危害,初步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养成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生活行为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雾霾天气的形成原因、危害及应对措施等。

难点:雾与霾的主要差别,雾霾天气的成因,对地理数据、实例进行正确的分析与评价。

四、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本选修课程前一课时结束前10分钟,发放“课前探究卡片”,布置学生自由组合,自主选择探究主题,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合作开展探究性学习,准备探究成果展示。教师在了解分组和自主选题的情况后,适当引导和调整各小组的选题,保证每个主题都有2~3个小组进行探究学习。

教师收到各小组制作的“探究成果展示课件”后进行审阅,对每个主题各精选1~2组成果备讲,指导小组学生讲解。并对备讲的“探究成果展示课件”做好点评和延伸讲解的准备。

点评:授课教师对教材内容在自身解读的基础上进行了提炼、大胆的变革与创新。用学生熟悉、感兴趣又“熟视无睹”的生活中地理现象(雾霾天气)来替换、改造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同时要求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运用多种手段搜集、捕捉、整理主题学习所需信息,让学生在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过程中提升相应能力,在合作探究与研究过程中提出具有创造性的观点,为课堂教学顺利开展埋好伏笔。教师设计三个探究主题供学生课前分组自主选择探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根据自身实际需求,选择感兴趣的主题探究,从而使学生学习不再处于被动状态,更富有自主色彩。

新课导入:播放雾霾版“北京北京”视频。

师:大家都听过汪峰演唱的电视剧《北京爱情故事》主题曲“北京北京”,下面一起来听听雾霾版的“北京北京”。

生:欣赏MTV音乐;视觉听觉冲击;关注歌词中的雾霾天气。

点评:通过音乐、歌词和自然风光影像创设情境,从听觉和视觉感受上引导学生认识雾霾。

图片展示:雾霾前后上虞百官城区的城市风光对比照片。

师:各地雾霾天气频发,网友调侃“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你在我身边我却看不见”。大家生活的城市也有这样的现象,处于雾霾天气中有什么感受?

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点评:通过展示身边城市照片,引起学生注意,拓展视野,激发学习动机,强化对雾霾天气严重性的直观认识。

引入主题: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当前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许多环境问题的影响范围扩大到全球,如今天一起探究的主题“雾霾天气”。上周末,大家分组对“雾霾天气”三个主题进行了合作探究学习,每个小组也制作了“学习成果展示课件”,下面请主题一探究小组的同学,用他们的学习成果来专业地讲解雾和霾、雾霾、雾霾天气、雾霾天气预警等级标准等知识。

生:(准备最充分的小组进行主题一学习成果展示讲解,该主题学习的其他小组代表进行补充)利用数据,用专业的语言定义雾和霾、雾霾天气区别雾霾;通过图片介绍雾霾天气预警等级标准,并讲解预警分级的重要指标之一“PM2.5”相关知识。

师:教师对学习小组的讲解进行点评,强化全体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点评:把“基础知识由教师课堂讲解”转变为“合作探究学习基础上的学生讲解、教师点评”, 不仅达成学生“学会”的目的,更培养学生“会学”、“会说”的能力。

过渡:雾霾天气自古有之,刀耕火种和火山喷发等人类活动或自然现象都可能导致雾霾天气。不过在人类进入化石燃料时代后,雾霾天气才真正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身体健康。急剧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导致能源迅猛消耗、人口高度聚集、生态环境破坏,都为雾霾天气的形成埋下伏笔。主题二探究小组的同学,运用他们已具备的地理知识与原理,分析了近年来我国各地在入冬前后频繁出现大范围和长时间雾霾天气的原因,下面由小组代表展示探究学习成果。

生:(准备最充分的小组进行主题二学习成果展示讲解,该主题学习的其他小组代表进行补充)从气象条件(风速、相对湿度、气压、降水、逆温层等)、环境污染(汽车尾气、工业废气排放、冬季取暖等)等角度对影响雾霾天气的因素进行分析讲解。

师:教师对学习小组的讲解进行点评和归纳,补充讲解特殊地理位置因素(特殊地形、城市温室效应)对雾霾天气的影响,并引导学生构建“雾霾天气成因分析的思维模型”。

点评: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生活中,再用生活实践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即在生活中学习并建构认知,把课堂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知。在探究过程中增强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过渡:春晖中学位于离城区大约10千米郊外的白马湖畔,四面环山。著名作家朱自清在“春晖的一月”中写道:“湖在山的趾边,山在湖的唇边;他俩这样亲密,湖将山全吞下去了。吞的是青的,吐的是绿的,那软软的绿呀,绿的是一片,绿的却不安于一片;它无端地皱起来了。”作家笔下的春晖是好一幅“青山绿水白马湖”景色。可这些天老师来学校上班总看不见如此的校园美景。一起来看“汽车行车记录仪”摄录的老师到学校上班路上和校园的情景。 播放视频:“汽车行车记录仪”摄录的“老师上班路上”。(车出小区,城市雾气浓浓,能见度很低,前方车辆打着双跳灯。出了城区能见度好转,经过“路东工业园区”,汽车排成长队,灰蒙蒙的天,但能见度尚可。进入春晖大道,浓雾弥漫,能见度骤然下降,看不见前方车辆,只能看见雾气里闪烁的黄色车灯。一路缓行,进入模糊的校门,整个校园被浓雾笼罩,能见度比城区还低)

师:大家说说视频中老师一路走来遇到的雾霾天气在不同的路段有什么差异?

生:(七嘴八舌)数位学生发表观点。

师:正如刚才有同学说的,老师一路走来感到春晖的雾气最浓厚,能见度也最低,其实同学们日常在校园的生活中也感受到了。接下来请以前后四位同学为一个小组,从春晖的特殊地理位置、气象因素、环境污染等角度展开讨论,分析春晖浓雾天气多发且严重的原因。

生:学生思考后开展小组讨论(5分钟左右),请数名小组代表发表观点。

师:点评每小组观点,并对阐述观点进行系统的归纳梳理。

点评:“学以致用”是学生学习的目的,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处理社会问题是地理课程的一大任务。学生用上一环节构建的“雾霾天气成因分析的思维模型”分析身边“熟视无睹”的地理现象,既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又激起学生探讨的冲动,凸显地理课程的应用价值。

过渡:常言道“秋冬毒雾杀人刀”,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看得见、抓不着的“雾霾”出现频率增加,危害加重。那么它到底有哪些危害?又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防御?课前有三个小组对主题三展开了探究学习。下面先请小组代表展示学习成果。

生:(准备最充分的小组进行主题三学习成果展示讲解,该主题学习的其他小组代表进行补充)学生从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如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传染病、心理健康、生殖能力等)、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公路、铁路、航空、航运等)、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等角度讲解雾霾天气的危害,并针对雾霾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提出“逃、躲、捂、洗、抗、养”六字防御对策。另一小组从环境保护角度补充讲解,提出“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雾霾治理对策。

师:对学生的成果展示讲解进行点评和补充。最后用充满期待的语气向全体学生发出呼吁:学完这一课后,咱们每个人都应成为一名环保主义者,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自己,同时也爱护我们的地球!

点评: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具备的知识与经验,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进行探究,在探究中发现规律,总结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与方法,并拓展应用、领悟思想。

课外拓展:每位学生设计一条环保广告语,向人们宣传雾霾天气的危害与治理对策,并以小组为单位在百官城区适当场地张贴宣传。

点评:课虽尽但意未尽,本课教学主题涉及渗透着人地关系内涵的环境问题,布置课外拓展活动,要求学生参与环境保护宣传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以致用,并改变自己、影响他人的行为方式和道德观念,使学生成为保护环境的实际行动者。

大家都在看